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作文题坚持守正创新,有效贯彻了“反猜题”思想,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引导考生坚定文化自信;落实课标要求,突出语文学科关键能力考查;优化情境设置,坚持应用导向。这要求学生复习备考时要扎实读写训练,着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化自信;语文关键能力;情境设置;应用导向
随着2020年高考试题揭开其神秘面纱,有不少人认为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的作文题让人感觉很“意外”。笔者认为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的作文题虽然有让人意外的地方,但是其符合教育部命题中心全面贯彻“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改革总要求,紧紧依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因为其有效贯彻了“反猜题”“反押题”思想,所以让人感觉出乎意料。笔者拟针对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的作文题分述如下,请方家赐教。
一、紧扣立德树人总要求,引导考生坚定文化自信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作文题坚持立德树人的总要求,以学科育人为导向,从历史故事中挖掘精华,启发学生追怀古人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力求达到涵养品德的目的,让古人智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为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献策。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作文题材料选用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三人互相信任、精诚合作、共创大业的故事,促使学生展开深入思考。鲍叔牙识人荐才,甘居人下、国家利益至上的精神让人感佩;管仲忠心事主,竭忠尽智的行为引人深思;齐桓公心胸宽广,善于纳谏,爱才用才终于九合诸侯的事迹发人深省。学生在阅读作文题目所给材料的过程中也深受影响,观照自身,进而思考甘居人后、舍小为大、感恩奉献等品德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先贤的美好情感。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作文题洋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需要广大考生深刻体悟。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忠心耿耿,他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认识到齐桓公逐鹿中原的宏大抱负和管仲卓越的治世才能,这才积极荐才,甘居人下。鲍叔牙的所作所为体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利益至上的崇高品格。齐国强盛是万民之福,“小我”的利益需要服从“大我”的考量。
二、落实新课标要求,突出语文学科关键能力考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7版新课标提出了整本书阅读和研讨的新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作文题材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情境设置是班级“读书会”与“发言稿”,题目蕴含了对广大考生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期许,也是对未来参加高考考生的一种暗示和引导。“服务选拔,引导教学”本来就是高考的应有职责。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作文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管鲍之交的历史故事学生耳熟能详,但高考命题组做了一定的调整,加入了“后人称颂……”“孔子说……”“司马迁说……”等内容。命题者给考生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评价观点,客观上降低了考生理解材料的难度。上述三种不同的评价其实就是三种立意方向,考生任选其中一种立意即可。
需要明确的是,读懂材料、写够800字仅是考场作文最低层次的要求,如何吃透材料、由表及里、比较筛选、写出亮点则需要考生深入考量。试题材料以古为镜,关照当下,围绕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为中心展开。人才与国家发展,小我与大我,家国与责任等都可在思考之列。
三、优化情境设置,坚持应用写作导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这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应对生活实践问题情境的学科素养,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性。”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作文试题很好地设置了“班级读书会”这样一个模拟生活情境,要求考生以应用性的“演讲稿”为载体完成写作任务。写作主题、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写作话题、写作文体非常清晰,真正做到了让写作活动成为一场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的检测目标。情境化的写作设置将历史故事语料与写作要求无缝对接,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写、写什么、为谁写等一系列问题。
四、扎实读写训练,提升学科素养
2017年以来,高考语文全国1卷作文题紧跟时代脉搏,坚持宏大叙事的考查,以青年人的责任担当为内核,有效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总要求。但是,紧跟热点带来的弊端也已显现。全国各地的模拟试题根据全国1卷的这个命题特点,以新冠肺炎防控、人类命运共同体、扶贫攻坚、“五育并举”、科技与人文、英雄等为主题反复训练模拟,力图猜中押宝。更有学生习惯于写“小社论”,以报刊评论员的口气写文章,大话空话满篇。
高三复习备考需要教师扎扎实实抓好能力训练,切实提升学生读与写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绝不能寄望于猜题押宝。
新高考改革的变化告诉我们, 只要学生知识积累充分,思维品质过关,表达能力到位,学生定能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
作者简介:肖良(1982—),男,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考作文和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