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现状及问题

2020-09-10 07:22麦智杰
关键词:网络育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麦智杰

摘  要:新时代的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在享受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红利的同时,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有着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其爱好广泛、个性鲜明,但自我圈层意识明显。“圈层化”现象具有信息专业但封闭、关系稳定但分层、价值认同但固化、思维独立但极化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隔断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弱化了高校在思想引领与舆论导向上的话语权,削弱了网络育人的工作实效。辅导员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通过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解读和结合网络育人的实践,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路径,打破“圈层化”现象的困境。

关键词:网络育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圈层化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是习近平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判断力和战略定力,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新特点,围绕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形成的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决策以及战略部署。以青年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为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提出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千千万万青年成长发展贯穿在一起,科学阐述了当代年青年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以培养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整个思想体系的根本,指出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坚持知行合一、重视实践育人为落脚点,指出要引导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既要多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为青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渐普及并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年青一代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在教育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中提到,坚持以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导向,通过对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施工蓝图,着力构建和提升一體化育人体系与质量,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其中,创新推动网络育人要求通过大力推进网络教育,拓展网络平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随着“千禧一代”步入大学校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移动互联网成为现代大学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青年关注的热点源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扎根网络、引导与教育的重点也在网络,网络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攻克的难关。

一、新时代青年的行为画像

新时代青年出生于国家人口红利的时代,成长于国家发展壮大时期。在国民人均DGP逐年上升的同时,人口增长率却逐年下降,从而导致家庭规模缩小并形成“4+2+1”的家庭结构,青年一代从小在家庭中的被关注度提升。网络上称这一代青年为Z世代。Z世代(Generation Z)泛指1996年到2010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即“95后”和“00后”;又被称为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是受科技产物影响较大的一代人。他们作为互联网的数字原住民,其社交、娱乐、学习等方面都高度依赖着互联网。这一代的青年,跟国家的发展壮大是同命运共成长的,既享受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红利,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一代青年群体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一)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青年群体对国家有高度的认同感,对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也有较高的认同,尤其在传统价值观方面,崇尚善良、诚实、守信等传统价值观。这是对少年儿童的价值观教育所取得的成效,他们的成长更加符合国家和民族的期待。在面对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时,这一代青年人的自我意识更强烈,在追求个体价值实现的同时,希望获得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但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城乡青年在价值追求上产生了个体差异。城市青年看重友谊、看重谦虚品质,追求发展经济、追求环保和改善自然环境;而农村的青年更看重家庭、看重孝道品质,更渴望实现自我成才、渴望公平与正义。因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以及利益诉求的差异,对青年人的价值引领和价值观教育需要有针对性,防止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错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观念的关系错位、自身生活状况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错位。

(二)爱好广泛个性明显

青年人兴趣爱好广泛且偏爱彰显个性。张扬的个性与另类的表达方式,是青年群体区别于其他年代群体的明显特征。他们爱好广泛,包括游戏、数码、动漫、明星等等,形成了“二次元文化”、“佛系文化”、“丧文化”等不同的亚文化。他们个性张扬,自出生开始,就被贴上各种标签,媒体对其关注和报道呈井喷状,对于一些行为和事件还引发不少社会争议。比如交流方式,青年人喜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喜欢用网络流行语、喜爱表情包,并逐步形成一套反映其特点的日常话语体系。这一代青年是在鼓励创新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思想开放、思维创新是时代赋予这一代青年的显著特征。其父母多为社会中坚力量,热衷于开明且带有鼓励性的教养方式,注重亲子间的交流,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成长过程中,无论家庭环境还是教育环境,均是鼓励创意为导向,没有绝对的对错、美丑的判定标准,让孩子们能在成长中辨别与判定。思想的包容与自信、活跃而博学是他们的优势,但也正因这种开放包容的思想容易被消极腐朽的不良文化趁虚而入,需要广大教育者思考如何引导青年人抵御不良思想。

