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君 谢棋君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指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正在接受高等教育还未毕业走进社会的人,是承前启后的一代,肩负历史和时代重托。然而在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部分大学生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在对广州三所高校部分学生的走访调查时发现,家庭教育“原生性”缺位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后天性”管理服务的困境、学生个人社会化过程发展的畸形等对其心理问题形成具有一定相关性。在家庭——学校——社会(以下简称“家校社”)协同管理理论基础上,从拓宽高校管理服务功能、发挥家校社三级联动功能、合理配置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等途径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架起防御城墙,有效预防其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诱因形成;防控路径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使命。同时也说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以人为主的矛盾也开始出现质的改变。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一代,其成长成才备受社会关注,也使得大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受重视。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种新发展新变化都给高校教育带来一定影响,也使得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诱因
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两年期间,笔者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两种方法对广州三所大学的在校师生进行调查,其中共发放问卷865份,回收有效问卷831份,有效问卷率为96%。另外,访谈12名一线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86名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的高校大学生(注:心理问题学生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提供)。研究发现,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可归结为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
(一)家庭教育缺位的负面影响
弗里曼(David S.Freeman)在Family Therapy with Couples-The Family-of-origin Approach 提及五项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其中便有情感包袱、择偶等影响。特别是一些非稳定结构家庭,即问题家庭、离异家庭、或父母长期在外,子女由他人抚养成长的家庭,这些家庭原貌对学生的成长过程及身心和谐发展往往存在一种沉浸式的负面影响。在读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尚未完全稳定,加之原生家庭或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导致家庭教育缺失,使他们缺乏对家庭、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甚至有部分学生形成对父母及周围人和事物较为极端的看法和行为。非稳定家庭结构中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寄养在亲戚家庭,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家庭。这种隔代抚养或隔家代养的成长环境让学生与父母之间形成不可弥合的隔阂。隔代抚养容易造成学生被过度溺爱而内心却缺爱,致使学生变得自私自利、厌恶学习,内心脆弱、易被外界环境侵扰,导致学生自身丧失抵御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隔家代养的成长经历易让学生缺失父母的正面管教和爱,产生“被抛弃”的错觉。一些学生因为隔家代养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或阴影可影响其一生,如在亲戚家庭里遭受不公平待遇或性侵犯等经历,都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样的原生家庭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产生一系列问题,包括对他们的成长、学习、价值观的确立、社会发展、家庭关系如孝敬父母方面等等都存在诸多不利。家庭父母成长教育的缺席,到中学在高压的高考后,进入更加“无人管束”、青春热血的大学时期,新环境的变化和人际关系特别是集体宿舍关系等带来的多元冲击和矛盾,会直接暴露其自身家庭环境的缺陷。如部分大学生出现难以融入宿舍集体居住环境、人际关系紧张、“巨婴”、经受不住批评和失败、自卑自负等问题,进而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学校教育的管理服务困境
经过40多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我国的教育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质的飞跃。然而应试教育的惯性对教育领域的负面影响却依旧残留,学校、家庭的教育或多或少的延续着旧时应试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加之高考体制改革处于适应期,学校的自主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社会、家庭的主体能动性发挥不足,故而处于青春黄金时期的大学生迈进大学后,其心理问题便易暴露出来。例如,学生认为进入高职院校便是人生的失败,人生目标缺失,违纪违规频繁发生。因而大学生心理问题处于随时爆发的状态,防控难度也随之加大。
高校生活虽然只有三四年,但对处于黄金成长期的学生来讲,大学里的管理能力水平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學就是熬过高考时期后可以放松的学习阶段,有的甚至为了自我放松而违纪旷课,他们的内心认为大学是完全的自由与放松,能够挣脱高考前高强度的压力。实际上,大学里也有激烈的竞争、高强度的学习,大学生会逐渐发现朋辈之间的一些差距,难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或途径赶超,而自身的发展亦难以达到个人或家庭预期目标。当与其他同学能力素质出现阶层分化和落差时,对客观环境和他人的不满情绪也会随时产生。如果高校未能及时介入进行心理疏导,管理服务的延误或疏忽会让一般事件演化为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部分大学生的畸形社会化
在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前,对大学既憧憬又懵懂,他们渴望能够在大学生里开始崭新的学习生活。然而,当五湖四海的陌生同窗迎面而来,“小社会”般的校园让学生接触到校内外形形色色的人,学生单纯、不谙世事的交际与复杂、鱼龙混杂的社会网络碰撞,一部分大学生容易陷入紧张散乱的境况,甚至自甘堕落。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各方面都易受到影响。良好的社会交际网络将对学生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还能协同学校对学生起到育人的作用。然而,离开家乡(家庭)又缺乏分辨能力的大学生在外兼职、实习甚至在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社会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染上各种恶习,如沉迷游戏、熬夜、滥交、喝酒等。这不但违背了社会关系网络建立的初衷,反而把学生自己拖入无法自拔的深渊,同时形成不良的社会交际网络。部分学生开始放纵自己,自甘堕落,抵触家庭和老师,演化为所谓的问题学生,脆弱的心理承受和情绪波动往往让学生无法承受这种堕落的后果,社交畸形的发展滋养不良的行为与性格,进而引发病态心理。
二、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控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防控,不仅需要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也需要家庭的主动介入和协同管理,更需要社会的积极引导,如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等发挥正面导向作用,全方位构建协同联动管理氛围和机制。在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理念下,本研究中试图通过拓宽高校管理服务功能、发挥家校社三级联动功能、合理配置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等途径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架起防御城墙,有效预防其心理问题。这是一个交互式作用的防控路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防控目标下,以家校社为主体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构建大学生健康成长环境,完善心理问题防控体系,从而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外部环境建设,营造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使之逐渐融入健康的大学生活。
(一)拓宽高校管理服务功能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推进,我国各高校开始重视并积极探索如何科学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设置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组建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队伍,为预防和监测学生心理状态提供科学专业的管理服务。然而,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需要高校转变常规工作思维,以更优质、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服务参与到学生工作中。在“三全育人”工作理念中,需要高校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进行管理育人,而学生心理服务工作仅靠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力度往往是不够的。因此,高校应广泛发动全体教职工一起加入到心理健康防控体系的服务中,积极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这不仅会减轻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辅导员工作队伍的压力,还可以让更多的老师真正承担起三全育人的职责,完善高校心理健康防控体系。其次,多元化的心理健康防控服务必将对校风学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树立学生健康阳光的精神形象。
