摘要: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他的一生创作了52部戏剧,并于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萧伯纳的代表剧作,共分为4幕剧,1894年首演,剧中塑造了对社会既迎合又诅咒的妓女华伦夫人和追求独立自由的薇薇两位女性形象。无独有偶,中国作家严歌苓也曾执笔写过以妓女玉墨为主人公的《金陵十三钗》。该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被日军侵占的中国南京,在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一群中国女学生和十三个秦淮河畔风尘女子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这两部作品虽然都选取了妓女作为主人公,但是还其他部分还有很多的异同。本文着重对比分析两部作品中主人公人物形象的不同。
关键词:《华伦夫人的职业》;《金陵十三钗》;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华伦夫人的职业》写于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末期。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英国占得了经济发展的先机,国力昌盛,于是它的道德观也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然而到了19世纪末期,传统道德的弊病不断地暴露出来,诸多社会问题凸显,贫困问题、女性社会地位低下问题、卖淫问题等已经相当严重。许多思想家深切体会到落后的道德伦理规范对现有社会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害无益,更抑制了个性主义和创造力的发展,便纷纷采用各种方式对维多利亚道德风尚进行抨击。萧伯纳就是其中一位强有力的批评者。《华伦夫人的职业》以当时社会广泛存在的妓女现象为批判对象,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使观众开始了对社会伦理有了全新思考。
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以南京沦陷时社会底层民众的反抗战争为线索,主要讲述了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学生、饱受世人诟病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等一群互不相识的人们,在日军铁蹄的践踏下,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人的善良本性和家国情怀为动力向危难做最坚决的斗争的故事。故事内容盘根错节,爱恨交织,悲壮恢宏,爱国主义题材鲜明,引人深思。接下来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分析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一、相同点:时代的受害者
萧伯纳曾说过:“写《华伦夫人的职业》这个戏剧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人们注意一个事实,卖淫之所以出现,不是由于女人的堕落和男人的放荡,而只是由于给妇女的工作报酬太低,轻视妇女和虐待妇女到了无耻的程度,使比较贫苦的妇女不得不为活命而卖淫。首恶者不是个人而是社会。”由此可见,华伦夫人之所以会选择这个令人唾弃的职业,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她被男权社会所压迫控制,自己无法选择,表面上似乎很虚伪、势利和贪婪,但事实上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男性是社会的绝对权威,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取得的一切包括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全部来自对男性的依附。“用男性标准评价女性,认为男女的差别是自然的,因此男性的统治也是自然的。相反,女性开始被边缘化,将女性变为规范之外的人和例外。”在剧中,华伦夫人认清了现实,抛开了牧师所宣扬的那一套假仁假义,摆脱了那些道德的约束,运用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懂得不认同现实,不按现实的法则行事就会面临饥饿和贫穷,更没有自尊可言。华伦夫人在冷酷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下,不仅保持了女人的尊严,还懂得利用自身从男人身上获利。剧本通过对华伦夫人形象的塑造抨击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娼妓制度,揭露了社会罪恶的根源。
