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琳珊
摘要:针对中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深入剖析,以语文学科内在特点为依据,根据中职学生学习风格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探究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中职文言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文言文;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学生对数字化信息的依赖愈发严重。95后、00后这些孩子,被称为“数字原生代”,是指在数字化变革和互联网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那么,对于中职语文来说,如何能找到一条适合“数字原生代”的文言文教学之路。
一、中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教师的困惑: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文言文
(一)教学目标确定偏差:文言文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远,难以引发学生心灵共鸣
语文即生活,文言文不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交际用语,文言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离现今中职学生也较远,和中职学生们的实际需求也相距甚远。就好像教育学经典故事里的那条鱼,它从来没有离开过水,没有看到过陆地。因此,它头脑中的鸟是长满羽毛的鱼,牛是长着四条腿、有角的鱼、人也是长着两条腿穿着衣服的鱼。中职生贫乏的文言文知识和历史知识,根本无法帮助他们调动自己原有经验来形成新的知识。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中职学生的学习大多带有功利性,目的是学习某种技能技巧,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以求自我实现,对学习的态度是急功近利的,而文言文似乎对于他们这种需要的现实价值不大,学生不感兴趣,觉得学文言文对将来没有用,也不好理解。而且从现今社会现状来看,很多中职家长终其一生可能都不接触文言文,自然觉得文言文对于孩子作用不大,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很多学生,很多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动力。
而从教师角度,课堂教学更注重的是文章本身的词句和思想的教学,缺乏联系实际的过程,无法与学生鲜活的思想沟通交流,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难以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
(二)学生文言文基础差,底子薄,恶性循环
文言文之“文言”是一个整体,既不能忽略词句的理解,也不能忽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评价、审美趣味等方面的感悟。但对于中职生来说,我则觉得于漪先生的一句话很说明问题,他说:“对于文言作品,只有首先读懂,才能做更深入的领会和体悟。”
而中职生的文学基础较浅,多数学生连最基本的读通都很难,更别谈在此基础上对于文章更深层次的鉴赏。因此现行的中职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将大部分时间侧重于文言文知识的教学,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将学生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作为重点。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一味记,甚至还有学生根本就听不懂或是不听。学生在教师的耳提面命前死记硬背了教材中的课文,但却根本无法形成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的课文新的知识时又重复着前面的内容,如此周而复始,长此以往,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更感厌烦,学习效果不进反退。
二、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通过对当下的中职文言文教学的反思,我也发现学生不喜欢学文言文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让他们愿意学,学得懂,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呢?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浪潮下,学生已经习惯了通过互联网、声光电影来获取信息,纷繁芜杂的内容、新鲜多样的形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反差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也许我们忽略了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接受方式的变化。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中职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主动性和自主性差,课堂不能保持持续的注意力,但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而且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增强,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想得到别人对自己的鼓励和赞赏,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就要不断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对知识的期待。
(一)增加吸引力——漫画引入显奇功
文言文的学习往往不仅是文字知识和文学知识的掌握,更要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中职学生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和文学常识,但由于知识储备量少,往往一知半解。学生作文中将秦始皇与商鞅写成了君臣,共商改革;认为秦国是以儒家治国等等,当教师笑着说他们是“关公战秦琼”,学生又会疑问秦琼是谁,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诸如《鸿门宴》、《寡人之于国也》之类的文言文结果可想而知。在学习《过秦论》时,文章历史背景从秦孝公到秦亡历经几代,如果只是用简单的语言讲述肯定不行,学生不感兴趣,耗时也长。于是,我引用了漫画《如果历史是一群喵》,漫画以诙谐幽默又接地气的方式,用卡通猫的形象通俗地讲述了多个时期的历史故事。学生也喜欢看,甚至利用课下的时间看,相关历史背景自然而然就了解了,再探寻文章内涵也就容易了。
(二)追求参与性——课堂活动唱主角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的舞台,要将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要将自己变成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分组合作是一种可以长期使用的教學方法,几个小组之间形成合作竞争的关系。将长篇的文言文分成几个部分,由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段落,并由组长为每个组员分配不同的任务,比如朗读、翻译、重点词句、意义解读等。几个组员共同分析一个段落,只有每个组员都出色的完成任务,才能为本组取得荣誉。同时,只有每组都完成任务,才能共同学习一篇文章,才能完整的学习到文章的精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收获了乐趣,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动的能力。几个组之间也形成了竞争的关系,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复习背诵,都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当然竞赛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进行知识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抢答或是必答题,也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赛动力。竞赛的内容也可以多样,可以是朗读比赛、也可以是背诵比赛、也只可以是课本剧改编比赛,也可以是文言知识手抄报比赛等等,务求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如《鸿门宴》,可以让一组同学进行排演,其它同学在观看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资料来解决问题,最后多组排演,形成一个竞赛的效果,有效激发学生的互动参与度。
