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是数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项紧迫且艰巨的任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体现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并提高教学质量,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深入思考。本文笔者以初中数学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问题;合作探究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是学生理性思维得以发展的重要过程,还是学生建立科学观念的主要依据。此外,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如果教师还以传统的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既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还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教师首先应将学生放到课堂的主体地位上,并运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得到双向发展。
一、构建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作为驱动学习行为产生的重要依据,是初中生需要培养的一种心理品质,并且兴趣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效果的好坏。显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探究数学知识的意识。而生活情境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融入趣味化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共鸣心理,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以“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和主要过程,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一幅示意图,即:小刚家是出校门向东走150米,再向北走200米,小强家是出校门向西走200米,再向北走350米,以学校为参照物,如何确定小刚家与小强家的位置?这一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并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于是,学生结合这一实际情况,运用所学习的平面直角坐标相关知识确定了原点的位置,并清楚地表明了地点的位置。因此,通过联系生活实例,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还使学生积极地融入了具体的场景中,以此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设置课堂问题,引发探究意识
影响探究意识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课堂问题成为影响学生探究意识产生的重要原因,一个过于难或者简单的问题,虽然能够使学生产生思考,但很难使他们产生探究意识,而一个合理的探究性问题便会使学生陷入深度思考中,并引发其探究意识。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并合理地设置课堂问题,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自己的原有认知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构建,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以“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笔者首先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并提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是什么?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通过问题,让学生回顾了已有知识,并为后面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提供条件。同时,这些复习的问题还使学生体会到等式与不等式之间蕴含的特殊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展示有关不等式的问题,如:6+3x>30,x>5,并提出“这些不等式有什么特点?”这些不等式区别于等式,使得学生的原有认知不能满足新问题的解决,因此引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于是,学生对不等式进行观察,发现异同,并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类比,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通过巧设课堂问题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一定的有意识记,还增加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完善了其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小组合作探究,增加课堂互动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师一直讲”的现象,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然而,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不仅能够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发挥主动意识,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而使课堂呈现出生机的活力。此外,学生在这一学习模式下,能够使自身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主动,进而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以“多项式”为例,为了使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并能够区别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区别与联系,笔者首先创设一定的情境,如: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周长为多少?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能够将算式列出,但这一整式与学生之前学习过的单项式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区别,于是使他们产生了思维障碍,在此情况下,笔者引入多项式的概念。在学生对多项式具有初步理解的情况下,笔者再次出示一些整式,使得学生从整体性的角度判断哪些为单项式,哪些为多项式,哪些为整式。最后给学生一定的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探究“多项式的次数、项数以及与单项式的区分与联系”。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并最终得出问题的结果。因此,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习自信
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一种良好的评价对学生起着激励的作用,并能够促进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而一种片面化的评价只会扼杀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成绩论”的方式为主,这样导致学生的意识行为自然倾向于成绩、结果,同时,教师对学习过程的不重视,也将导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转变评价的理念,并建立多元化、合理化的评价机制,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中,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转变教育理念,并紧抓学生智力与非智力这两个方面的提升。一方面,教师需要采取适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应重视学生心理过程,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以此來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少华.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5(18):219.
[2]刘志杰.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学周刊,2016,20(20):171-172.
作者简介:
佘利华,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大学第一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