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醒
摘 要:新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还是高校基层信息的掌握者。传统的信息工作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使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信息困境。探索主动型的信息发掘、科学化的信息分析、积极性的信息处理模式以及建构富有回馈性的信息传递成效分析——再传递互动机制是解决辅导员信息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管理育人的应然要求。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信息工作;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面对面交流,以辅导员传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主流教学需求。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数据及信息化时代下,能否掌握信息优势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目前,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信息困境导致辅导员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工作失效的被动局面,阻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呼唤高校辅导员构建更符合时代背景和学生需求的新型信息工作模式,构建积极型的信息发掘、主动型的信息处理模式,提升辅导员信息素养,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時而进、因势而新。
一、辅导员信息工作困境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义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要做到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政治和心理成长,就需要对学生个人信息进行全面收集与分析,编制学生的个人综合画像。因此,加强对学生信息的有效发掘和处理是所有高校辅导员无法回避的命题。
(一)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信息不对称
构建完整的学生信息档案需要辅导员通过多渠道的网络平台,全面收集学生信息。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面对大量复杂、无序的信息资料,很多高校辅导员对学生信息掌握不充分、对重要信息不敏感、对信息处理方式不科学、对信息传达不到位,这使得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原本指的是交易过程中各方主体拥有的信息量及内容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因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指的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在信息领域中的信息收集、应用及传达方面所存在的差距。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增加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高校教育工作中,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信息导向是双向的。从学生流向辅导员的是以学生基础信息为主,家庭信息、心理健康状况、(团体生活)行为表现等为辅的信息内容,属于表现学生基本个人情况的、相对静态的信息。而从辅导员流向学生的信息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因为价值引领及管理服务所需而下发的各类通知、传达的各类精神,能够动态地呈现学生在校期间思想观念的成长历程。就辅导员层面而言,收集学生个人静态信息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价值引领、提供管理服务等工作的基础。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静态信息,辅导员才能科学地开展信息收集工作,敏锐地处理学生敏感信息,高效地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中所收集的能够体现学生价值观念变化、个人成长进步的动态信息,更有助于辅导员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工作,实现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从学生层面看,流向辅导员(学院)的个人基本信息是其获取个人发展和价值观塑造资源的前提,辅导员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信息,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学术指引、生活补助资源、心理辅导等信息。而学生在进一步接受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引领、精神传达的过程中,通过与辅导员的互动共振,也能够得到浸润式、体验式的价值观塑造和个人能力提升。总体而言,全面收集学生的静态及动态信息,可以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亦有助于学生个人发展,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二)辅导员信息技能欠缺
1.信息收集不充分
高校辅导员信息困境的首要表现就是学生信息收集不够充分。在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师生配比严重失衡的状况下,依靠传统信息收集方式,辅导员很难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信息。大部分辅导员承担着十分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是对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工作职责的泛化导致辅导员疲于应付来自各部门的工作,鲜有精力去全面收集学生个人信息,并关注所有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另外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流动性较大,一旦出现人员交接,辅导员对学生信息的掌握就容易出现问题。同时传统信息收集和储存方式无法实现动态更新,辅导员对学生信息的掌握容易出现误差。即便辅导员收集了学生的部分信息,但通过现有的网络平台所呈现的学生个人信息大部分都是经过学生刻意筛检,学生向辅导员屏蔽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就导致辅导员费劲心血所收集的信息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
2.信息分析不科学
