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研究5次人际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对60名大一新生人际适应的效用。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后测得分(M=6.111,SD=5.584)显著低于前测(M=9.519,SD=4.791),t=3.741>0,p=0.001<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得分之间、对照组的前后测得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人际困扰是大一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重要体现,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显著改善新生人际适应不良情况。未来研究可侧重与质性研究、生涯探索研究相结合。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人际适应;大一新生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入学适应是大一新生入学后产生众多心理问题的核心所在,可以说新生入学的心理问题本质上是入学适应的问题。罗杰,任芬等人的研究发现,刚进大学的学生在心理韧性上具有明显的分类,这与个体的入学适应情况息息相关。[1]入学适应不良将会给新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负担,如果不加以及时干预与引导,甚至可能会演变成严重心理问题。
1.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现状
人际适应(interpersonal adaptation),是指当人际环境发生变化后,个体出于人际交往需求,通过调整自身、改变他人或者改变环境实现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2]大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一般以学习适应、专业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人际适应问题在众多问题中更加直接而突出,曾有研究发现50%的同学入学时遇到过人际方面困难。[3]华国庆在关于“00”后大学生的入学教育研究中指出,社会交往能力较差是“00”后大学新生表现出来的特点之一。[4]在此次研究开始之前,随机抽取30名新生进行访谈,归纳梳理了新生的人际困扰的主要方面:一是和宿舍交往有关。部分新生缺少住宿经验,大学的集体宿舍生活改变了他们以往的人际交往方式,生活习惯、作息习惯、学习理念、交友理念等方面容易产生冲突,宿舍人际交往成为困扰这部分新生的主要问题。二是和性格内向有关。这部分学生在社交中往往较为被动,虽然内心渴望社交,但是自身缺少有效的社交技巧,自我效能感较低,在新生群体中常常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也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焦虑感。三是和学生干部竞选、社团面试失利有关。这部分新生渴望参与社团学生工作,但是由于面试表现不佳、接连失败,进而产生极大的挫败感,自我质疑,甚至出现回避社交情况。可见,新生入学后人际适应不容乐观,是新生入学后亟待重视的一个方面。
2.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简称团辅,源于团体动力学理念,旨在通过营造一个开放、安全、平等的团体氛围,借助团体的力量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增强个体某一方面的心理能力。团体的形成,一是需要一定的成员规模,二是需要成员间的互动,三是需要共同的团体目标[5]。在团体互动过程中,通过领导者的指引诱发成员们的某种心理体验,在对这些体验进行觉察、审视、讨论的过程中,个体的情绪得以宣泄,认识得以清晰,并逐渐接纳自己的反应、调整对事件的认知,从而采用更加适应性的应对方式。
团辅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团辅比个体心理咨询的辐射面更加广泛,主要表现在团体对象数量和心理辅导的范围上。个体心理咨询通常以咨询师与来访者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而在团辅中领导者能够同时面对一群具有相似求助需求的成员开展活动,是一对多的模式;另外,团辅是以群体活动的形式开展,相比于个体心理咨询更容易被大众接纳,尤其是那些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或者认为自身心理困扰尚未达到寻求心理咨询程度的人员帮助更大。另一方面,与单纯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相比,团辅更具针对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面对的对象一般是全体学生,虽然对象覆盖面广泛,但是其作用通常止步于心理常识的普及,无法对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心理干预。而团辅则能够根据学生群体的需求,设计针对性的方案,为他们提供更加深入的帮助。
3.团体心理辅导对新生人际适应的意义
为了缓解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许多高校心理工作者结合个体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不断摸索方法,总结经验。其中,团辅便是一种重要的处理方法,其在处理新生适应性问题的效果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支持。[6]任少云提出,要利用好团辅做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7]廖明英发现,对大学新生进行团辅后,其适应力测试分数和团辅前有显著差异,团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入学适应力[8]。
根据团辅相关理论可知,团辅能够起到疗效和提升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的关系。美国团体治疗专家欧文·亚隆曾在其著作《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提到,尽管团体治疗的类型因为目的、性质和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别,但是通过团体互动中的社会学习提升成员的社交技巧,是所有治疗团体起作用的重要因子。[9]
4.以往研究的不足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团辅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专门针对新生人际适应的团辅干预研究较少。目前已有的关于团辅在新生入学适应方面的应用研究多数从新生入学适应的整体入手。在王永铎的研究中,将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得分高低作为评估大学生入学适应表现的指标,[10]其是从整体笼统的角度看待大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张新奎将大学生入学适应分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择业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满意度、校园生活、自我适应这七个方面,研究团辅对大学生入学适应的整体调节作用。[11]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少有的以大学生入学人际适应为内容的研究缺少严谨的评估工具。在宋建容和郭薇关于团辅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干预研究中,采用问卷对团辅前后进行测量以此比较团辅的效果,不过在该研究中并没有详细介绍该问卷评估工具的信息,而且仅选取3道题目进行统计分析,缺少信效度数据。[12]