(三)网络泛娱乐化明显

这一代青年人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成长的,对互联网世界非常熟悉。上网环境较宽松、首次触网的年龄低、每天上网的时间长、网民人数占比高等都是这一代青年人的特点。已是触网一族的父母,不再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某种程度上,对互联网的掌握已经是一种必备的生存技能。“00后”从小就开始运用互联网进行社交、学习、娱乐、查找资讯,其中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短视频在“00后”中普及率超过总体网民。在网络泛娱乐化的背景下,庄重被搞笑、高尚被消解、深刻被戏谑。表面上看,泛娱乐化冲破了传统主流话语控制体系,打破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的桎梏,给人一种平等参与的美好体验;但实质上,泛娱乐化破坏了对重大问题、严肃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娱乐化手段肤浅地传播,使得个体受众乃至整个群体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趋向于浅薄。

(四)自我圈层意识明显

新时代的青年对多元的思想文化和多样的社会行为的选择,反映其追求个性化的特征。在追求个性化的背后,藏匿着强烈的个体意识。他们追求小众的圈层文化,认为随大流并不都是好的,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哪怕是很小众的文化或者爱好。相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呼朋唤友,青年一代更倾向于在社交网络上加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交圈子,并以圈子里“行话”进行交流。在多元文化思想的熏陶下,青年一代依托互联网,以兴趣爱好聚集起来,形成具有不同内容、不同文化的社交圈。他们并不以追求大众认同为目标,面对圈层外部的不理解、怀疑甚至批判的目光,他们更坚持己见,维护个性特点。小众化的圈层在青年群体中遍地开花,以社交、兴趣爱好、游戏、追星等不同内容为核心,其内部有共同的话语体系和交流方式,并形成一定的情感基础和价值依托。青年人的圈层意识是其彰显个性特点、表达自我诉求、展现个体意识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年青年一代寻求主流社会的认同感、存在感、归属感的内在需求。

(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曾提到:“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精致,代表着对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和品位;而利己主义则是以个人利益为核心。高智商却表现世俗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大的特征。究其原因,离不开家庭与教育两个重要因素。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孩子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家庭环境和家庭观念也影响着孩子的早期成长,过分的宠爱与溺爱,会使得孩子产生根深蒂固的自私心理。求學阶段是形成和固化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在教育方面,“唯分数论”、“唯名校论”造就了这一代青年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在其出生之初,经幼儿园、中小学不断攀比竞争,到大学阶段只是越加“精致”而已。

二、“圈层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圈层结构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的,其观点指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并成“圈层状”的空间分布逐步向外发展。青年“圈层化”现象,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兴趣、爱好特征的青年,通过持续引导、交流、在一定时间内所聚集形成的稳定群体。当代青年个性张扬且具有创造性,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对多元信息的自动筛选、鉴别导致了青年人依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三观等分成不同的圈层,“圈层化”成为青年在社交中的主要特征。

从部分网络媒体的“圈层化”现象的评价来看,消极的倾向较为强烈。主要观点包括:青年人缺乏沟通,社交能力、表达能力正逐步退化;另一方面由于“圈层化”的现象,不同群体之间的大规模交流空间被压缩和割裂,与青年人交流对话的门槛也相对升高,不能满足其多样、多变的诉求。其实,“圈层化”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关键在于“圈层化”现象如何呈现与发展。青年人通过圈层认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专注的领域范围内满足诉求、找到捷径,并在圈层里得到情感依托和价值认同,这是在圈层外无法获得的。若将圈层作为一个立足点的中心,积极向外延伸,打破圈层之间的屏障并找到重合之处,既能在圈层中找到志同道合的社交圈子,又能融入更大的圈子,实现自我价值。但圈子接触越深入、越核心,里面所传达的信息就越封闭,越容易与外界脱节,需要分辨理性的声音和偏激的思想。若将圈层看作一面封闭的屏障,在屏障里面的人会因减少与外界的沟通交流,疏离了社会主流价值,从而产生消极甚至极端、背离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这当然是负面的。“圈层化”现象具有如下几个的特征:

1.信息专业但封闭

同一社交圈层,是由具有相同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的人聚合在一起组成的,他们在圈层内传播和探讨共同感兴趣的信息,对单一方面的信息获取更加深入、专业。同样的,特定信息在圈层内广泛传播会弱化对其他信息的传播,圈层内特定的人群是有针对性的参与到圈内的讨论,以获取某一方面专业信息。因此,圈层内的信息传播也显得相对封闭,特定的传播者和特定的受众会隔绝其他信息在圈层内传播。

2.关系稳定但分层

圈层呈现同心圆状分布,从中心向外扩散分为核心圈层、中间圈层以及外部圈层。圈层内部结构和组织较为稳定,越往核心圈层凝聚力越强、关系越稳定;越往外部扩散,凝聚力和向心力逐渐减弱。因此,要想真正了解圈层里青年人的想法,深入圈内与之交流并得到认同,需要进入其核心圈层内方能发挥作用,外部圈层中的诉求与观点未必能真实反映出该圈层真实的价值追求。

3.价值认同但固化

圈层是一个能满足志同道合的人的某一方面诉求,并使他们得到情感依托和获得价值认同的聚合体。信息的单一、封闭使得圈层内部较容易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这使得青年人比较容易获得他人的价值认同。但当长期接受一元价值的灌输,缺乏对多元价值或主流价值的了解,会造成价值认知的固化,从而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也随之减弱。

4.思维独立但极化

人虽有独立思维和思考能力,但会受到自身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在圈层内,一元的价值观容易造成价值认知的固化,排斥其他价值和观点的介入。根据“沉默的双螺旋”理论,意见与观点的表达会呈螺旋式的传播。当契合圈层内价值观念的信息、观点或论调发布时,会获得圈层内部的大多数人的肯定与认同;在不断受到正向反馈的作用下,这种思维、观点、价值观念不断被加强,容易导致思想的极化。相反,持不同意见、观点者更多地会选择沉默、远离圈层的核心,其意见表达也呈现螺旋式的下降以致消失。

三、“圈层化”现象下网络育人的困境

当下处在一个价值多元、信息爆炸的年代,青年群体诉求多变、表达多样、对话门槛高,只有切实倾听、理解、回应青年人的诉求,才能打破与青年人之间的屏障,才能感召青年、引领青年、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圈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隔断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弱化了高校在思想引领与舆论导向上的话语权,削弱了网络育人的工作实效。做好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需要高度的专业性,掌握青年群体的组织规律和方法,才能与青年进行成系统、深层次的交流;掌握打开青年心扉的共同语言和方式方法,才能深度共情交流。

(一)如何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

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出身于独生家庭、生活于市场经济时代、长成于网络环境,他们信息来源广,接受信息量大,故而视野比较开阔,思维独立性强,思考问题的方式较新颖。要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青年,首先就要了解青年,贴近青年,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沟通,新媒体就是其中之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特别是在传播方式上。传播技术的革新与社会文化的演化对信息传播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传播技术的革新也推动了社会文化的演进。当下,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也给网络育人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在注意力经济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优质的内容,而且还要吸引青年人的眼球,适当的“标题党”能增加青年人的关注,带动流量,优质的内容才得以传播发挥教育作用。在移动场景阅读时代,既要做好“头部内容”,也要懂得长尾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接地气、不空谈,也要有的放矢,有差异化、个性化。在参与感时代,舆论的引导是关键。互联网用户习惯了参与感,若新媒体无法创造出参与感,那么很可能被用户抛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要让受众有参与感,表达意见、观点,但需要做好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否则适得其反。在社会化传播时代,新媒体链接的不仅是人与组织、人与社会,更强化了人与人的直接联系。新媒体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要在教育中彰显人文关怀。

