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莲 任怡 李秋香 杜炼容 王昌勇
摘 要: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地理课程主要目标,并且近年来,高考命题由知识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进一步转变,对学生综合能力素养考查以及地理学科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近两年学生高考地理成绩反常作为切入点,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及文献分析等方法,分析总结其表现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考;成绩反常;表现;对策
自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及2016年新版《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颁布以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成为了地理教育改革深入的重要课题。因此,近年来高考地理命题已由原来的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再向素养立意进一步转变。如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精心创设情景,引导考生在生产生活、社会热点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1]。可见,高考地理试题考查重点不再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是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主要针对对象是中学师生,最终目的是推动师生重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我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良性发展,落实高中地理教育的最终目标,更好地推动地理基础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效对接。
一、高考地理成绩的主要表现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教师访谈法、文献分析法。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主要针对内江市2017级和2018级文科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7份,回收率为94.8%,有效问卷为223份,有效率为89.2%。
(一)高考地理成绩常人数比例偏高
为了解考生高考地理成绩是否反常,问卷中设置了1个问题来调查考生的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从得出的数据来看,高考地理成绩超常所占的比例为4.04%,正常的所占的比例为41.7%,反常所占的比例为54.26%,这表明在2017年和2018年的高考中超过半数考生的高考地理成绩存在反常的现象。
表1 考生高考地理成绩是否反常的比例分布
选项 小计 比例
超常 9 4.04%
正常 93 41.7%
反常(比平时低) 121 54.26%
(二)人均分数总体不高,高分段人数偏少
为了解近年来学生高考地理成绩分数段分布情况,本问卷专门设置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和表3。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高考地理成绩主要集中在50-80的分数段,尤其是60-70的分数段,能超过80的人数非常少,高分段人数明显偏少,此现象与平常的测试和以往的高考相比是比较反常的。
表2 2017级考生高考地理成绩分布情况
选项 小计 比例
30-40 2 2.35%
41-50 7 8.24%
51-60 15 17.65%
61-70 41 48.24%
71-80 16 18.82%
81-90 4 4.71%
表3 2018级考生高考地理成绩分数段分布情况
选项 小计 比例
30-40 2 1.59%
41-50 1 0.79%
51-60 23 18.25%
61-70 66 52.38%
71-80 27 21.43%
81-90 7 5.56%
(三)考生的二卷失分较多
为了解考生在一卷和二卷失分的具体情况,本问卷专门设置问题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一卷失分较多占比35.87%,二卷失分较多占比64.13%,这表明考生在二卷失分相对较多。
(四)平时成绩好的同学相比平时成绩差的同学反而没考好
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平常的测验中,地理成绩是比较好的,但是,在高考中却出现了成绩反常的现象;同时,在平常的测验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在高考中地理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很多学生都感觉到虽然平时知识储备不少,但是对知识的迁移運用能力不足,面对高考转向时,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能力不够。
二、高考地理成绩反常现象归因分析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不少高中一线地理教师对国家的教学改革重视不够,教育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树立新的课程教材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教教材,而不是教材教[2]。但是不少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只敢选用课本内的案例,而不敢选用教材外的案例来为课堂教学服务。仅仅采用教材中的案例,不利于用新的案例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会影响到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的教学观落后,主要表现在没有充分意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从教师问卷中我们发现,不少高中一线地理教师由于课堂教学任务重,担心课上讲不完、讲的不够多,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愿让学生多参与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味地突出知识教学,忽视了过程、方法、能力、素养的提升,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没有时间和机会在课堂上思考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不能充分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营造真实的地理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地理事象,只是用多媒体呈现更多的知识。而且不少教师只是看着PPT照本宣科,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空间、时间、动手机会,因此,学生的能力、兴趣、素养受到损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高考面对新的情景和问题时,就难以解决。同时,由于教师的素养观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地理原理的解释,过于强调答题模板,而不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致使擅长记忆模板的尖子生在四川卷或许游刃有余,但是在面对全国卷时,由于模板固化了自身的思维,也导致高考地理成绩出现反常现象。可是,不少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强调答题模板。这些行为严重束缚了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可谓是导致学生高考地理成绩反常现象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学科专业能力素养不足
新课标的提出,不仅意味着对学生能力培养有新的要求,也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目前不少中学一线地理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不少教师学习的愿望不强,形成了一个较差的教育生态。这就导致如今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陈旧,而且对于教学缺乏主动性,缺乏熱情,学习动力缺失。近年来高考地理命题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少教师发现学生高考地理成绩出现反常现象,虽然不少老师发现了这一现象,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去反思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带有惯性,还按照以前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教学,没有及时吸收新知识提升自己,对于一些新的理念缺乏了解,无法带领学生紧跟高考动态。对于所教的学生而言,也不愿意主动去学习,学生的思维僵硬,这是高考成绩反常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学生个人能力不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现今,新课改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3]。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生并不具备这些能力。前几年四川卷考查以基本知识考查为主,学生只要将课本知识熟练掌握就能取得高分,但是,全国卷Ⅲ的考题灵活多变,需要有较好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行。因此,不少学生高考地理成绩出现反常情况,归根结底,是由于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注重自身成绩的提高,没有及时反思自己,不注重培养自身能力素质,导致个人素养不够。主要表现在,学生只是一味的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教师所言皆对,没有深入思考和敢于质疑的能力。其次,学生沉浸在“背多分”的理想认知中,对于做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思维仅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反思,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再者,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没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将学习作为一种任务,缺乏“天赋不足,能力来凑”的自觉性。
