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关键能力的培养

2020-09-10 07:22蔡晓露
高考·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新高考

蔡晓露

摘 要:关注新高考背景下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聚焦关键能力。通过不同序列的阅读活动共同作用,让学生真实体验阅读时从无感、粗浅、片面到准确、深刻的改进过程。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理解文本,认识自我,产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自我体验,涵养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关键能力;序列阅读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的高考考试大纲中,着重明确了高考考查的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从必备知识的掌握,再到关键能力的形成,新高考在不断加大对独立思考、逻辑思维、信息加工、审美鉴赏、想象力以及文字表达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考查。“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提出使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在命题理念、考试内容、试题设计等方面都有所改变。

一、新高考聚焦关键能力

高考语文阅读反映了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全方位考查了阅读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包括语言自主学习与建构的能力、对不同特质文本的阅读能力、驾驭信息工具的能力、在复杂环境下的沟通能力,独立负责的思辨能力、基于言语交流任务的创造能力、结合媒体特点的表达能力,以及自我监测管理能力等。”[1]以文学类文本为例,2018年全国I卷小说《赵一曼女士》“跨时空的内聚焦”模式,故事的讲述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从叙事学的角度展现内外视角交杂产生的艺术魅力。2018年全国Ⅲ卷科幻小说《微纪元(节选)》中所展现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能力考查的深度、广度不断增加,学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除需要具备概括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表达技巧和鉴赏语言风格等基本能力,还应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高考语文考查的入深、拓宽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从有知识到有能力?

二、旧方式衍生新问题

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是很难落实的。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设定在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中,这是复杂而又开放的。从高三多次考试的反馈来看,师生在复习过程中更着重在答题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上。学生对复杂情境任务的要求还不太适应,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和审美鉴赏等关键能力的发展缓慢,比较依赖于解题套版和机械刷题。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认识不足,对一些常见鉴赏术语认识不足,对文本的鉴赏经验不足,面对具体作品的实际鉴赏能力稚弱。因此,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需要加强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关键能力的培养。

三、序列活动累积关键能力

1、群文阅读序列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对学生而言是有吸引力的,但自由阅读呈现出的却是阅读体验的碎片化,以致于有些学生对文本主题结构的把握还处于“无序”状态,这对时间紧迫的考场文本阅读是十分不利的。对此,我们积极构建文本群阅读的结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基本认知框架。

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我们通过不同的阅读实践,集中建构思辨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整合性阅读等不同文本个体阅读经验,整体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相关文本的选择可以是小说、散文,可以是古诗词的鉴赏,或者是与古诗词解读相关的文化散文,也可适当融入现代诗歌的解析文本。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感兴趣的文本案例加以探讨,发表个性化的见解。阅读的内容做到主题序列化,形式多样化。比如进行《杜甫传》的整本书阅读时,我们选取了梁怀超的《读杜甫早期诗》、《草堂:杜甫的思想憩园与诗艺家园》、《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等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辅助理解。搭配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如《江南逢李龟年》、《绝句漫兴九首》、《《彭衙行》》等,让学生在对诗歌进行鉴赏品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杜甫的了解,提高鉴赏审美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我们应该注重挖掘教材的备考价值。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复习,可以将必修教材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等选修内容相关联,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进行阅读鉴赏的指导,着手建立一个序列。例如2013年全国卷Ⅱ的小说阿城的《峡谷》、《溜索》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张承志的《汉家寨》组合阅读,体悟人与环境的特殊联系,以及文章中如画般美好质朴的文字。

2、文体知识序列

文学的文体知识也可成其为一个专题,对教材进行对点梳理,反复夯实各类文体的基本常识,建立起关于小说、散文最基础的知识框架,比如知识层面中关于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的描写;情节上的曲折起伏;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于主题、人物的展现作用等等。结合具体的高考真题,如2016年全国Ⅲ卷《玻璃》的考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引出对人物展现方式、文本结构方式、叙事角度解读等相关知识的梳理。就人物角度可以引导比较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人物塑造手法,揣摩小说中清晰的人物和模糊的人物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和作用,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个性化与类型化等。从情节角度上可以知道学生理解归纳文本写作切入点的小与大、布局的疏与密、运行的急与缓等。或抓住叙事视角把握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等。实现从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再到关键能力的转化。

3、拓展研读文艺理论

提倡学生研读相关文艺理论。通过文艺理论阅读素材的补充,提升对小说的认识层次。当然,文艺理论的理解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的选择,要找到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的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精读、细读,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研读,较为浅层地讲解文学理论,注重与寻常案例相结合,找到文学理论与学生的感性阅读体验的契合点。如2016年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格非的《塞壬的歌声》、2015年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

从整体感知、信息提取到理解阐释、推断探究再到赏析评价,从金字塔底部到顶端,最终产生质的飞跃。这些能力的培养无法朝夕即成。高三的复习时间是有限的,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希望在积累足够阅读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考点的方向、考题的设置、答案的组织规律都有一定认识。针对学生缺乏文本中心的意识,随意解读零散信息,停留于概括事与情的层面,缺乏个性化的审美体会的问题,可以借助“作业卡”等形式,完善学生答题的“立体思维”建构,重视答题规范,有效提升学生的答题水平,使题目解析讲评功能最大化。

总而言之,对文本类阅读的指导在落实传统文学类作品阅读的教学基础上,要通过不同序列的阅读活动共同作用,让学生真实体验阅读时从无感、粗浅、片面到准确、深刻的改进过程。关注新高考背景下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聚焦关键能力,促进独立思考,提升核心素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语文学科的概念体系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类似于神经网络——互相碰撞、支持、激荡(当然也有冲突和抵消)关系,而不是一一对应的单线关联。”[2]在不断的阅读序列的共建共生中,学生能通过理解文本,认识自我,产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自我体验,涵养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2]郑桂华.略谈指向语文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8(05):8-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4]姜钢、刘桔.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N].北京: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03日第5版

[5]张开.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助推素質教育提升[J].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18.7

[6]刘辉.从“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看高中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5):65-66.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新高考
从关键能力培养看文秘专业教学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国际贸易》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浅析新高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