(二)如何改善新媒体宣传的现状

新媒体宣传工作处在迅猛的发展期,是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的崭新领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今新媒体信息传播大多以流量为导向,信息内容存在如下特点:第一,信息碎片化。信息的容量大、传播的速度快、文本去语境化。第二,内容快餐化。网络泛信息、受众浅阅读、内容缺深度。第三,议题事件化。扩散速度快、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广。第四,事件标签化。对事件中的当事人贴上标签,吸引流量并引导舆论走向。第五,怨恨结构化。通过强调身份角色的对立,制造舆论与情绪对立。网络带来的去中心导致的舆论失控,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缺乏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制度,使得信息发布难以被过滤和监控;网络受众参与感增强,但匿名传播导致责任感消解,使得网络谣言蔓延。稀薄的网络文化土壤,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巨大的困境。

(三)如何赢得话语权体系的博弈

所謂话语权,是指话语的传播率和影响力。话语的传播率越广,影响力越大,话语权就越大。不同话语体系的立场、角度、风格不同,对舆论引导的力度也不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要赢得话语权体系的博弈,必须在如下三种话语权体系中取得优势主导地位。第一,治理者话语权体系。网络思政教育要符合主流的价值观,传播主流思想和观点,适时发布和传递权威主流媒体的信息,弘扬社会正能量。第二,知识分子话语权体系。知识分子话语以原创性的话语为主,体现出主见与个性;同时注重对社会公共事件的评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另外,由于拥有较广的信息渠道,更热衷于发布重要信息,以显示其敏锐的触觉。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该话语体系中占据主导,需要成为这体系中的精英阶层;但是术业有专攻,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可通过在体系内培养意见领袖,引领思想价值。第三,民间话语权体系。民间话语即草根话语,代表沉默的大多数。一般而言,草根话语以转发权威观点为主,少有原创性的真知灼见;话语主题也倾向于偏离至日常生活琐事。但话语类型能反作用于话语权,在新媒体中,草根话语的类型以其独特性、娱乐化而受到广泛关注和传播,从而壮大了民间话语权。因此,网络思政工作应该既要有高度也要接地气,通过使用青年人习惯的网络话语,在沉默的大多数之中取得话语权。

(四)如何抽离“圈层化”现象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深陷了“圈层化”的困境。“圈层化”现象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产生价值差异、认知差异。两者在各自的圈层中产生了固化的认识,教师所理解的思政教育与学生的认知存在鸿沟,教师觉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而言可能是徒劳无功。“圈层化”现象阻隔了主流思想与声音的有效传播。圈层内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与话语权体系,核心圈层就好比一个真空区域,外界的思想、声音难以覆盖到核心圈层里面,只能在外部圈层内徘徊。“圈层化”现象无法对圈内进行舆情监控和信息过滤,圈层内成了不良信息的庇护场所,有效的信息难以在圈层内传递,圈层以外的人更难以进入对圈层内传播的信息进行过滤、监管和价值引导。

“只围观、不参与、不表达”是网络上青年人的画像。团结“吃瓜群众”,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需要现实感召,从信息供给和事实论证入手提高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道菜,而应该是每一道菜里不可缺少的盐,对青年人的思想引领不应“灌输”而应“浸润”。因此,要提升网络育人的工作实效,就必须对“圈层化”现象特征进行研究,以寻求打破“圈层化”困境之路。

四、网络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学子,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职业标准》)。《职业标准》从横向的三个等级和纵向的九个维度分别对辅导员的能力等级和职业内容作了详细的界定。其中,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分三个等级共提出了七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笔者以网络育人的实践视角对《职业标准》予以解读,以期探求打破“圈层化”现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造成的困局之对策。