(四)学生缺乏地理实践力,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不强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3]。为了解内江市中学“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情况,问卷设置了相应问题。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没有举办过研学之行的学校所占比例达60.54%,没有上过实验课的比例达80.27%。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校没有举办过“研学之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活动,也没有上过地理实验课,“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相当欠缺。从教师问卷中我们发现,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是因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足够的经济条件作为支撑,而现在不少的中学无法满足所需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培养地理实践力需要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学校无法确保学生的安全,也是地理实践力培养欠缺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为学生缺乏对实物的接触,面对需要读图分析的情境性问题,他们就对相关地理事象缺乏感性认识。其次,学生没有足够的地理意识,面对生活中的地理事象,无法与地理相联系。从而导致做题时题感不足,抓不住重点,以致失分。
表4 考生在高中参加过“研学之行”的比例分布
选项 小计 比例
是 88 39.46%
否 135 60.54%
表5 考生在高中是否上过实验课的比例分布
选项 小计 比例
是 44 19.73%
否 179 80.27%
(五)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缺乏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高考考查内容越来越偏重于能力与素养立意以及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一道地理题不再只针对一个知识点,其中会融合贯穿多个方面的内容。学生需要完全理解题意,找到题眼,紧抓关键词,并具备解题所需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但不少学生仅具有单科基础知识,综合能力不尽人意。当一道地理题涉及到跨学科知识时,如物理、生物等,学生常常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以致失分。
三、对策分析
(一)教师应加强对课标和考试大纲的研究,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随着近年来新课标改革的持续推进,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和素养立意转变,教师需要对新课标进行推敲,以及对高考命题及考试大纲进行认真研究,实时了解高考动态,紧跟高考要求;改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在对教材处理上,摈弃学生不感兴趣的陈旧落后的教材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与热情,而且增补新的知识内容以后,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和时代发展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培养对学科的良好情感[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的主体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讲知识,应该多让学生参与课堂,加强师生互动,如采用课堂讨论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讨论中思考,在交流中学习,培养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把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印发给学生学习思考,让他们意识到高考地理命题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从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二)加强再学习,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由于教师个人的知识体系陈旧,墨守成规,缺乏积极思考,对于一些新知识没有及时了解或掌握,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面对学生的疑问,所以,教师应多反思,加强再学习。教师需加强学科专业能力素养的培训,加强对新课标的解读和新教材的学习。坚持教学观摩,听取教育教学专家的指导和建议,积极思考。
(三)加强总结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
教师需要加强并坚持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可以联系已经毕业的学生,与学生交流,从学生的学习得失中去反思高考地理成绩反常的原因。教师总以自己的角度进行教学,缺乏换位思考,就会出现学生云里雾里,还没有跟上的情况。所以,教师需要加强总结和反思,反思学生的要求、收获和体验,根据反馈的信息做出相应的改变,改变自身的教材处理方式、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学生也要进行学习反思。一是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听课习惯进行总结和反思,看是否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和课堂进度。二是对于学习方法的改进,在不断反思中摸索前进。三是回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对有疑问或不清楚的地方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此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
(四)大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且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户外考察、调查、实验等。通过组织这些活动和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自己身边的地理事象,培养学生针对这些事象的思考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生见多识广,做题也就容易,从而可提高学生的高考地理成绩。同时,学习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事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想多考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动手操作习惯,体验动脑设计、动手操练、观察记录、研究分析的科研过程,提升科学品质。
(五)提高举一反三能力,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两大重要特征:综合性和区域性。而这两点很多学生掌握不到位,所以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考试时问题往往不拘泥于课本,会涉及到各方面,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其他事物的讲述,也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课外阅读,将视野打开,汲取知识,以便能够在答题中举一反三将知识融会贯通。此外,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需要打下扎实的基础,对知识点牢固掌握;其次要具有发现问题、探究問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是学生能够运用和调动地理信息及知识,对于一个问题,能够有清晰的思路。
调查发现,近年来,高考地理成绩反常人数超过半数。通过访谈,笔者发现,高考地理成绩反常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不足,其表现在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明显欠缺,但这未引起广大师生足够的重视,地理教学依然停留在知识表面和思维低阶层面,未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导致学生素养欠缺,从而致使学生高考地理成绩反常。对此,需要广大师生尽快做出改变,从知识立意的层面尽快转变过来,结合新课标与新高考的要求,大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达成地理课程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构筑育人高地着力素养考查—2017年高考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7(07):36-39+44.
[2]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7.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王昌勇.基于教材整合视角下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以地理必修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6):100-104.
通信作者:王昌勇(1969—),男,四川武胜人,内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地理课程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2018年大学生科研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8NSD-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