总而言之,入学适应是一个涉及新生学业、生活、交友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概念,以往研究已证明团辅对入学适应存在一定的积极效用,但是具体对入学适应的哪些方面起到效用、怎么起到效用尚不清晰。仅仅关注团辅对入学适应的整体效果并不能深入探索其效用机制。根据前文理论分析可知,基本社交技巧提升是团辅的重要效用因子,而人际适应又是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突出方面,因此探索团辅对人际适应的作用能够帮助教育者从实践角度进一步验证团辅对入学适应的效用机制,同时也能够在团辅设计侧重点上提供有益参考。鉴于此,此次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人际适应为主题,旨在探讨系列的团辅训练对缓解大学新生的人际困扰、增强大学生入學人际适应的干预效果。
(二)研究目的
通过团辅帮助成员减少人际关系敏感,增进对自身人际关系情况的了解,破解人际交往误会,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增强人际自信,加快入学人际适应,引导新生树立理性平和的人际交友观,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与发展。
(三)研究假设
在以往研究和理论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假设团辅对新生人际适应问题具有正向干预作用。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具有成熟信效度的人际综合诊断量表对参与成员的人际状况进行测量,得分越高显示人际交往问题越突出。运用该量表在团辅前后对参与成员分别进行测量,假设经过5次人际关系主题的团辅后,被试前测与后测的量表得分具有显著的差异,后测得分显著降低,即人际交往问题显著下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自愿报名方式征集某高校60名大一新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成员接受团辅训练,对照组成员不做干预。实验组有一人因选修课冲突退出,剩余29人中男生12人,女生17人,年龄范围17-19岁。对照组30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6人,年龄范围17-19岁。
(二)所需量表
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测量工具,一共28个项目,4个维度,量表信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采用是否两点评分,是得一分,否不计分,总分28分,分数越高说明人际交往困扰越多,信度是0.81。
(三)研究设计
团辅每周一次,于每周五晚上7-9点进行,一共进行5次。5次团辅的主题分别为人际破冰、信任之旅、交往技巧、人际合作、人际告别。团辅包括热身活动、主题活动、活动讨论与分享、结尾活动四个环节。热身活动通过“大树与松鼠”“好朋友,好魅力”“桃花朵朵开”和“菜市场”等活动进行;主题活动诸如“太空穿梭”“信任合作”“名字蹲”“滚雪球”“人际大富翁”“背后留言”和“守护天使”等活动进行;活动讨论通过两两组合讨论、大组讨论以及集体讨论形式进行,分享形式通过个人分享、集体分享以及言语分享、绘画分享等方式进行;结尾活动通过人放松操、人椅和大合照等方式进行。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
在第一次团辅开始之前进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前测,在第五次团辅结束后进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后测,收集前后测两次数据。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份数据均由前测和后测两部分组成。实验组共回收29份数据,删除2份无效数据,回收的27份有效数据纳入统计分析。对照组共回收30份有效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
为了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的同质性,确保分组随机,首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上的前测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为了排除团辅期间有重大额外变量干扰研究效果,对对照组的前测和后测数据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前后测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收集到的实验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可知实验组前测中被试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为9.519(标准差4.791),后测平均得分6.111(标准差5.584),前后测得分相关值0.593,达到中高相关,显著性0.01符合统计检验标准。这说明前测与后测得分达到显著的中高度正相关,符合相关样本t检验的前提要求。
(二)相关样本t检验
为了确定实验组后测得分与前测得分的差异是否有效,进一步做相关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被试参加团辅干预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前测与后测得分具有显著的差异,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得分,t=3.741>0,p=0.001<0.01。
四、讨论
(一)结果
为了控制额外变量的干扰作用,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划分,实验组成员接受团辅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其他操作,通过数据对比控制额外因素的干扰,确保研究数据有效,研究结论可靠。结果表明,前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随机分组的方法合理有效,两组新生在人际关系上的表现无质的差异。对照组的前测与后测分数差异不显著。这则说明在实验组进行团辅干预的过程中无额外重大因素干扰新生的人际现状,侧面保证了实验组团辅干预效果的主效性。
1.大学新生存在人际适应提升的现实需求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大学新生入学初期的确存在一定的人际困扰。这与以往关于新生的相关研究结论相符合,同时也说明进行团辅干预有现实性基础。在翁思洁最新的研究中曾提到,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高中到大学的这段时间不仅仅是青春期过渡时期,也是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过渡时期,可能会产生孤独、不安等不良情绪,出现不适应现象。[13]本次实验组成员在接受人际关系主题的序列团辅干预之前,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平均得分为9.519(标准差4.791),根据测验结果的解释指标,当得分在9-14分之间时,说明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14]。本次参与成员的得分在9-14分之间说明参与人员的确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困扰,具有团辅干预的需求,显示本次团辅的必要性。
2.团辅干预能显著改善新生人际适应不良的情况