在当前新媒体技术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对辅导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的新媒体使用率较高,并且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较强,但是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方面做的还不够,并在信息工作层面显示出的较低的信息素养。缺乏良好的媒介素养,未能很好地建立起信息与学生之间的清晰联系,对一些重要学生信息不够敏感;对学生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不足,对数据信息的整合与运用还不够科学;欠缺优秀的信息预判能力,未能有效地发掘动态与静态学生信息中的预警信号,学生工作中容易出现决策失误。
3.信息处理不及时
高校辅导员的信息困境还表现在信息意识薄弱,学生信息处理不及时,对学生信息的敏感度较低。部分辅导员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网络化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主动学习信息知识,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还不够高;还没有形成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而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使命感;没有将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当作重要的工作职责。这导致辅导员忽略或者降低了对重要学生信息的敏感度,辅导员不能及时有效地分析学生信息,未能及时发现学生传递出来的预警信息,无法及时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有效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4.信息传递不到位
党中央、教育部关于高校教育工作以及高校内部关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工作的种种最后都要归集于辅导员,再由辅导员落到学生实处,现实中一个辅导员往往要管理几百名学生。作为承担信息枢纽角色的辅导员,对上接受领导指示,向下面对学生传达精神,信息的传达与反馈以辅导员为中心呈两端线性发散。信息的价值在于传达与应用。以往辅导员与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是教育与被教育,辅导员工作内容的不透明,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信息传达便会出现误差,信息不对称导致学生不了解其工作内容从而产生不理解、不支持,阻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辅导员作为上层领导决策的传达者,因为传达平台、传达媒介,学生在接受来自輔导员信息的过程中会出现理解偏差,学生容易误会、不信任甚至抵触辅导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开展。信息传达不到位就会导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力不够,有些工作难免会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制度无法落实。
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的学生信息的收集渠道逐渐失灵,辅导员与学生间产生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有效的学生信息成为“稀缺资源”。被动型的学生信息处理方式效率较低,大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陷入“应激式”的危机应对漩涡。“信息不对称”的危害伴随着辅导员工作量与日俱增、学生突发事件频繁出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低下而愈发明显。
二、辅导员信息工作困境原因分析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的多元化变革,时刻改变着信息获取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改变着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成方式。网络时代改变了信息收集与挖掘的方式,进而影响了高校辅导员的话语权力配置;同时加上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信息运作模式的滞后等多方面因素,这共同导致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信息困境。
(一)新媒体技术对信息工作的冲击
1.应对突发事件的难度增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传输频率和速度极高,这使得突发的学生事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快速传遍网络。在这样的背景下,辅导员如何快速地应对突发学生事件,如何有效地处理网络舆论问题,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辅导员在应对繁杂的学院事务性工作之余还要面对学生的各种突发性问题,若稍有不慎、对信息处理出现偏差或者忽略重要信息,可能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信息化技术给辅导员的学生信息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
2.收集有效信息的效率降低
大数据时代下产生的信息量巨大且琐碎,当极少的有效信息混杂在海量的无效信息中时,传统的信息收集手段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与学生相关的信息量急剧增加。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对辅导员的网络信息收集能力和网络话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也要求其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能够表现出较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即媒介素养。对新媒体、网络平台信息的处理能力对于高校辅导员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政治思想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然而现有的高校辅导员团队媒介素养专业能力参差不齐,难与现阶段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匹配。
3.鉴别信息真伪的困难加大
随着多样化社交软件的兴起,原本处在被动接受信息状态的大学生逐渐享有自由表达话语的平台,成为话语表达的主体。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而是平等的身份存于共同场域中。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可能反映其最新的身心状况,都需要辅导员去加以辨别和处理,并针对其中敏感信息进行预判和应对,但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声,各种信息总是真假交融,难以辨别。这样的“信息鸿沟”导致辅导员无法准确、高效地处理学生信息,继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显得无从下手。
(二)辅导员传统信息工作弊端
1.信息收集相对被动
