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马林巴形制发展初探

2020-09-15 16:17冯婷
艺术评鉴 2020年15期
关键词:发展

冯婷

摘要:马林巴作为打击乐学科中重点学习的乐器,其发展史文献在我国严重匮乏,影响了我国马林巴相关事业的平衡发展。本文针对这一亟需解决的问题,从马林巴与木琴源语名称的使用语境这一角度出发,探寻了马林巴发展之路的基本方向,并依据时间顺序,对不同地区马林巴的主要形制发展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马林巴  形制  发展  键盘打击乐器

中图分类号: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5-0007-04

马林巴,属击奏体鸣类乐器,于20世纪初,凭借其特殊的形态与音色进入大众视线。之后,经作曲家、演奏家等艺术工作者的进一步推广,马林巴逐步加入多种演出形式中,其音乐效果得到了世界普遍认可。目前,马林巴不仅在交响乐、协奏曲等音乐体裁中拥有一席之位,同时作为打击乐器中为数不多且无可替代的的独奏乐器,其独奏曲目量逐年递增,颇为丰富。近年,我国马林巴相关实践型行业发展同样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演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马林巴演奏人才逐渐增多,曲目量逐步丰满,乐器制造业逐步成熟。但反观我国马林巴相关理论研究则寥寥可数,其中的史学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历史的掌握是实践快速全面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理论研究的匮乏导致了发展的不深入、不平衡,以及我国马林巴普及度依旧较低等问题。现代马林巴的乐器发展史虽不过百年,但其前身乐器的发展历史悠久,我们有必要将其进行一定的梳理,以达到实践与理论结合,使我国马林巴学科持续平衡、快速地发展。

一、探索方向——“xylophone”的意义辨析

于我国而言,马林巴属外来文化产物,探索其发展史需从外文文献着手。笔者在对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时发现,木琴的源语词汇“xylophone”与马林巴文献联系密切,该词汇涉及的乐器发展史内容与马林巴相关内容也有较多重合。而且,与马林巴源语词汇“marimba”的早期乐器发展文献资料量相比,“xylophone”的相关文献量更多,对于其早期发展史的描述更为详细。据此现象,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木琴与马林巴为何种关系?在相关语境下,“xylophone”一词是否只指“木琴”?若我们掌握了两者的答案,似乎可为探索马林巴发展拓宽道路、提供线索。

根据新格洛夫音乐词典马林巴与木琴词条中关于各自形制的描述,前者的定义为“一种打击乐器,由木制音板或玻璃纤维音板悬于共鸣管之上而成,用橡胶或塑料槌芯外裹毛线的琴槌进行演奏”,后者的定义为“一种由一组依次排列的木板所组成的、用琴槌敲击的打击乐器,”。经上述解释,可说明马林巴与木琴的形制差异不大。但二者在实际使用与演奏中,所满足的音乐需求与主要演奏形式却截然不同。现代马林巴柔和饱满的音色,决定其主要演奏形式为独奏,而现代木琴清脆高昂的音響特点则使其主要作为色彩乐器,与其他乐器进行配合。由此可以看出,使二者分化并具有不同所属价值的核心差异为各自的音响特点,但是这一特点的产生时间距今却不足五十年。“在1972年之前,木琴与马林巴之间基本没有区别”,直至美国乐器制造公司利迪公司(Leedy Company)与迪根公司(J. C. Deagan)发现了使两种乐器特点明晰化的方法——调节音板泛音。根据戈登·彼得斯(Gorden Peters)对迪根公司员工的采访及调查,当时迪根公司使用了该泛音调节法后,所生产的马林巴与木琴开始存在以下四种区别:

1.木琴的音板泛音调节需突出第三泛音,而马林巴则需突出第二泛音。

2.木琴是移调乐器,实际演奏音高比谱面音高高一个八度,而马林巴的演奏音高则与谱面音高一致。故木琴的实际演奏音高比马林巴高一个八度。

3.木琴音板的质量与厚度都大于马林巴音板。

4.制作马林巴所需要的木材比制作木琴的木材质地更软。

上述四点内容中,除了通过调节音板泛音加强乐器声音特色外,音板材料的选取及制作同样明确了两种乐器的音色差异。自1927年后,乐器制造商延续上述制作特点,木琴与马林巴的乐器特征逐渐固定。“当某一音乐事象作为操纵群体认定的一种类型或品种,其构成中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并突破原型结构规范时,他就有可能转化为另一种性质的音乐事象,从而成为操纵群体重新认定的另一类型或品种”。为了满足时代、社会、及特定人群的需求,经过漫长的发展之路,马林巴与木琴其共同的前身乐器逐渐分化为两种不同的乐器。由此可见,1927年既为现代马林巴与现代木琴的分界线,同时也是现代马林巴的形成时间。同时,在相应语境下,“xylophone”的意义也并非为狭义的只指单一乐器,而是倾向于泛指包含马林巴与木琴的乐器类别统称。因此,探寻马林巴乐器发展史,需将眼光投放于1927年之前,将“xylophone”一词所涉及的文献纳入参考,扩大搜索范围。

为了避免名称引起的意义误读,在进行详细的探究前,我们需对下文的乐器名称进行规范与限定。有关中美洲之前的马林巴发展史文献中,常用“xylophone”这一词汇指该前身乐器。根据语境,此处该术语意义应选取广义,类似于“木制键盘打击乐器”这一汉语名称。因此,考虑到名称的统一性与意义的明确性,在下文中,笔者将中美洲之前的此类乐器统称为“键盘打击乐器”,同时根据制作材料,进一步细化为“木制键盘打击乐器”;而1927年之后的此类乐器则称为“现代马林巴”与“现代木琴”,以避免因术语引发的理解歧义。

二、马林巴的起源——亚洲与非洲的键盘打击乐器

目前,因缺乏史料证明,马林巴确切的起源地、起源时间以及前身乐器均未确定。世界音乐学界结合现有资料,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并主要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林巴起源于14世纪的亚洲东南部,之后传入了非洲。该观点代表学者、乐器学家库克·萨克斯(Curt Sachs)认为“最原始的概念以及创造物都来自一个中心地区”。通过传播,这一概念或创造物便流入世界各地,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萨克斯认为马林巴源于马来西亚半岛,后期跟随货物的运输与贸易,一起经由太平洋群岛向西输入非洲。与“亚洲起源说”不同,另一观点认为非洲为马林巴的起源地。该观点主张键盘打击乐器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旋律乐器,产生时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因人类可在本能的促使下敲击石板、木板等材料,从而产生不同的音高,甚至旋律,故世界多数地区都存在其本土的键盘打击乐器。且随着当地人民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这些键盘打击乐器会在本土内部进行改良与发展。该观点认为在众多不同地区的键盘打击乐器中,非洲的木制键盘打击乐器的形制与现代马林巴最为相似,故判定非洲该类乐器为现代马林巴的前身乐器。较之第一种,笔者倾向于该观点。首先,亚洲的传统键盘打击乐器选材主要为石头或金属,如我国的编钟,其形态与现代马林巴相差较大。其次,根据词源学,马林巴的源语名称“marimba”源自非洲刚果地区的班图语。其构词法为词根“-rimba”与前缀“ma-”所组成。其中“ma”意为“很多”,而“rimba”意为“单音木琴”。在非洲的很多地区,“ma-rimba”都可以指“有很多琴键的乐器”,“地区分布可以延伸至坦桑尼亚南部和安哥拉北部,包括了东南非的大部分地区”。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键盘打击乐器的名称与“marimba”相似。如在隶属于马兰吉省的马邦度(mbondo),其传统键盘打击乐器名为“madimba”。

键盘打击乐器作为非洲的一种典型乐器,可充分展现非洲人民与生俱来的节奏感,因此流传地区较广。但不同的地区,其形制也有所不同。根据库克·萨克斯的研究,非洲木制键盘打击乐器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

1.腿部木制键盘打击乐器(the leg xylophone)与坑式木制键盘打击乐器(the pit xylophone);

2.原木木制键盘打击乐器(the log xylophone);

3.音板架于框架上的桌型木制键盘打击乐器(the table xylophone in which the bars rested on a frame);

4.挂于颈部的木制键盘打击乐器(the xylophone that was suspended from the neck);