(三)减轻困难度——整合教材探究深
中职语文新大纲规定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基础模块中文言文教学时数为16~22,多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基本将其编选为一个单元或两个单元,这些文言文在教材中是如何分布呢?以高教社的教材为例分析,我们看到教材单元编制的标准是“题材+体裁”,如上册第二单元,是“散文+热爱自然”,教材在编选单元选文时都是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唯独文言文单元将诗歌、散文、小说不分内容、体裁选编在了一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时,往往按教材课文顺序进行教学,以为这就是单元教学。但本人以为单元教学的模式不可机械,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完全可以按大纲要求,中职专业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将教材课文进行整合,重新整合成一个单元整体,进行单元教学。
以高教社版教材基础模块上册为例,第六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分别为《诗经二首》(《静女》、《采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劝学》、《廉颇蔺相如列传》。几篇课文除了都是文言文外,题材完全不同,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考虑整合资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将《静女》调到第五单元,与第五单元现代爱情诗《致橡树》,西方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进行对比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理解古今、中外的爱情观,给古诗以新的活力。将《劝学》与第四单元议论文《读书人是幸福人》、《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组合,共同探讨应该如何看待读书,如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既达到古今结合的效果。
(四)激发热情度——信息技术作辅助
对于过多的信息媒介会弱化学生对经典文字的文学想象力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这种图像化、视觉化、直观化的方式如果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但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就生活在电视、网络、图像构成的世界里,形成了“ 图象性信息处理式思维”, 信息获取方式是被动和直观的,所以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是要应用的,只是要注意用法和目的。
比如在讲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我关注了为何这节课被称为世间最美的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并根据学生不同需求提供学习资源,(二维码资源:孔子评弟子、子路其人、冉有其人、公西华其人),学生自主探究,在老师的引领下,从而判断“侍坐”时他们的回答是“‘违心’地逢迎孔子”还是“呈现真实的自己”,并在分析探究中,品味“侍坐”中学生的“真实”之美。学生课下表演,再将表演的视频上传,大家来探究孔子在本课中的教师形象和教学艺术。
比如流行音乐的运用,在今天这种物欲横流、骚动不安的年代,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最具活力的时代符号。而且获得绝大多数学生喜爱甚至是最爱,所以作为中职的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不能让流行音乐中的积极元素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呢。如果我们想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给现代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我们就绝对不能忽略流行音乐歌词这一鲜活的文学元素,这一为我们学生深深衷爱的大众文学样式。一种是直接运用,将古诗唱成了歌曲,比如王菲演唱的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杨洪基演唱的《三国演义》开篇杨慎的《临江仙》、伊能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让学生以歌代词,背诵的效果是极佳的,还可以让学生去分析改编的优劣,学生很自然会发现王菲和伊能静都读(唱)错了字,也加深了对字词的记忆。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不同的语文专业实践活动,比如学前教育专业,就可以让他们用“边弹边唱”的形式来演绎甚至改编歌曲。另一种是古意化词,比如方文山为周杰伦写的一些歌词,及学生们喜欢的许嵩的歌曲,都有中国传统文化及文言文语言及用法的影子。比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东风破》、《发如雪》都是流行音乐与古诗意结合的很好的作品,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从其中学习很多文言典故和表现技巧。
我们面对的学习对象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我们的教学策略也应是不同的。语文教育界泰斗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教材,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教材中文言文选文数量虽然减少,但留下来的都是经典之作,如果能够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规律,总结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甚至教会学生在文本中发现规律,才能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中职学生这个特殊的教育群体,消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刻意回避现状,要加以控制和引导。积极的一面,我们要善于改变为我所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应突破时空界限,采用多种手段,与时俱进,延伸课堂空间, 真正点燃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滋养。
参考文献:
[1]钱梦龙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中学语文教学》1997 年第 4 期
[2]钱吕明 文言文教学的理性思考[J] 《中学语文教学》,2002 年 7 月
[3]王怀彬、刘友开、殷显耀主编 《新教学方法》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 2005 年
[4]王珏 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J] 《语文教学之友》 2001 年 6 月
[5]王宁.文言文阅读基本能力培养.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年版
[6]葉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