在高校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下,辅导员对学生信息的发掘总是相对被动。具体表现在:其一,辅导员缺乏收集学生信息的主动性。由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还不完善,通常一个辅导员要负责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辅导员没有足够精力和时间主动收集整理每个学生的信息;其二,辅导员的学生信息工作缺乏统筹性。辅导员在没有主动收集整理学生信息的情况下,通常是具体工作需要用到学生的某项信息才针对性的收集该项信息,没有统筹梳理学生的完整信息;其三,辅导员的学生信息工作缺乏敏感性。辅导员在只是被动收集学生部分信息的情况下,无法对每个学生的信息形成完整认识,也就很难对其数据的异常进行敏感预判。
2.信息收集渠道相对单一
目前辅导员传统的信息工作模式还是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电子文档或Excel表格等方式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奖惩信息、贫困信息等多项内容进行采集。这种传统的信息收集渠道单一,缺乏效率,甚至经常失灵。因为辅导员通常只对接班干部,由班干收集整理班级同学信息,再上报至辅导员处进行汇总。这样的学生信息收集渠道较为狭窄、收集频率低、收集效率差。同时由于这样收集的学生信息真伪验证难度大,信息无效化收集、错误收集等问题容易出现。
3.缺乏信息反馈机制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还主要通过面对面谈话、开班干部会、听报告、学文件、发材料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问题与需求,也难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得到学生的有效信息反馈,自然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另外,辅导员对学生信息的理解、定位、判断不足等因素都会导致辅导员丧失学生工作中的话语权威,难以与学生在同一语境内聆听和对话。学生信息反馈机制的缺失,加剧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准确识别学生状况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继而扩大不良影响产生“信息鸿沟”困境。
(三)新时代下辅导员信息工作的阻力
1.辅导员话语权威的丧失
辅导员话语权威,是指其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活动中,依靠辅导员凭借对理论学识讲解、情感管理和人格魅力等因素,使大学生信从、亲近、认可的一种感染力和影响力。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学习能力及认知水平。然而也使得高校辅导员不再具有信息资源的绝对优势。原有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应对互联网的复杂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辅导员信息收集及处理工作的优势,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在面对互联网、多元化网络平台、社交媒体所带来的信息鸿沟导致信息的延迟性的时候,欠缺信息素养的辅导员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应激式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因而致使辅导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任感逐渐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威日益削弱,这也使得辅导员在开展学生信息工作时困难重重。
2.学生对交流信息的惰性
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下,辅导员与学生还处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不平等地位上,学生“被教育”的角色使得他们不愿意主动与辅导员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在辅导员主动向学生收集交流信息时,学生们也具有传递、分享信息的惰性。从对广东某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10.4%的学生表示会主动跟辅导员聊天,内容包括学习、生活和情感等;而有将近90%的学生基本上不想主动跟辅导员沟通,而是被动地等辅导员去找他们交谈。在这样的情况下,辅导员传统的信息工作模式无法有效获得学生信息,这加重了辅导员收集信息的困难。
3.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语境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学生们每天所关心、探讨的新兴事物层出不穷,“热点”无所不在,而辅导员可能由于媒介素养不足,对于新媒体技术运用不够纯熟,或者工作事务繁忙根本无暇关注,这使得他们之间缺乏沟通话语基础。另一方面,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式教育、辅导员“保姆式”的管理方法也不被新一代的大学生所接受。这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对辅导员的表达欲望,使得二者之间丧失平等的对话语境,最终导致辅导员疲于奔命,却陷于学生的信任危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良好沟通语境的缺乏,加深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信息鸿沟”,进而导致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陷入被动。
三、辅导员信息工作困境的解决路径
在信息技术和多元化时代背景的冲击之下,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逐渐失灵,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日渐加深。基于上述方面原因,辅导员应运用先进技术,主动收集学生信息、科学分析,进而合理处理信息,以解决学生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处理问题。建构反馈性的“信息传递成效分析——再传递”的互动机制,以提升辅导员的信息素养,重新掌握工作话语权。
(一)明确工作定位,掌握信息收集主动权
辅导员与学生在日常沟通交流过程中只有把握好自己的定位,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辅导员对学生信息的收集是工作职责需要。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与工作目标亦要求对学生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正确信息的同时去挖掘学生的信息,履行辅导员的职责与义务。学生是被收集者,存在着接受信息与反馈信息的惰性,这为辅导员挖掘学生信息形成一定的阻碍。辅导员应明确自身工作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感知到其在辅导员信息工作中占据的主体地位,进而愿意主动获取和向辅导员反馈更多的消息,打破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信息壁垒”。
(二)完善辅导员信息工作新体系
辅导员信息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挖掘、信息分析以及信息处理三个模块,完善辅导员信息工作新体系需要将信息挖掘主动化、信息分析科学化、信息处理类型化。
1.构建主动型的信息挖掘模式