5.槽式木制键盘打击乐器(the trough xylophone)。

以上五种类型中,腿部木制键盘打击乐器的形制构造最简单,其主体部分只由两、三根木板构成。演奏时演奏者只需坐于地面,将音板横向架于自己伸开的两条腿上,用木槌敲击木板即可。为了容纳更多的木板,敲击更多的音高,腿部木制键盘打击乐器发展为坑式木制键盘打击乐器。该乐器的木板会放于挖有坑的地面之上,且坑上方还会置放卷曲的香蕉叶作为共鸣器。其击器同样为木制槌,演奏姿势为坐姿或跪姿。原木木制键盘打击乐器较大,其木板长度约在12~22厘米范围内。为了提升共鸣效果,该乐器使用了木制横梁,架于依照长度摆放的木板之下。除此之外,每两块木板间的横梁上还会固定一块在当地称为“品”(pin)的木头,防止演奏时木板滑动。该乐器一般需二到三人演奏。演奏时,演奏者可相对而坐,演奏完毕后,可将木板取下。挂于颈部的木制键盘打击乐器,顾名思义,该乐器增加了一根系于乐器框架两端的绳子,可挂于演奏者的颈部,站立进行敲击。并且,为了便于携带,该乐器的尺寸一般较小①。槽式木制键盘打击乐器②的特别之处在于使用了顶部无盖的矩形箱子作为共鸣器,以起到为箱子之上的所有音板提供共鸣的作用。

在非洲,除了上述共鸣手段外,葫芦也可作共鸣器使用。配备这种共鸣器的乐器一般称作葫芦共鸣键盘打击乐器(the groud-resonated xylophone)③。其中,葫芦共鸣器需要具备空心、干燥、以及震动频率与音板相吻合等条件,因此较为稀少、珍贵。同时,为了产生特殊的音响效果,满足以上标准的葫芦还会进行钻孔,取蜘蛛卵上层覆盖物或蝙蝠翅膀等一些極薄的膜状物蒙于孔上。演奏时,敲击产生的震动会带动该膜状物,增添类似“嗡嗡”声的特殊音色。西非的一种名为巴拉风(balafon,又称“balo”“bala”“balafo”“balafou”)④的乐器就属于葫芦共鸣键盘打击乐器。该乐器主要由十六条硬木制成的音板架于小型框架上而成。其葫芦共鸣器与音板的大小与长短需按比例一一对应,且震动频率也需一致,从而起到增添特殊音响效果之余,扩大音板音量的功能。