与华伦夫人相似,《金陵十三钗》中的玉墨同样是当时社会制度的受害者。20世纪20年代辛亥革命以后,旧的权威已被打破,新的权威尚未建立,中国政治陷入一种极其混乱的无序状态,民生凋敝,混乱不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基本的生存问题和温饱问题都难以得到保障,再加上当时女性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因此很多女性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去从事妓女职业。作品中的玉墨是被父母抛弃的弃儿,在她很小的时候便由堂叔抚养,在堂叔过世后被堂婶抛弃。从小的生活经历让她感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虽然她饱读诗书,骨子里边带着自尊和高傲,但是迫于社会现实的压迫,她只能做一名妓女。在传统文化伦理中,相对于良家妇女,妓女是被社会道德放逐的边缘人,在世俗眼里,“妓女是危险的、具有社会破坏力量的群体。”妓女的身体是肮脏的,灵魂是堕落的,这已经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玉墨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可以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但是在社会制度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本可以成为大家闺秀并过上幸福生活的玉墨只能从事低下的职业。
二、不同点:对待社会的态度
华伦夫人对于社会既诅咒又迎合,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遭受迫害的妇女,她勇于挑战男权社会的传统。前面说到,华伦夫人既是一个所谓的成功者,也是一个牺牲品,她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却陷在这种堕落生涯中不能自拔。同时,她诅咒那个社会,又迎合那个社会,她憎恨命运的不公,又顺应了社会的游戏规则,最后将整个灵魂都出卖给了她曾诅咒的社会。然而,在对待女儿的问题上她又回归传统,为了捍卫她作为母亲的尊严和权威,她一直在薇薇面前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对女儿的婚姻也完全按照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婚姻标准来要求。其实,在本质上华伦夫人并不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她也希望可以从事体面的工作,可以像上流社会的女子一样生活。她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完全是认同了这个现实法则的结果。如她所言:“我们有的只是我们的脸蛋和讨男人喜欢的本领。你以为我们都是傻瓜吗?本来可以靠我们的漂亮脸蛋自己做买卖,挣的钱全归自己,却让别人雇我们当店员或是女招待,利用我们的漂亮脸蛋赚大錢,给我们一点吃不饱饿不死的工资,有这样的道理吗?”华伦夫人四姊妹的遭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妇女在当时社会备受压迫,不仅在劳动中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在经济上也是完全依附男性。剧本通过克罗夫爵士和薇薇的对话表现出一个冷酷的社会现实:贫穷的女性走上卖淫道路,是因为她们付出和男人同样的劳动却得不到同样的报酬,为了吃饱饭,这样要比她们在工厂辛苦工作挣得钱多,也容易得多。
《金陵十三钗》中的玉墨虽然遭到社会的白眼和抛弃,但是她对待社会,对待国家却一直持着包容的态度。为躲避战火逃进教堂,她对象征着纯洁的女学生一再忍让,即使面对她们的白眼、讽刺她依然笑脸相迎;面对在教堂里躲难的受伤士兵,即使那些触目惊心的伤口令她惊叫连连,她仍然悉心照顾;在女学生为逃避日本士兵的凌辱而选择集体跳楼时,她极力劝阻,并最终带领姐妹们替她们赴死……因此,《金陵十三钗》被标榜为女性自强、妓女救国的故事,常被认为其歌颂了妓女人格的尊严和人性的光辉。然而这些赞美是妓女们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试想妓女为何需要牺牲才能为自己换来尊严呢?就连最接近神性的英格曼神父也产生了让妓女代替学生去送死的念头,因为妓女“是不太纯的、次一等的生命”,玉墨更是毫不留情地自轻自贱:“我们生不如人,死不如鬼,打了白打,糟蹋了白糟蹋。”而她们要拯救的却是清白的处女,而且是学生,是孩子。在这种干净与肮脏、纯洁与风骚的对比中,妓女的牺牲似乎显得越来越具有其合理性。不仅如此,玉墨是主动并且自愿提出要代替女学生去送死的,这样就进一步放大了妓女的崇高行为。如此,玉墨虽然被社会被家人所抛弃,但是她对社会却是持着包容和回报的态度。
三、结语
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和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虽然都以风尘女子为主要人物,但是在人物的塑造方面还有很多的异同。她们之所以选择从事这个职业,很大一部分的原始是因为当时社会制度的影响。但是在从事这个职业之后,华伦夫人对这个社会是既诅咒又迎合,而玉墨却仍坚守自己的底线,对这个社会持着包容和回报的态度。
参考文献:
[1]谢江南.萧伯纳批判维多利亚时代道德风尚的视角及其现代性[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4(2):34.
[2]杨易.女性职业选择中的道德: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伦夫人的职业》[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3]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M].济南:齐鲁书社,2007.
[5]萧伯纳.萧伯纳剧作选[M].贺哈定,吴曉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43.
作者简介:
宋莹莹,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