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系列主题团辅显著降低了新生的人际综合诊断得分,对提升人际适应力起到一定效果。这与研究假设相符合,支持了以往研究结论,同时也说明本次团辅设计的合理性。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参与成员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后测平均得分为6.111(标准差5.584),与前测平均得分9.519(标准差4.791)相比有所下降,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前测与后测得分的差异在0.01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即后测得分下降符合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五次团辅干预对参与成员的人际关系困扰的处理有一定效果,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诊断得分下降。该结果符合研究假设,说明本次团辅干预达到预期效果,設计具有合理性。
影响团辅效果的中介变量是个体在团辅过程中发生的人际觉察、人际体验、人际学习、人际修正、人际强化。欣蕾、朱月的研究显示,团辅之所以能够正向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团辅中营造现实类似的问题情境、诱发大学生的正性思考分不开。[15]本次团辅以人际交往为中心主题,以人际破冰、信任之旅、人际交往技巧、人际合作、人际告别为5个分主题,将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几大重要阶段用团体活动的形式重现出来。这使得个体在团体情境中对自我人际关系进行觉察和体验,又在团体互动中进行学习、修正和强化,从而起到调节人际适应力的作用。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是团辅的内容设计具有一定抽象性,要诱发所有参与人员的真实人际体验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每个人先天的气质和后天的成长经历不同,形成的人际交往认知和人际交往风格也不一样,不同人在面对同样的团辅活动中被诱发出的人际交往体验很难完全一致。这不仅是人际主题团辅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其他类型主题团辅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克服这一个不足,一方面团辅设计时要充分调研参与对象群体的特点和生活经历,根据参与对象的实际经历进行抽象和提炼活动;另一方面,在开展团辅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的指导语要精心设计,根据团辅目的和团辅参与人员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引和解说,从而帮助参与人员更快进入活动情境中,诱发出目标心理活动。二是团辅效果评估工具较为单一。本研究除了以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主要量化工具外,事实上还收集了实验组参与人员的团辅心得体会作为效果评估的参考。通过对众多参与人员的心得分析可知,对于参与人员来说,5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他们减少人际敏感、加强换位思考、强化对人际矛盾的认知具有不同程度的帮助。未来研究中可进一步思考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有机结合,更好地提升研究的生态效度。三是团辅方案设計立足于解决适应问题,缺少对学生生涯发展的长远考虑。本研究和多数以往相类似研究一样,更多地立足于解决新生眼前的适应性问题。实际上,新生的适应问题可以放在新生生涯规划中的一个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到新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从生涯发展的角度为新生适应困扰提供一个更加延续性的解决方案,或许更有成效。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将新生适应性的团辅干预研究和生涯探索相结合。
五、结论
人际问题是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重要体现,大学新生存在人际适应提升的现实需要,以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显著改善新生的人际适应情况。人际交往技巧的提升是团体心理辅导对新生入学适应干预作用的重要效用因子,在设计针对新生入学适应的团辅方案时可以适当侧重于人际互动。未来研究可考虑与生涯探索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罗杰,任芬,袁方舟,乌云特娜,七十三.大学新生心理韧性的潜类别与入学适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08):695-699.
[2]王钢,张大均,江琦.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的初步研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06):650-657.
[3]刘展,周江勇,吴孟航,翟红岩,曹春萌.“00”后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与分析-以装控18级为例[J].山东化工,2019,48(17):163-164.
[4]华国庆.“0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27):28-29.
[5][13]翁思洁.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期的积极性探究[J].大学教育,2020(01):137-140.
[6][15]欣蕾,朱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效用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16):49.
[7]任少云.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1):28-29.
[8]廖明英.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干预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17-122.
[9](美)Irvin Yalom,(加) Molyn Leszcz,著.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李敏,李鸣,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45.
[10]王永铎.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农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11-13.
[11]张新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13.
[12]宋建容,郭薇.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应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7):181-182.
[14]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99-201,234-235.
责任编辑 杨慧芝
作者简介:何小芹,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课题编号:2019FDY0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