信息挖掘是辅导员开展信息工作的逻辑起点,对辅导员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将辅导员信息挖掘工作制度化、体系化。首先,在辅导员信息挖掘过程中,辅导员应当起到统筹规划的作用,对学生信息进行梳理、总结与定位,对不同种类的信息采取多样化的挖掘方式;其次,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之下,利用新媒体平台作为挖掘工具可以高效、准确的收集到学生的信息;再次,注重线下的信息挖掘。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学生骨干获取更多学生的有关信息,也可以有针对性的采用访谈等方式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最后,学生信息是动态变化的,学生信息的挖掘工作不是一次性的,辅导员需要建立循环往复的挖掘机制,实现信息的动态化挖掘,形成学生个體的深度信息数据库。
2.构建科学化的信息分析模式
信息分析是信息应对与信息处理的前提和基础。引入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建构信息分析模型有助于信息处理的科学化。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将信息类型化是信息分析的第一步。辅导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各类信息标签化。利用大数据技术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精准化发掘学生个体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决策机制,实现高校学生信息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同时,面对学生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的境况,辅导员需要建立科学化的学生信息分析预警机制,对敏感信息警示化,发现学生的警示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排查,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干预和疏导,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3.构建积极型的信息处理模式
在学生信息挖掘、信息分析工作基础之上,辅导员应充分利用信息,制定信息数据库,构建各种类型的信息应对和处理方案。经由大数据分析之后的信息,还需辅导员组织有经验的学生对敏感信息进行处理,如形成系统方案并落地实施。同时,辅导员也需对处理之后的信息进行反馈。通过反馈及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形成数据信息处理机制的动态更新。学生的信息反映着学生的爱好、生活、学习及心态,辅导员应当主动根据不同的学生信息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学生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三)构建反馈性的信息传递互动机制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承载了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学生成长成才的帮助指导者等神圣使命。辅导员挖掘、分析、处理信息目的是为了反馈到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建立一个互动型的信息传递机制也是辅导员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面对枯燥、乏味的信息以及辅导员灌输式的传递,学生惰于接受或不愿意接受这些信息。这导致辅导员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道“壁垒”。辅导员需要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如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变“权威型”辅导员为“友好式”辅导员,将传统枯燥的信息变为生动的信息,让学生想听、愿意听、愿意互动,在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反馈关系。需要对信息的传递建立评价机制,对信息传递的效果、影响、受众进行评估,分析效果传递不佳的信息的原因,在分析结果之上改善信息传递模式,对传递效果不佳的信息进行再传递,直至实现传递目标。
四、小结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必须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机制,要以全新的信息工作模式回应新媒体时代学生信息工作的挑战,开展网络时代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证明,在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信息沟通,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自身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新时代下重构辅导员的信息工作体系,建立科学化的信息工作制度,有助于引导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欧盛福.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9(15):142-144+147.
[2]李思雨.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3]肖慧.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9):88-90.
[4]冯博.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信息素养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18.
[5]卢文博.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話语权的缺失与提升路径[J].新西部,2019(18):117.
[6]段永清.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60.
[7]房正.推进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41.
[8]余洁敏,叶云,职君利.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及方法创新[J].科技信息,2009(03):435+417.
[9]张达.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角色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4):118-119.
[10]罗公利,聂广明,陈刚.从国际比较中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7(07):61-63.
[1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19-12-06].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12]蒋易展,张静.建立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6):86-93.
责任编辑 杨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