(一)初级辅导员需要积极融入学生圈层

《职业标准》对初级辅导员的要求包括三项工作内容和四项能力要求。首先,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网络平台,建立工作阵地。网络应用市场上有多款基于社交而开发的应用程序,辅导员难以穷尽并持续运营,应根据不同的社交平台的基调与特点,结合个人知识背景和能力,择一影响力较大的平台持续运营,建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目前,主流的社交平台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基调,在打造思政阵地时应结合平台特色。如微博开放度最高,需建立正直勇敢的形象;微信用于朋友间交往,要体现温暖、积极;知乎代表着专业与智慧;bilibili网站却显得“二次元”;网易博客自带着文艺情怀……画风不同但性格鲜明,才能吸引学生持续关注,将抽象的宏大叙事融入到日常的点点滴滴,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第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融入学生圈层,在能力上要求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初级辅导员工作热情高,大多数与学生年纪相仿并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话题,较容易打破彼此隔阂,融入到学生圈层当中。从读懂学生群体中的黑话,融入学生圈层,到理解学生群体的网络热词(如:柠檬精、书盖面),看到其背后的社交焦虑问题,再到关注社交现象和网络文化(如:夸夸群)等方面,了解青年群体的弱关系社交和泛娱乐文化现状。第三,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研判网络舆情。辅导员要理直气壮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壮大主流价值的话语权,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在引导网络舆情方面,宜疏不宜堵,倾听学生的合理需求,阐明事实,正面引导,避免争论与较真。但是,在面对学生群体因价值观偏差而引发的舆情时,应及时制止并果断纠正认识偏差,把问题扑灭在苗头阶段。

(二)中级辅导员需要把握舆论的话语权

对中级辅导员也有三项工作内容和三项能力要求。第一,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统筹协调网上、网下工作。随着新媒体融合的深化,信息传播正在实现移动化、智能化、平台化的升级,把握新的传播技术和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迎来弯道超车的发展机遇。青年受众的内在需求在转变,新媒体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一,做好线上的“键对键”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线下“面对面”的沟通。只有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用好新媒体传播的载体,以创新传播内容为核心,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与渗透力。第二,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教育引导。在大思政的格局中,思政工作者要主动进驻网络社交平台,参与学生关心的话题讨论,进行良性互动和引导,实现学生在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坚持教育引导与舆论监督相结合,思政工作者要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坚持用优秀的思想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占领网络文化阵地。通过规范网络平台的使用制度,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意识。第三,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要求中级辅导员要主动打破“圈层化”的屏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需要通过制造优质的原创内容和组建新媒体宣传团队来完成。所谓优质的原创内容,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将抽象的宏大叙事融入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和具体情境当中,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组建新气象、新作为的新媒体宣传团队,培养先进青年作为意见领袖,在各社交媒体、各种青年圈层中令优秀的网络文化得以弘扬和实现矩阵式传播,打破“圈层化”现象的固化和僵化。

(三)高级辅导员需要把握规律研判动态

高级辅导员的定位是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职业标准》对其提出了三项能力要求,即構建团队的职业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高级辅导员专注于辅导员九大职业能力之一,通过长期基层工作实践累积丰富经验,并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成长为专家型的辅导员。大思政教育格局下,仅靠单点着力、孤军作战很难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必须通过整合资源、统一发力,构建新媒体工作矩阵,才能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申报建设辅导员网络育人工作室,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工团队,是专家型辅导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由之路。项目运营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结合网络传播的规律,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根于学生群体当中,渗透进学生圈层里面。网络育人工作,其根本就是在做人的工作,其目的是让受众形成依赖、产生兴趣、体现价值。首先,可以从学生的需求入手,利用新媒体平台让学生有表达诉求和意见的地方,并通过收集、分类、落实、反馈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群体建立信任和依赖。其次,通过高质量原创性的内容推送,吸引学生群体的兴趣,引导其进行讨论、分享观点与看法。最后,透过了解学生的所思与所想,凝聚彼此共识,统一价值观念,达致铸魂育人的目的。

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键;辅导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职业能力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有利于充分发挥辅导员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崔健,黄晶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内生逻辑与战略指向[J].高校辅导员,2019(3):3-10.

[2]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4.

[3][5]仝泽民.“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8(3):61-65.

[4]裴越,侯卓沅,徐鑫,周率.秦皇岛市外围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发展趋势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4):135-136.

[6]潘镜明.00后大学生行为画像分析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北京教育(德育).2019(09):93-96.

[7]方楠.网络差序格局中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3):93-97.

[8]吴晓利.“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7(6):56-58.

[9]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5):70-74.

责任编辑  韩谦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网络育人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建设
浅析高校易班平台的育人优势
“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聋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