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专业形体训练的若干教学思考

2020-09-15 16:17范潇文
艺术评鉴 2020年15期
关键词:形体训练音乐专业教学思考

范潇文

摘要:《形体训练》作为音乐专业在肢体训练方面的一门辅助性课程,首先应该有其合理的目标设置,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围绕这一目标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观,选用针对性的教材以及找到适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形体训练   音乐专业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5-0108-05

实践证明,舞蹈对于身体形态的改善是其他运动无法比拟的。当学习过舞蹈的人被公认气质更佳这一共识形成后,同为舞台表演艺术门类的音乐也逐渐开始重视表演者外形的展现。到目前为止,关于肢体的训练课程已基本成为各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一部分高校选择开设最基础的《形体训练》,通过矫正身体肌肉①习惯,扩大身体运动幅度来达到改善身体形态、提升内在气质的效果。而一部分学校除了基本的《形体训练》外还会开设更深入的舞蹈课程,以挖掘学生身体更多的可能性,逐渐向舞蹈艺术对身体的要求靠近。

之所以有不同的课程安排是因为不同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偏重于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学校会更倾向于要求身体也有更多的表现力;而偏重于培养音乐理论方向人才的高校对学生肢体的要求则并不都体现在舞台展示层面。但无论哪种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舞蹈类课程的加入都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针对目前《形体训练》课程在音乐专业开设的普遍情况,笔者有以下几点教学思考想与业界人士进行探讨,同时接受批评指正。

一、建立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观

《形体训练》作为面向音乐专业开设的基础性舞蹈课程,是学生们最早接触的关于肢体训练的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不言而喻,改善身体不良姿态,使学生具备一个端正挺拔的身姿是这门课最主要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感受每一个关节的运动,并学着控制肌肉达到所需形态。在这一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我们所设置的课程体系都必须始终围绕着它来进行。

课程体系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方案,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方式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其活动方式的设置。在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形体训练》课程的授课环节之前,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建立以下课程观,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一)目标清晰、有的放失

目标就像指南针一样,它是指引你到达目的地的工具,没有目标就像身在汪洋大海被海浪任意拍打的船只一样。只有树立正确的目标,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安排,才能更大概率的保证结果的正确。因此,目标的明确是教师授课前首先应该确立的课程观。《形体训练》课在高校音乐专业的开课学时数普遍在一学期(32学时)或一学年(64学时)。想要通过一门《形体训练》课程既达到改善学生基本身体形态的要求,又要开发身体的自由度、训练身体的协调性,还想通过舞蹈编创内容的参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虽然每所学校的音乐专业因人才培养的定位及专业发展特色不同会设置不同的舞蹈类课程以达到相应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去适应社会,但《形体训练》作为音乐专业学生首次接触的训练肢体的课程理应以解决身体姿态为目标进行教学的开展。

(二)尊重学生客观条件进行教学

形体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形体教学的成果体现是学生的身体,一切课程的安排和设计都应该围绕学生来进行。尊重学生的客观情况、了解学生的身体条件是进行授课的必要前提。很多《形体训练》课程的授课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不应按照舞蹈专业学生的身体条件去要求音乐专业的学生。笔者认为这只是其中一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已不可改变的先天肢体条件

身體的许多指标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且我国大学生入校时的年龄普遍集中在18岁左右,可以说《形体训练》的教学对象是身体各项机能及骨骼已逐渐趋向成熟的成人。这意味着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较以前变差,但关节的稳定性和肌肉的力量却在增强。因此教师在授课前要意识到学生的骨骼形态已是不可能改变的,对关节活动幅度的改善也会非常有限,但对于肌肉线条及力量的塑造恰好是最佳时期,是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改善的。

