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根
摘 要:高等院校是引领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力量,身处广州、佛山地区的高校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和便利条件。广佛地区可资各高校利用的文化资源包括岭南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一带一路文化、改革开放文化等,是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南方医科大学具有独特的军旅军医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增强对广佛地区优秀文化资源的吸收与转化,加速重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军医文化;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文化育人
一、研究现状概述
高等院校应该如何引领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将校区所在地的文化特色和优势资源融入“三全育人”的实施中,切实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同时承担起自身的文化使命,这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形成了许多视角的研究成果。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课程建设的探索方面,有赵士林根据教学内容改编而成的《中华传统文化开讲》(中华书局2014年版)、王永宏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程》(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等,取得了不俗的反响。同时,也有研究者积极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探索思想政治育人的新方式、提升教育效果,如李广龙著《当代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探源,还分析了在当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郭雪峰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探索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状况及对策;石蕊著《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年版)、师娅著《民族文化的复兴: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等著作分析了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进一步探索二者有效结合的途径。
(二)传统文化与共青团工作的结合
这方面的成果包括:崔余辉撰《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机制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年第1期),包家官撰《高校共青团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北京青年研究》2019年第1期),安春雨撰《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引领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农家参谋》2019年第1期),秦冰馥、段妍撰《共青团引领当代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胡邦宁、达锬合撰《青年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研究——基于高校共青团工作视阈》(《青年发展论坛》2017年第2期),曾海宾、叶永翠、黄洁琦合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22期)等。上述文章或结合实例,或采集数据,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高校如何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共青团工作,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三)结合新闻传播学等提出以文化人的新视角
张学森、彭晶撰《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将中国传统节日融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分析——以安徽10所高校为例》(《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探索了如何将有历史底蕴的中国传统节日与具有时代特征的互联网融合的问题。此外,石婉珺撰《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中的民族主义表达》(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以“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为案例,分析官微基于民族主义立场,开展舆论宣传的方式和成效,涉及对民族记忆和重要节日的渲染与塑造。
(四)关于红色革命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和运用
不少学人关注了红色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对接、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如王晓宇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措施》(《科教导刊(下旬)》2019年第9期)、高天艳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精准对接》(《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郑岚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大庆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等。高天艳认为“在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这一教学环节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有学者研究如何将红色文化运用于高校党建工作,如孙学文、王晓飞、谢昀昀合撰《新时代红色文化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运用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S2期)等。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如何运用互联网、VR等技术手段以增强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成效,如林敏建撰《VR技术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与可能性研究》(《智库时代》2019年第40期)、张凯撰《“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路径》(《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19期)等。
以上列举仅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部分成果,总体而言学界的研究成果涵盖范围广、论证深入细致,提出的建议具有不同程度的可行性,对于高校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推动党团乃至工会工作的深入开展、借助互联网和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学校的社会形象等方面需要都有重要参考价值。部分高校已经成功地将传统文化打造为自身的优势名片,获得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教育部门的褒奖。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大概念層面的“传统文化”或“红色文化”,针对特定区域的高校如何借力地方特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如何开展学校与社会合作的研究为数尚少。
