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读什么

2020-09-12 14:05袁瑞芳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9期
关键词:语段选择朗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怎样选择朗读内容、设计朗读活动没有清晰的认识。拟以统编教材课文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朗读内容,设计朗读任务。

关键词:朗读;语段;选择

随着对统编语文教材研究的深入以及“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朗读”活动更加频繁地出现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一般很注重朗读要求的具体化、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朗读指导的精细化,却很少费心思考虑“朗读需要读什么”的问题。其实,语文课上明确“读什么”是有效开展朗读活动的前提。

并非每篇课文都值得全文朗读,再说课堂上也没有这个时间。那是不是有的课文就不可以朗读呢?当然不是。课文都有适合朗读的片段,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是否“有助于解决主问题”进行选择。具体选择标准如下:

一、表现作者情感的语段

1.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语段

有些文章很长,不适合全文朗读,但总有那么一两句话透露了作者的情感倾向,选择这样的语段进行朗读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探寻文章的主旨。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语段:“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教学这篇课文。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郑振铎的《猫》中有“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杨绛的《老王》中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景物描写的语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总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同时还有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等多种作用。因此,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很值得学生朗读品味。比如《社戏》中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段文字容易使学生的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综合成一种直觉,江南水乡如诗如画,人与自然和谐美好,静谧祥和的氛围中有各种声音构成的音乐美,有豆麥蕴藻散发的气息美,有急切亦愉悦的心情美……这些都需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细细品味,然后再通过朗读来表达这些美好。

像这样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很多课文中都可以找到。比如《故乡》中少年闰土月夜刺猹的语段,《我的叔叔于勒》中前后对哲尔赛岛的描写语段等。

二、通过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语段

刻画人物形象时离不开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教学这些语段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知并把握人物的特点。如《列夫·托尔斯泰》中的人物外貌描写;《皇帝的新装》中骗子、皇帝、百姓、大臣们的语言描写;《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动作、神态描写等。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是进行表演朗读的。学生可以在这种角色扮演活动中体验并深入理解人物和文本。

有时候,教师还可以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描写相同对象的语段进行朗读比较。例如,朗读《合欢树》第一段和《秋天的怀念》前三段,比较“我”瘫痪前后母亲的形象有何不同?通过朗读和比较,学生不难发现母亲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母亲形象一个综合的整体认识,从而体会到这种变化背后深沉的母爱,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三、富有表现力的特殊词句

课文中的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词或句子是值得学生认真朗读的。

为了体会某个词或某类词的表现力,教师常用“减词法”或“换词法”朗读辨析相关句子,看哪个更好,从而体会某个词或某类词的作用。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可以用“减词法”朗读比较这样两个句子:“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听着我的动静”。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体会叠词的作用,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浓浓的母爱。又如《老王》中的“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孔乙己》中的“便排出几文大钱”;《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这些都可以用“换词法”进行比较朗读,分别将“镶嵌、排、攥、拳头”换成“站立、摸、抓、手”,让学生朗读比较、揣摩品味,不难发现原文的用词之妙,体会作者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细腻地刻画效果。

文章句式,有的对偶排比,整齐押韵;有的长短交错,灵活多变。对于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或特殊句子,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些朗读任务,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朗读,品味句式之美。如教学七年级上册《鸟》一文时,结合课后积累拓展第四题可以挑出那些描写鸟的声音和形态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多变的句式形成的独特韵味。还有很多文言文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划分节奏的朗读任务,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言诗文的韵律之美。

四、对应某一知识点或某一问题的语段

对于科普文、新闻、演说辞等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要求学生把握的知识点来确定朗读的内容。例如,教师想通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结构,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朗读导语部分,加深学生对导语的印象;朗读主体部分的:“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朗读这部分内容既能让学生对主体部分有较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又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必胜的信心以及自豪喜悦之情。又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总写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以便学生对文章结构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教师也可以根据某一问题选择要朗读的语段。比如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可围绕“为什么要写远房叔祖”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朗读相应的语段:“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这段文字中对《山海经》的叙述充满了儿童的好奇和惋惜,学生只要能读出这种情感,自然能理解作者写远房叔祖不仅起到了铺垫作用,引发了“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深化了主题,衬托突出了阿长的形象。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明确了目标,选准了朗读内容,朗读活动才能有的放矢。

【基金项目:该论文系湖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学习任务群设计及实施研究》的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为:XJK18BJC022】

作者简介:袁瑞芳(1972—),女,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教育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语段选择朗读
浅谈中年级“语段学习”实践策略
《富贵不能淫》阅读题
语段教学,语文教学之“纲”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