在此设计中,主线以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主导,辅导员等学生工作管理队伍为主要管理骨干;辅线以全体教职工为心理健康防控体系重要成员,向学生提供包括学业、生活、工作、突发事件等多项事务咨询。同时,还要补充一些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来提高心理防控水平,这对于心理健康监控来讲尤为重要。例如,有些大学生认为去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老师会被认为“有病”,因而不愿接受科学专业的咨询服务。日常教学的专业课老师在学生群体中往往有着权威的形象,这时可以先让专业课老师或其他学生信任的老师提前介入,再说服学生转介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专业服务。此外,通过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而动,让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人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为及早防控心理问题而努力。
(二)发挥家校社三级联动功能
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需要通过一段适应期以慢慢适应新环境,并构建个人社交网络。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段适应期的重要性并开展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这尚不足以发挥心理防控的作用。心理状态是阶段性的状态,如果只关注一段时期内的心理健康是无法达到防控的目的的。高校也深刻认识到家校社三级联动的重要性,改革以往的管理模式,积极联合家庭和社区或社会其他力量进行协同管理育人。例如,在高校的统筹、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协助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优势和资源,以恰当的方式激发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功能,从而实现协同学校进行心理防控和育人的目的。
第一,家校社三级联动需要高校与家庭、相关社会组织有充分的沟通和联系。加强搭建以学校为中心的协同育人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家庭对学生在校的表现了解以及社会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优势和特点,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提供健康的外部环境。第二,三级联动管理模式需要将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个性化管理有机结合。例如做好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分门别类”,并与相关的职能部门、家庭等建立信息共享,对日常管理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另外,还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特殊的个性化管理,如学业、就业、恋爱、突发事件等进行专项管理。第三,家校社三级联动也需要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普遍认同,使之在需要并且愿意寻求心理咨询服务的时候能随时找到可以咨询的人或机构,以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三级联动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适应校园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并从根本上预防学生心理问题。
(三)合理配置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现阶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并有相关的课程体系。然而部分高校的心理课程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引起学校及学生的重视,学生上课也只是学分,并未真正意识到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在此情况下,合理配置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1.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一方面,应加强高校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质量的落实保证;另一方面,高校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可向问题学生家庭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让家庭能学到科学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预防方法。问题学生往往来自问题家庭,而这些家庭往往对心理健康意识比较淡薄,甚至从未接触。通过对心理问题学生群体的研究发现,许多的心理问题来自家庭。因此,高校或学生家庭所在地相关政府与职能部门在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工作过程中,可向问题学生家庭提供相关心理健康教学资源,让学生家长也能接触和学到科学专业的心理知识,从家庭内部建设调节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塑造良好的家庭心理“基因”,对增强学生的自我发展起到原动力的作用。原生态家庭的改变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非常关键的基础,让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下沉”到家庭,形成以家庭为单元的心理健康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社会环境特别是社区、家庭等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区环境对家庭和学生而言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在社区中要发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普及心理防控理念,积极引导,从而转变问题家庭的教育观念,在社区环境中纠正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心理。利用宣传栏、社区活动、心理健康讲座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同时,对于存在问题隐患的家庭,要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必要的家庭与婚姻辅导,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使其有所改观而不影响学生的成长,或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再者,发挥社区邻里之间互相关爱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及社会支持网络,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强问题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许多问题学生普遍存在学业、就业等困境,技能与成就感的缺失更会使其心理问题反反复复甚至恶性循环。因此,家校社三个层面应想法设法对问题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例如,通过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其专业能力、技能等培训,提升学生个人能力获得感,同时提高其心理抗压能力。然而,外界的介入和努力都远不及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在教育和引导问题学生时,应突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使其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小结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新时代赋予高校新使命,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部分高校大学生无法适应这一转变,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其自身的健康发展。面对新时代大学生出现的诸多不适,高校应加以重视,对部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积极打造和谐校园。同时,高校应联合家长、社会等力量引导其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發展,最终实现大学生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棋君.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诱因生成管窥与防治路径设计[J].青年探索,2016(04):86-92.
[2]伍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育机制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65):155-156.
[3]吴先超.“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81-83.
[4]王菲,王广超.多中心治理理论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新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62):262-264.
[5]王丽霞.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76-77+80.
责任编辑 杨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