2.了解学生不同于少儿零基础的领悟能力

虽然《形体训练》的教学对象在身体条件方面不能跟舞蹈专业的学生比较,并且也过了训练软开度的最佳年龄。但作为大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却是一项优势,这就比精挑细选而年龄太小的舞蹈苗子在学习能力上更具优势,学习效率更高。因此,授课教师在推进教学内容时,对动作要求和肌肉用力方法的讲解可以更加全面细致,要求的层次也可以更高。

3.培养学生适应《形体训练》课的学习习惯

《形体训练》这类实践性极强的舞蹈课程与大部分学生从小接触的课程不同,不是坐在教室里就可以完成的。一切经常会出现在理论课堂上的“不听讲、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在这门课中都不存在。这是一门需要身体直接参与的课程,除了大脑要时刻保持专注外,还需要调动我们身体的运动神经来完成课程,这就使得学生的状态在大部分时间都能处于兴奋。也许在传统课堂上老师还可以像单口相声一样讲课,只有到了考试才知道学生掌握了多少。但在这门课上,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身体就可获得反馈,并根据反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语言兴许会骗人,但肢体绝对不会,因此在这样一个即时反馈的课堂中,要培养学生去习惯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要妄想像理论课一样可以考前突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直接向老师提问要比反馈时被老师发现并没有理解而停止音乐再次讲解更有效率。除此之外,学生们并不会有意识的去记忆课堂上教授的组合,这需要教师在课程的前期就培养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提高推进课程内容的效率。

(三)在舞蹈人体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舞蹈虽然是一门艺术,但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身体形态的训练具有显著的人体科学特征。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对舞蹈生理学、舞蹈解剖学、舞蹈训练学有所了解,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才能更加合理的安排教学各个环节,避免运动损伤,提高教学效率,保证预期目标的达成。笔者认为关于“动力定型”的概念是每位授课教师都必须了解的。它对于肢体掌握舞蹈动作、养成肌肉习惯具有指导性意义。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大脑皮层在外界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下能够形成一种固定的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动力定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作的熟练”。当我们在学习新动作时,肢体往往表现为不协调、生硬、不连贯;经过进一步学习,各肌肉已经能比较好的进行配合,不该收缩的肌肉也能适当放松,此时动作的准确性提高;通过反复练习,运动动力定型日趋巩固,动作的熟练程度提高,此时我们的身体在完成这一动作时正逐渐进入自动化阶段,自动化即不调动过多意识也可以自如的完成动作。②以上就是身体形成动力定型的整个过程,动力定型一旦建立就不容易改变,因此从一开始学习新动作时就要将动作的准确性放在第一位考虑,避免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教师在动力定型形成的不同阶段需要给出适应不同阶段的对应要求,以便学生能够快速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需要注意的是,动力定型的基本形成机制就是要进行大量的重复动作,直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就对训练时间有了一定的要求,对应我们的课时量安排,意味着所能教授给学生的内容不可能太多、太复杂。

每个音乐专业由于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舞蹈类课程安排,但《形体训练》作为一门音乐专业在肢体上最基础的辅助性课程,应该具有普遍性,即以解决身体基本形态为首要目标,通过对肌肉线条的塑造以及肌肉素质的训练从而达到拥有较好形态和提升内在气质的预期效果。在这一目标的确立下,带着对教学对象正确的了解和预期,以人体科学理论指导教学,接下来“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也就随之清晰了。

二、编选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针对性教材

目前各大院校音乐专业所开设的《形体训练》课程并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而是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情形。课程教材的选择更多是由任课教师来决定的,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芭蕾舞、民间舞、古典舞、舞蹈编导、国际标准舞。另外,很多老师既想通過《形体训练》这门课让学生走进舞蹈、了解舞蹈,还想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编创舞蹈的方法,这就使得授课内容过于繁杂。但实则掌握了多少,掌握的程度又如何,却并没有太多教师再去追究。根据音乐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的培养目标,笔者总结了几点有关教材使用的建议供同行教师参考:

(一)谨慎选用风格性太强的舞种作为教材使用

不可否认,各种关于肢体的训练都能起到活动身体、强化肌肉的作用,不论是现代舞、芭蕾,还是健美操、瑜伽,都是对肢体的一种训练。但笔者认为在选用教材时,中国民间舞、中国各民族的舞蹈以及中国古典舞这类风格性极强的舞种都应该慎用。因为这些舞种都有其明显的风格特点和独特的律动方式,一旦我们选择了这类舞种作为教材,就很难脱开这类舞种的风格特色及配套动作,会自然而然的按照这类舞种对身体的要求进行教学,而忘却了我们原本的目标。对于直立、挺拔的基本身体形态是每位《形体训练》课程教师都会首先教授和要求的,而随后所教授的风格动作中却更多包含了“拧、倾、提、含”这些与身体挺拔直立不相关的姿态元素,那么身体所要调动的肌肉和所要调动肌肉的力度是非常不同的。从肌肉记忆所需的训练时间来看,这样的安排显然不够合理。同时,用风格性的舞蹈来训练学生会让他们过多的将注意力放在肢体的协调和风格的把握上,而没办法专注于身体形态的矫正和巩固。这也就是为什么更多授课者选择将芭蕾舞作为《形体训练》的教材,它在对身体的要求上与身体需要养成的正确姿态是一致的,并在后续的训练体系上依然保持并时刻强调这一要求。

(二)区别于舞蹈专业的训练重点

我国舞蹈专业的基训课借鉴了芭蕾舞的训练体系,并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课堂流程从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学习动作从分解到合成再到复合,完成动作的速度由慢至快、力度由弱变强、幅度从小到大。舞蹈专业的学生就是在这样一种训练模式下被一步步培养出来的。在基础训练阶段,教师就会非常重视脚下功夫的能力积累,为将来高难度技巧的完成打下基础,芭蕾更甚,对于追求下肢能力强、线条美的目标尤为执着。从动作的种类来看,下肢动作确实占了芭蕾动作的绝大部分。而所有的基础训练都是为有足够腿部力量穿上脚尖鞋优雅舞蹈而做。在专业舞蹈教师的观念中,有一种只有当具备了一定下肢能力,上身舞姿才能自如完成的观念存在。但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身体的表演区域更多集中在上身,他们不需要经历一个先练好脚下才能自如舞蹈的过程,也没有足够课时允许他们完成这个过程。《形体训练》课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在借鉴芭蕾训练体系的同时牢记我们的课程目标并非是要培养专业舞者,而是侧重于改善形体。就这一前提来看,照搬芭蕾舞的训练动作和训练重点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西方历史生活舞简单的步伐配上与正确姿态要求一致的上身形态这一舞蹈特点非常符合学生在学会正确姿态后需要进一步巩固练习这一阶段的教材要求。

(三)授课内容不宜太过丰富

根据动力定型形成的规律,大量且正确的重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充足的训练时间应该得到保证。这里所说的训练时间不是对《形体训练》课程、课时量的要求,而是指每个动作的训练时间要尽量充足。这就意味着授课内容种类不宜过多。一味的追求变化确实能给学生心理带来新鲜感,但却没有给学生的身体留出足够时间去消化和吸收。很多教师会给学生教授观赏性强且风格各异的组合来丰富课堂,但从最终的呈现效果来看,学生的身体还没能熟练到对任何一种风格都掌握。我们的课时量不利于教师做这样多目标的内容安排,同时,动力定型的规律也不允许在肌肉还未形成比较牢固的习惯时就转换记忆要求。笔者认为在身体形成正确良好的基本体态之前,过于复杂且类别不同的动作都需要考虑其在这一阶段推进的价值及效果。教师应该整理出单一动作及其同系列的延续性动作,让肌肉在动作难度逐渐增强的情况下继续对同一要求加深记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同一姿态下肌肉的足够训练时间,形成身体的动力定型,养成良好的姿态习惯,达到彻底改善身体形态的预期目标。