二、军医文化溯源及其发展
我国军医院校的思想文化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对医学教育、军医培养、医德医风都产生了深刻影响。1932年红军军医大学成立时,校长贺诚就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制定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这一办学方针。在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医务工作确立了以预防为先的方针,形成“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医德思想。这种服务于革命和战争需要,强调高度的政治纪律性,践行人道主义的思想形成了我国早期军医文化的重要基础,并随着革命形势的改变、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组成内容。
抗战期间,白求恩精神融入军医文化。白求恩不但走上前线参与战地医疗救治,还积极投入到晋察冀军区的医学教育中,为大后方培养医务工作人员贡献甚著,包括授课教学、编写教材、倡建卫生学校、募集资金等。1939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赞扬白求恩“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时号召全党向这位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学习。此后还有许多军医学校以白求恩命名,如1940年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学校,以“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为办学目标,1942年延安成立白求恩护士学校,1947年新四军军医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医学院等。这些举动既是对白求恩的缅怀,也表明了军医培养过程中对其高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建国后,军医培养和医学教育继续遵循“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方向。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医务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的考验,而初生的第一军医大学也在这一时期积淀了其文化基础,传承了革命军旅文化。在和平年代,军队医务人员广泛地参与到大规模抢险救灾、卫生防疫以及科研攻坚之中,如唐山地震、1998年抗洪、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中的救援,救治和服务对象更多地转向普通民众。在80年代,《军队医务道德》针对医学院校学生提出了“进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修养”、“用医德理论指导实践”、“树立长期为部队服务的思想”等医德方面的要求。第一军医大学等院校除参与自然灾害救助,还参与到了世纪之交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有的医务工作者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生命。与此同时,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重视科技开发”,崇尚科研、创新求索的精神也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
2004年,第一军医大学正式移交地方,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可以说,南方医科大学是广东地区唯一具有这种政治资源、文化资源、思想资源的高校,这无疑对优良校纪校风的塑造会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前身是军校的地方院校而言,可以积极地反向追溯军校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比如对军校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学习军队院校,发挥网络的作用,注重网络对校园政治文化的影响”。但是,原有的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的速率和深刻性,因此有必要更深入地挖掘广佛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寻找合适的结合点,实现军校文化与广佛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融会贯通,推动自觉的文化重构。
三、广佛地区文化资源概况
广佛地区蕴藏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传统岭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一带一路文化、改革开放文化等,不但对区域内部的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其辐射效应可达闽、桂、赣等省份,对广佛地区任何一所高校而言都是采撷文化资源的巨大宝库。
根据简要统计,从时间上看,广佛地区的文化资源纵贯从秦汉、明清、民国到新中国的各个时期,几乎各个历史时期都可以找到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从空间上看,广佛两市各区、乃至大部分社区、镇都有其特色文化资源,空间分布非常广,并且广州越秀、佛山禅城又局部集中;从内容上看,岭南特色文化涵盖了园林文化、宗祠文化、传统工艺、武术和舞龙舞狮、龙舟、剪纸、戏曲、饮食等,红色革命文化则涵盖了中共党史、辛亥革命、抗战救亡、解放战争等方面,“一带一路”则有粤海关、广州十三行等主要内容,改革开放文化则有红砖厂、花城广场、广州塔等典型代表。上述各种文化种类,不仅都有相关的场馆、公园或代表性建筑物,还会在纪念性节日、重要节庆时刻、领导人视察时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或文化活动,如暨南大学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在2016年建馆时举办“孙中山与华侨”展览、广州中共三大旧址于2017年举办“南粤星火路”纪念建军90周年采访报道活动、广州农讲所于2019年举办“可爱的中国——方志敏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广东省档案馆在2019年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顺峰山公园在2019年端午节举办中国龙舟大奖赛等。上述场馆和文化活动对于当地高校乃至中小学而言都是开展爱国主义、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先天条件,如果能够适当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加以结合,将是对第一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学校文化氛围的增强。
