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情境·运用

2020-09-12 14:05张小利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9期
关键词:江苏省语境试题

摘要:综观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其选材广泛,注重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紧扣语文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的考查。结合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谈一谈“语境”和“情境”两个语文学习要素在试题解答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语境;情境;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

2020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综观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注重对学生价值的引领、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弘扬传统文化,体现了“语文即是生活”的理念。2017版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从这一要求上看,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无论是选材还是试题的设置都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点就是“语言”。学生要能够对语言准确、深入、全面地理解,体会出语言的精妙,感受到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意蕴。在阅读过程中,要想深入文本内核品味其内涵,学生就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进入情境,从而触摸到文本作者的内心。在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中我们看到了其试题设置充分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纵观整份试卷,笔者认为要想精准高效地解答此试卷应聚焦“语境”和“情境”两点,做到有效阅读,真我阅读。

一、培养语境意识,提升答案的有效度

何为语境?顾名思义,语境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独立的、完整的认知。每一篇文本都有其独立的语言环境,所以在考场上,考生需要具有前后勾连的语境意识。这里所说的语境是一种完整的知识系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线性知识体系建构,需要考生在考场上能够结合具体的文本,宏观构建,局部品味,这样才能提升答案的有效度。

首先,注重整个语篇的语境,形成立体逻辑形态,提升答案准确性。考生不仅要把握单个句子的语言环境,而且应该在各个独立语言单位之间寻找关联性,从而准确求解。以2020年江苏省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为例,试题选取了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首句“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如果不结合全诗语境,则无法判断这句话中“作客”是“王安石”还是友人“沈康”。所以,考生需要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确定首句所写的内容。全诗最后一句“最忆荆溪两岸春”中“最忆”一词给出了答案:王安石曾经在常州为官,此时沈康前去,因此表达对其期许,同时王安石自己也感怀自己曾经在常州为官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整体文脉为:首联直接点明作者自己曾经作客兰陵;颔联承接首联中“为传谣俗记州民”并且具体阐述“兰陵”的“谣俗”“州民”;颈联“常恐”与“忽逢”两词对比,强调对“沈康前去治理常州的期许”;尾联“最忆”一词直接点明对兰陵的喜爱。在考场,考生形成前后语境的勾连,从而可以审视出诗歌具体描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从试题的设置上来看,考生回答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古诗词鉴赏第9题需要考虑到全诗的语境,全盘分析文本语言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推断出有关常州的信息:“农事荒废,民事艰难;官员不体恤百姓;自然风景优美”。

其次,品味语言,把握局部语言环境。从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来看,涉及到局部语言环境考查的第14题题干为“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画线句为“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他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学生要解答好这道题,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他哭”的原因是什么?“不哭”的原因是什么?“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考生可以通读文段,找出文段前后的关联,了解画线句是围绕“姐姐遭受拒婚后,河生的痛哭”进行描写,从而在人物的言行中品味人物的内心和作者寄托的情感:“对河生人生命运的同情;对其在困境下坚强、担当责任的赞许;对选择读书改变命运的支持”。联系语境可以使考生从不同角度全面作答。

由此可知,考生在考场上品味局部语言精妙的同时还需要依托整篇文本,理清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只有这样考生才能从原始的线性阅读上升为立体阅读,从而全面地解答问题。

二、注重走进情境,提升答案的深刻性

何为情境?所谓情境指的是情景或者境地。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情形下,人或者事物遭遇具体的情形不同其表现出来的形态也有所不同。2017版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和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和探究等实践活动中展示出来。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设置具体的任务。

首先,还原情境,回到创作现场。从考题的设置来看,命题者注重“情境”问题,考生在解答时需要了解并还原创作的情境。大体有以下几方面:作者创作的情境;作品写作的时间、写作的对象;作者怀着怎样的目的进行创作。据此,考生应该从匆忙解题转向首先读懂作品,深入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以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为例,学生需要围绕以上问题逐层梳理才能从容解题。文本以河生为写作对象,同时串起了其与姐姐、母亲之间的生活,写出了整个家庭环境和时代背景,文本以一个中心人物向外扩散,展现出了底层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助以及坚强,进而引起读者共鸣。

其次,根据情境,入境作答。考生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调动起自身内在的情感,入情入境地解答。这一点在写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作文题改变了以往以“智慧”“车”“语言”等纯关键词的出现形式,设置了智能互联网时代人们被同类信息环绕的情境。这种作文情境的创设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人工智能对生活的影响。比如,疫情之下,网络学习中师生之间的惺惺相惜;全世界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相互鼓励。同时,在被海量信息包围的时代,考生还会想到如何理性对待各种网络信息。由此可见,在一定情境中,学生更容易打开思路,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三、注重有效运用,提升阅读的实效性

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注重情境设置,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阅读和写作。“以情境为载体”可以让作者、读者、命题人相互走近,成为情境中人。考生在考场上以语言为抓手,联系语境,可以巧妙作答。这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以往的刷题战术,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有效运用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的实效性。

注重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展开实效性阅读。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真实任务,通过具体可感的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比如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语言运用题第3题,以某校高三学生线上成人仪式、互相赠送留言来设置问题情境。这种设置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关注平时的学习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构建学生个人的学习经验,激发其个体创造的能力,引导其深入研讀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比如,根据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第3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媒体搜集近期中国、美国部分地区疫情的情况,制作相关表格,分析感染人数变化的原因,得出相关结论。

可见,在阅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情境意识,并且有效地将其融入契合学生需要的学习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平时应以语言为着手点,重视语境,把握情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语文学习的高效性。

作者简介:张小利(1978—),女,江苏省扬州市蒋王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江苏省语境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吃火锅的发现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