(四)用肢体来呈现音乐

音乐专业的学生每天都在接触音乐,但他们的身体却不曾参与过其中。学者黄汉华将舞蹈与音乐的关系理解为是互渗互阐的。音乐和舞蹈作为艺术符号,本质都是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符号特征。在表现性和抒情性上,音乐符号和舞蹈符号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舞蹈体态律动使音乐声态律动得到空间化的表达。具象的舞蹈体态的张弛、快慢、起伏的律动形式暗含于非具象的音乐声态的张弛、快慢、起伏的律动形式中。③舞蹈可以说是一种可视化的音乐,编舞技法中有一种交响编舞法就是将音乐的思维逻辑运用到舞蹈创作中,力求达到舞蹈与音乐的高度统一。对于个体来说,跟随着音乐律动就好像是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看做音符,将跳动的节奏、舒缓的旋律肢体视觉化。教师可以利用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感知的优势,引导肢体做出与音乐性质相同的动作以达到训练动作质感的目的。慢速音乐锻炼肌肉的控制力和延伸感,快速音乐则对肌肉的力度和速度有一定的要求。舞蹈对他们来说就好像是换了一种发声的工具,通过肢体而非他们以往擅长的喉咙、气息或者手指发声。这种与音乐契合的身体律动的训练会在他们自己的专业表演中显现出来,让整个表演从听觉和视觉上带来更加统一的情感表达效果。

以上建议都是建立在主要以改善身体形态为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想要通过《形体训练》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又要形态美,还要懂理论,又想身体能自由舞蹈,还想具有一定创造力的目标设置也是不合理的。常年学习舞蹈的人都要通过日积月累的重复性练习才能达到效果,更何况作为每周只有1~2次课且只上1~2学期的《形体训练》课。针对以上不同目标可以安排一些延伸性的舞蹈课程,但就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了。

针对音乐专业首先接触的《形体训练》课程,我们的教材除了包含对身体各关节运动幅度的开发,加强对肌肉素质的训练以外,还可以借鉴芭蕾舞对于身体形态的要求,通过不断反馈做正确的姿态练习,并按照动力定型规律给予身体足够训练时间,使之成为学生的身体习惯。而为了进一步加深这一肌肉记忆,还可以加入简单的脚下步伐使动作难度增强。芭蕾学科中的历史生活舞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范本,让学生在行进运动过程中继续维持上身姿态的挺拔美观。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将学生从只是耳朵的聆听蔓延到整个身体对音乐的回应,从而训练肌肉在不同性质的音乐下作出不同质感的动作,形成与音乐一致的身体律动。

三、运用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舞蹈学科的专业课与其他学科专业的课程不同,采用的是口传身教的教学方法。老师通过讲解与示范来传授舞蹈技艺,学生通过模仿与调整来学习舞蹈动作,并在师生间的不断互动反馈中找到正确的呈现形态。现如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不可否认,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便利,各个领域都受其影响进行转型,教育行业也紧跟时代步伐,大量微课、幕课、翻转课堂等新形式应运而生。笔者看到有部分教师批判形体训练授课方式没有与时俱进,仍在使用传统的口传身教方式及教师主导的课堂模式,于是提出了形体训练课的翻转课堂、DIY模式教学等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自学是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上才能完成的。小学生在学会了拼音以后,哪怕还有不少汉字不认识,也能自主完成课外书的阅读。舞蹈同理,只有先了解过正确的身体位置和发力方法后才有可能再跟着视频自学时不过于走样。就现阶段的技术手段和反馈机制而言,要实现《形体训练》课的学生自主学习还有几个因素不得不考虑进去:

首先,舞蹈同其他学科随时随地坐着就能完成整个的学习过程不同,需要先换上便于活动的服饰,还要在有一定空间的特定场地进行。那么换好服装然后走到舞蹈教室这一系列动作就变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道门槛,如果这门课被安排在秋季学期进行,气候会让这道门槛变得更高。