岭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目前,广佛地区多所高校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药文化等方面都有深耕,如中山大学以“博雅学院”模式推进人文教育、暨南大学以“暨南大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名辅导员工作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培养计划”等方式推进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尤其是港澳台侨学生中的传播,暨南大学、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还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开设和改革方面进行了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潮,也是对新时代高校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积极探索,周书云在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研后就提出“人文素養是高技能的基石,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从事职业活动的必要条件,影响人的进步与发展,更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相比由影视作品、商业营销、景点改造等形式驱动的对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热衷,高校所引领的是一种更加理性务实的文化潮流:以师生为主体,以服务学生成长、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田野调查、深入访谈、组建社团或兴趣班、申报课题、发表论文等为基本方式,部分优秀项目还产生了切实的经济文化效益,对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推进院校与地方合作,建设依附产业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开设了导游、潮菜、陶瓷、婚纱礼服等与当地特色产业依存度较高的专业,建立了潮州大锣鼓、功夫茶、潮州刺绣等专业队伍,将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地方文化特色充分融合。
与此同时,应当留意到广佛地区开展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优势:首先,广州是近代华南地区革命的中心,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多个重要历史事件在广州发生,如黄花岗起义、孙中山多次以广州为根据地领导革命运动、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省港大罢工的发动、中共三大的召开——这也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召开的唯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团一大的召开、侵粤日军投降仪式、广州解放等,无论在中国近代革命史还是中共党史中,广州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和地理坐标;其次,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在广州、佛山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旧址,如黄花岗烈士陵园、中山纪念堂、黄埔军校旧址、中共三大旧址等,保留了大量的历史痕迹以及珍贵的场景、实物和档案资料,许多场馆正是在其基础上修复或建设,成为具有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知名旅游景点等一种或多种性质的场所;再者,广佛地区汇聚了全省最优质的高等院校、中小学,是全省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教师、学生人数最多的地区,换而言之,这里也是师生党员、团员人数最多且最密集的地区。颜晓峰等学者提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红色教育,关系到能否真正传承弘扬好革命文化”,那么,广佛地区无疑具有全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开展红色教育的最优良的土壤,在“使红色基因成为一代新人优良品质和健康人格的重要文化标示”的过程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先导作用。
此外,地处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敢为天下先”、“实干兴邦”的精神在深圳、广州、佛山等地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以腾讯、华为、美的等知名企业为代表所展现的创新创业精神及先进企业文化,以广交会、深圳文博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大型国际活动为代表所展现开放包容胸怀和国际视野,还有依托南沙国际港项目、《广州市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2月发布)等一系列政策方针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及“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建设,都将持续对新时代广佛地区思想文化的形塑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典范的顺德,在过去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如美的、碧桂园、“大自然”木地板等,龙江、乐从、伦教等镇更是因其家具制造业的兴旺而扬名全国,“形成了庞大的家电、家具和花卉种植产业集群”,而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和宗祠文化的影响也为许多专家学者津津乐道。
四、在多样化的交融中重构独特的大学文化
结合南方医科大学的实际情况,转制以来原本浓郁的军旅军医文化有所淡化,而此前多次迁移校址使学校未能充分融汇吸收所在地区域文化的优秀成分,这使得文化根基总体上相對薄弱。市场经济、国际化办学、高考扩招等因素持续产生影响,随之而来的多校区办学,使我校在转制后未能快速重构并根植于光荣校史,进而拥有自我特色的新时代校园文化。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家庭经济环境改善和自媒体网络技术的繁荣,使得新时代大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功利主义思想。1998年,已有研究人员指出市场经济环境下军校学员思想观念的变化,包括“注重实际,政治观念弱化”、“注重实惠,义利观念发生变化”、“注重自我,奉献意识淡化”等。进入新世纪,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而普遍,成为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共同难题,而且“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多或少地引起了大学生们的抵触心理”。此外,随着民粹主义思潮的传播,“容易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可能会使大学生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操纵”,进而造成在网络平台等场景下一些不理性言行的出现。因此,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必要性。在当前的国情和国际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自身的时代使命、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切实推进“三全育人”,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医学生尤其是科研型医学生的求学和就业压力普遍比较大,相关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人生选择与社会需求结合,探索促进广大学子人文素养提升和个人多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再者,广佛地区高校身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在这里激烈碰撞,在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包容胸怀的同时,也给“丧文化”、“宅文化”等思想观念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形象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广佛地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意义重大。
同时,南方医科大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有一定的基础,成立了龙舟队、舞龙舞狮队、武术联盟等社团组织,积极邀请顺德的粤剧传承人开设讲座、组织中外学子学习粤剧文化,而钟世镇院士更是身体力行传承传统文化,为在校生大学生开讲《古句今用 画龙点睛》等主题讲座,结合自身求学、科研、工作心得,讲解了大量经典诗词和古文,如在自述中引用“善门难开,善门也难闭”提倡学生干部应“不仅本人的学习要好,还要把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解决好、服务好”。由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师生主持的“挑战杯”项目《社会转型背景下关于手工技艺类非遗自我可持续性保护的研究——以佛山剪纸为例》还于2019年11月荣获国赛二等奖。