三、马林巴的发展——拉丁美洲的键盘打击乐器

关于拉丁美洲键盘打击乐器的来源问题,同样现无确凿的历史文献与文物遗存能够说明。但目前学界根据乐器名称、历史事件、及现有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普遍认为该乐器于16~17世纪随非洲黑奴贸易从中非传入的可能性较大。在拉丁美洲,多数木质键盘打击乐器的源语名称为上文所述的非洲班图语“marimba”(马林巴)一词。而且,“根据非洲木制键盘打击乐器的有关资料显示,美洲原始葫芦共鸣马林巴的构造与中非木制键盘打击乐器的构造相似。并且,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无资料可表明中美洲已存在马林巴这种乐器”。19世纪黑奴贸易结束后,这种马林巴便普遍存在于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如危地马拉、巴西、墨西哥、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共和国等。其中,危地马拉的马林巴发展最快,对后期现代马林巴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危地马拉的马林巴形制多样,主要可分为两类:不加入变化音的全音马林巴与加入变化音的半音马林巴。全音马林巴的音板材质为低地硬木,一般选取奥明戈木(hormigo)或红石榴木(granadillo)。安置方法与现代马林巴类似:将音板按照音高排列好后,用绳子穿过各音板上的节点位置以及音板间的线架,悬架于梯形框架之上。与非洲葫芦共鸣键盘打击乐器相同,全音马林巴也使用葫芦作为其共鸣器。而且,“每个葫芦靠近底部的位置都有一个由蜂蜡围绕的小洞,洞口之上会覆盖一片绷紧的膜状物”。这种膜状物一般由猪肠或牛肠制成,在当地称为查利欧(charleo)。演奏时,查利欧会发生震动,产生类似双簧管的音色效果。除了可提供特殊的音响效果,查利欧还对音高发声有帮助性作用。“如果危地马拉的键盘打击乐器没有这种可以震动的膜状物,该乐器就不能发出较低的声音”。半音马林巴在危地马拉称为道布雷(Doble),“意为‘拥有半音阶的双排音板”。不同于后期现代马林巴呈交叉状的音板位置关系,该类乐器的半音音板直接位于自然全音的正上方,成纵向并列状。音域可达六个半八度。共鸣器为盒型,由雪松木制成,附有由猪肠或植物薄膜制成的膜状物,名为彻彻(cheche)。如今,马林巴已成为危地马拉的民族乐器,使用于各种音乐形式中,于当地人民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成为了当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除了上述改良乐器外,危地马拉马林巴乐队的出现对现代马林巴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的加快作用。19世纪下半叶,家族马林巴乐队形式开始风靡于危地马拉,其中,乌尔塔多(Hurtado)家族的贡献最为突出。1896年塞巴斯蒂安·乌尔塔多(Sebastain Hurtado)建立了塞巴斯蒂安·乌尔塔多马林巴乐队(Sebastain Hurtado Marimba Band),该乐队成员由塞巴斯蒂安本人与他的儿子们组成。乐队演出曲目一般为印第安本土音乐与古典轻音乐。除演奏外,该乐团在乐器改良与革新方面有一定的贡献。塞巴斯蒂安将本土半音马林巴的并列型传统琴键位置关系改为了交叉型⑤。乐队第二任团长塞尔索·乌尔塔多(Celso Hurtado)研发出了用踏板控制马林巴音量的装置。除此之外,该乐队演出成就进一步推动了马林巴的发展。1908年与1910年,塞巴斯蒂安·乌尔塔多马林巴乐队分别前往美国与欧洲进行巡回演出,其演出效果大获好评。塞巴斯蒂安去世之后,乐团曾官方代表危地马拉参加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并取得了金奖。1916年该乐团还前往美国新泽西州录制唱片,并在第一周取得了高达五十万张销量的成绩。该乐队多次的国外演出经历以及杰出的演出效果,使马林巴得以面向世界获得积极的推广,同时,也为后期马林巴在美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了直接性动力。

四、现代马林巴的产生——美国的工业马林巴

自19世纪末起,美国开始用云杉、冷杉、洋槐、紫檀等木材制造简单的木制键盘打击乐器,其种类可根据乐器是否有变化音进行分类。全音马林巴只有一排音板构成,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且依据调性可分为F调与降B调两种类型。“该乐器通常会额外配备几根音板,根据曲目需要,演奏者可以进行增加或替换”。除此之外,全音木制键盘打击乐器不配备共鸣器,以及支架、绳带等任何附件,故演奏时需将其置于平台之上,演奏结束后则可卷起放置或夹入胳膊下携带。

工业革命之后,在人口、资金等条件的推动下,美国乐器制造业快速兴起。其中,迪根公司(J.C. Deagan Company)对现代马林巴形制的革新与发展贡献较大。1910~1918年间,迪根公司生产了名为纳宾巴(nabimba)的马林巴⑥。在形制上,该乐器主要仿照了中美洲马林巴,并做出了一些创新。依据大小,纳宾巴分为不同的型号,较大的纳宾巴其音域可达五至七个八度。与中美洲马林巴有别,其共鸣器为金属材质,但依旧保留了相同的薄膜状物,因此音色较为相似。为了共鸣器的长度能与音板的音高吻合,同时解决低音共鸣器长度过长与乐器整体高低之间的矛盾,大型纳宾巴的低音区共鸣器设计成了弯曲的形状。另外,迪根司还为共鸣器设计了一个可升降的装置,以便调节空气的潮湿程度可能对乐器发声带来的影响。以上迪根公司对纳宾巴的革新设计直接影响了后期马林巴的形态与生产,甚至在当今现代马林巴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这些形制特色。