其次,《形体训练》以慕课或反转课堂模式进行自学会让学生得不到及时反馈。舞蹈不像其他学科,对比参考答案就可以检验正确与否。学生在舞蹈时通常看不到自己肢体呈现出的完整形态,且通过镜子去观察自己又是非常影响动作中的身体形态的,因为眼睛的视线直接决定了脖子、肩胛骨以及后背的形态。长期按照这一形态训练,越是自觉用功的学生反而越容易养成错误的动力定型,想要再纠正回来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再次,肢体在呈现头脑中的概念时往往存在偏差。舞蹈类课程看似是在锻炼身体,实则是在训练神经系统对肢体的控制能力。舞蹈动作的发生首先是通过大脑发出讯号,再由神经系统传输讯号,最终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骨骼肌的收缩呈现出来的。我们更习惯和擅长在大脑对文字、图像信息进行解读后用语言表达出来,但语言对信息的表达与肢体对信息的表达非常不同。有教师建议学生先在线上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或是跟着视频自主练习,然后再到课堂上进行回课或答疑的环节。学生看完视频以为明了,但我们最终的呈现不在大脑中,也不在语言里,而是在肢体上。舞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大脑在接收到理论之后将之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肌肉,再通过肌肉实践出来。也就是说,肌肉的呈现才是学习效果的最终检测器。教师首先应该强调肌肉对理论的正确理解,再强调肌肉完成这一理论的质量。笔者认为学习初期对理论正确理解这一环节不应该完全交由学生自主进行,这个环节恰恰是最需要教师直接参与其中的时候,可以说教师的反馈是学生建立正确动力定型的重要前提。

口传身教这一舞蹈教学方法能够延续至今一定有其合理性存在。至少就现阶段科技发展来看,还未出现能够替代教师对不同学生作针对性反馈的技术设备。教师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刻意追求形式的花哨多变,也不因其传统就被要求革新,而是要回到《形体训练》课的培养初衷,多关注教学效果,少追求形式主义,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学生的肢体上。

四、结语

《形体训练》作为音乐专业在肢体训练方面最基础的一门辅助性课程,首先应该有其合理的目标设置,即以解决身体基本形态为首要目标,使学生逐渐从外在的形态转变到内在的气质提升,同时带着对教学对象的正确了解和预期,以人体科学理论指导教学。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我们的教材除了包含对身体各关节运动幅度的开发,加强对肌肉素质的训练以外,还可以借鉴芭蕾舞对于身体形态的要求,并按照动力定型规律给予身体足够训练时间,使之成为学生的身体习惯。而芭蕾学科中的历史生活舞恰好适用于学生在学会正确姿态后需要进一步巩固阶段的训练。另外,教师可以利用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更加敏感的特质,从音乐性质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整个身体对音乐作出回应,形成与音乐一致的情感表达。至于在教学方法方面,口传身教这一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延续至今一定有其合理性存在。至少就现阶段科技发展来看,还未出现能够替代教师对不同学生作针对性反馈的成熟技术。教师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多关注教学效果,少追求形式主义。

综上所述,《形体训练》课的教师应该始终围绕培养目标来安排教学活动,建立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观,编选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针对性教材,运用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注释:

①肌肉:在本文中均指骨骼肌。骨骼肌附着于骨骼,是使身体运动的动力器官,是人意识可控制的。

②温柔:《舞蹈生理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69-72页。

③黄汉华:《音乐符合与舞蹈符号的互渗互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28-36页。

参考文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杨欧.舞蹈训练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4]王慧霞.教师课程观念的问题检讨与对策分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毛敬元.浅议音乐专业的舞蹈课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7,(24).

[6]吳红叶.试论高校音乐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吕梁学院学报,2012,(05).

猜你喜欢
形体训练音乐专业教学思考
高校瑜伽教学中应怎样开展形体训练
高校舞蹈形体训练技巧与细节问题研究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