此外,借力于广佛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有助于提升多校区办学的质量。目前,多地多校区办学是许多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较为普遍的政策选择,它为解决高校持续发展所需的用地、资金、配套设施和扩大招生等问题提供了更大的余地,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陈春声曾提出多校区办学给中山大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集中在办学成本、教育质量和校园文化传承这三个方面”。黄绿芳也针对广西民族大学在新校区启用过程中的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校多区”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一些思考,认为“树立整体意识”是基础所在。王潇潇、白俊杰、高雪松在對国内22所多校区办学的中医药学院进行调研后发现“如何协调统一地发展多个校区间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很多高等中医药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唐宇聪、陈凤兵、翁晗以H大学为例,指出其在多校区办学中存在的“交通不便降低学生的校园生活满意度”、“文化断裂影响学生的校园归属感”、“管理失调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三大瓶颈。可见,多校区办学既是许多高校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其引发的负面影响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文化传承是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王潇潇、白俊杰、高雪松强调了“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多个校区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唐宇聪、陈凤兵、翁晗也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校区软、硬件设施”等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措施,此外还有诸多学人提出了相关建议,大部分集中在加大资金人员的投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诸多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治校经验、诸位学人的研究成果和建议对我们妥善应对多校区办学的现实限制,提升办学质量和师生、社会的认可度,重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大学文化不无裨益。
五、小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作用,有效提升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和水平,既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并形成了大量学术成果,也是许多高校在建设和发展中乐于采用的方法。对于广佛地区的高校而言,本地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包括岭南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一带一路文化、改革开放文化等多种文化内容,具有多方面的便利条件,同时又面对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地区联系较为密切所潜在的风险等问题,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打造专属文化名片、增强师生归属感和身份意识就更为重要。对于南方医科大学而言,通过多种措施加强对广佛地区优秀文化资源的吸收与转化、促成在校大学生自觉的文化归属、加速重构新时代的特色校园文化、避免出现文化断层,可以开创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模式,增强人文关怀,最终服务和助力于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高天艳.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精准对接[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4):51.
[2]许文博.中国解放区医学教育史[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0.
[3][5]李秀武.军队医务道德[M].北京:金盾出版社,1988:22.
[4]许文博.中国解放区医学教育史[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74.
[6]第一军医大学大事记:1951-1991[M].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出版社,1991:14.
[7]许晓峰.两类高校的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对比研究——以安徽工程大学和解放军炮兵学院的对比为例[J].新闻世界,2011(11):128.
[8][11][12]颜晓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44.
[9]周书云.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的意义及途径探析——基于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84.
[10]王晓晓.协同创新视野下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探讨——以韩山师范学院陶瓷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29.
[13]王晓.陈春花解码“顺德奇迹”背后的企业家精神[J].山东国资,2018(12):85.
[14]刘远望.市场经济条件下学员思想状况调查与深刻//转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政治部编[D].第一军医大学第八届政工研讨会论文集,1998:94-95.
[15]吴鲁平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
[16]王娟.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88.
[17]钟世镇.配角人生[M].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45.
[18]陈春声.在“通识”与“博雅”之间——中山大学的试验//载甘阳,陈来,苏力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2006:116.
[19]黄绿芳.“一校多区”的建设和管理:一文请示引起的思考//载陈雪玲,魏寅主编.高效管理案例与启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64.
[20]王潇潇,白俊杰,高雪松.多校区格局下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教育,2016(4):35.
[21]唐宇聪,陈凤兵,翁晗.高校多校区办学现状、问题及对策——以H大为例[D].海归智库(武汉)战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专题资料汇编(会议资料),2017:37-38.
[22]王潇潇,白俊杰,高雪松.多校区格局下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教育,2016(4):36.
[23]王潇潇,白俊杰,高雪松.多校区格局下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教育,2016(4):39.
责任编辑 邱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