在20世紀,除了上述迪根公司对马林巴乐器构造做出的革新,美国音乐家克莱尔·奥马尔·穆瑟(Clair Omar Musser)在乐器形制研制以及乐团重奏方面的突出成就使马林巴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并快速风靡于美国。穆瑟个人设计的第一台马林巴名为钢片马林巴(marimba-celesta)⑦。这台乐器结合了马林巴与颤音琴的特质。两排键盘共有八十七块音板,分别由木制键盘与金属合金键盘组成,且内置有低音扩音设备,由此被誉为世界第一台电马林巴琴。1927-1930年,穆瑟作为马林巴独奏家带着钢片马林巴在欧洲及美洲各地巡演,进一步提高了民众对马林巴了解程度。1933年起,穆瑟开始组建不同规模的马林巴乐团进行演出。如,1933年的百人马林巴乐团,在芝加哥世纪进步国际博览会上演出;1937年组建的配备了27台马林巴的小型乐团,在芝加哥年度乐器制造公司大会上演出;1950年组建了一只包含300台马林巴的乐团,在芝加哥铁路博览进行演出。二战之后,穆瑟成立了自己的乐器公司穆瑟马林巴公司(Musser Marimbas Company),设计了一系列形态不同的马林巴,规范了马林巴的形制。如世纪进步型马林巴(the Century of Progress marimba)、预备型马林巴(prep marimba)、世纪马林巴(the century marimba)、本伦特伍德马林巴(the Brentwood marimba)、坎特伯雷马林巴(the Canterbury marimba)等。除此之外,穆瑟作为马林巴教育家,其创新的“谬瑟握槌法”(Musser grip)以及编写的练习曲如今依旧在使用,其培育的马林巴演奏家、教育家,遍布世界,持续在为马林巴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目前马林巴相关史料证据不足,故其起源与发展路径存在争议,且这一争议主要围绕其发源地是否为非洲而展开。其中,主流观点认为该乐器起源地为非洲,之后通过黑奴贸易带入中美,对其形制进行了进一步改良,最后在美国的继承与革新中,通过工业生产创造了现代马林巴。与之对比,另一观点的主要差异性在于,其认为最早的马林巴是于亚洲起源后,再传入非洲进行进一步的发展。虽然,目前无证据证明两种研究的正确性,但笔者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望国内的众多有识之士能够重视其乐器史,对马林巴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马林巴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注释:

①前四种非洲木制键盘打击乐器的形制图片可参照The Diagram Group, Musical Instruments of The World:an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②槽式木制键盘打击乐器的形制图片可参照Kubik, Gerhard. Discovery of a Trough Xylophone in Northern Mozambique.

③葫芦共鸣键盘打击乐器的形制图片可参照Grove Music Online(https://www.oxfordmusiconline.com/grovemusic/view/10.1093/gmo/9781561592630.001.0001/omo-9781561592630

-e-8000007531?rskey=2yqRTX).

④巴拉风的形制图片可参照Grove Music Online (https://www.oxfordmusiconline.com/grovemusic/view/10.1093/gmo/9781561592630.001.0001/omo-9781561592630-e-8000920058?rskey=i3kXnk&result=2).

⑤塞巴斯蒂安改良的半音马林巴的形制图片可参照Hope Street Marimba(http://www.hopestreetmarimba.com/so-who-invented-the-marimba/).

⑥纳宾巴的形制图片可参照Pimentel, Linda. The Aristocracy of Manufactured Marimba.

⑦钢片马林巴的形制图片可参照Kastner, K.S..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A Generalized Marimba Technique.

参考文献:

[1]RebeccaKite.Marimba[DB/OL].1093.

[2]James A. Strain. Xylophone[DB/OL].2013-10-16.

[3]Smith S.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imba As A Solo Instru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olo Literature For The Marimba [D]. 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95.

[4]Peters Gordon. The Drummer: Man[M]. Wilmette, Illinois: Kemper-perter Publications,1975.

[5]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6]Kubik Gerhard, James Blades and?James Holland. Marimba[DB/OL].2013-10-16.

[7]Sachs Curt. The History Of Musical Instrument[M].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1940.

[8]Olsen D.A. and Daniel E. Sheehy. The Garland Encyclopedia of World Music: South America, Mexico, Central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M].New York: Routledge, 2013.

[9]MacCallum, F.K.. The Marimbas Bass Register [J].Percussive Notes. Vol.V, No. 4,1967, 3.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