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练光 陈梦
摘 要:为进一步了解跑步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对照法,将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00名学生根据“阳光城跑”12周内跑步有效次数以团体施测的方式对其进行前后测试,数据结果表明:跑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同强度的跑步频率对心理健康总分及其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其他(睡眠、饮食等)因子的影响差异显著;性别间有效跑步次数有显著性差异。最终得出结论:跑步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相互作用,可通过适度的跑步锻炼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跑步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少,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容易产生“畏惧、焦虑、抑郁等心理,这些心理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问题”[1]。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恶性事件也越来越多,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高校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面对日益严重的学生心理问题发展趋势,心理问题已不能单纯地依靠心理咨询或治疗来解决,而要从生理或源头上进行调节和疏导。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启动实施了“阳光城跑”体育活动项目,该活动借助体育应用软件而开展,提高了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
本研究主要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实施的“阳光城跑”项目——学生跑步锻炼为实验,借助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简称SCL-90)为测量手段,探讨跑步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跑步频率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为科学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大一学生,符合以下标准:
1.年龄在16至18周岁。
2.连续12周有效参与学校“阳光城跑”项目,并能按照测量要求积极配合坚持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排除不愿接受测量者。
3.身体无器官疾病,并且没有因其他因素而被医生认为不宜参加此项运动者。
根据以上条件,确定实验对象2000名,随机分为均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研究工具与方法
(一)研究工具
1.跑步工具
采用“步道乐跑App” 体育应用软件按规定方式进行跑步运动,并在校园有效打卡点进行自动打卡。其中,“阳光城跑”单次运动的有效标准为男生跑步里程需达到2.0公里,跑步配速在3-9min/km范围内;女生跑步里程需达到1.8公里,跑步配速在3-9min/km范围内。
2.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简称SCL-90)
本量表测验目的是從生活习惯、饮食睡眠、人际关系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的程度。量表共有90个自我评定的项目,其中包含“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分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2]。SCL-90量表在国际上使用时间较长,有较高的信度及效度,能够较好的测量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从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参与“阳光城跑”有效跑步打卡的6711名大一学生中根据跑步有效次数抽取其中的2000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000人。跑步前问卷调查数据为大一入学心理健康普查,跑步后的问卷调查是通过团体施测的方式对这2000名大学生发放症状自评量表。
2.实验法
将这2000名学生根据“阳光城跑”中跑步有效次数进行分类,将跑步有效次数前1000的成员归类为实验组,将跑步有效次数后1000的成员归类为对照组,然后根据两组跑步前后所测的数据变化进行分析。
3.统计法
运用SPSS20.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相关分析。
四、讨论与分析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的差异性比较
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症状自评量表原始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1,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的10个因子以及总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研究符合分组实验的标准。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的差异性比较
经过12周的“阳光城跑”体育锻炼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后测。结果如表2所示,除了强迫因子外,SCL-90量表中的其他因子及总分均为差异显著。说明跑步运动可以有效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跑步次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不同跑步频率及强度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锻炼情况,对选取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跑步的频率按照有效次数进行分类,将有效次数39以上(包含)的作为高等强度的跑步频率组,将有效次数26-38之间(包含)的为中等强度的跑步频率组,将有效次数25下(包含)的作为低等强度的跑步频率组,三组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如表3和图1。由表3可知,抽样对象中,高等和中等频率的学生人数较多,共占79.7%,说明学校大部分学生的跑步积极性较高,对于体育锻炼较为配合,能够积极参与。根据图1可知,不同跑步频率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效果不同,有效次数中等频率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略优于高频的学生,但两者的状况均优于有效次数低频的学生,这说明保持中等或稍大的运动负荷量对心理健康有着更明显的影响。
2.不同强度的跑步频率与SCL-90各因子的关系
在对不同强度跑步频率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及其各因子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分析中发现,Levene统计量为252.792(df1=2,df2=1997),P<0.05,方差不齐性。因此对数据进行Welch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跑步频率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其他以及总分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学生跑步有效次数的不同,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其他以及总分上均有不同的变化,而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的表征上变化不明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强度跑步频率对SCL-90各因子的具体影响,采用Dunnett T3方法对上述各因素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高频与中频跑步次数之间的scl-90总分和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其他等5个因子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高频和低频跑步次数之间、低频与中频率跑步次数之间的scl-90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其他等5个因子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跑步频率与心理健康状况以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其他因子之间的差异性源自于高频与低频的对比以及中等频率与低频的不同,这表明,虽然跑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但需要持续以恒的锻炼才能塑造良好的心态,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学生参加跑步对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的影响
根据表1和表2的结果可知,参与本次研究的大学生在跑步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除了强迫因子外,在SCL-90其他9个因子上也存在差异,这说明跑步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表明“体育锻炼对情绪调节有很好的影响效果,体育活动是使神经系统得到适当的激活并能感受到愉快的途径之一”[3]。
2.中等强度跑步频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效果最佳
根据表5可知,跑步频率对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水平的影响来看,中等强度的跑步频率产生的效果高于高等强度和低等强度的频率。根据表5分析,高频与中频、中频与低频存在显明显差异。这表明跑步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对心理健康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但也不能运动过量,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效果最佳。这与部分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支持中小程度的锻炼结果会优于大强度的锻炼,但这也与实验对象的差异性有关,譬如黄军健等人是以师范类学校的女生为研究对象”[4]。
3.男生跑步的有效次数会显著高于女生
根据表6可知,男、女生在跑步有效次数上存在差异,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这和男女的生理差异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有很大关系。男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多集中在增强体质、健美体格、锻炼意志力等内在动机方面,在面对阻碍因素或者挫折时,会愿意努力克服,不断坚持;而女生的运动动机方面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为塑造体形、应付考试去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占多数,在面对阻碍时容易放弃,此相比较,男生跑步的有效次数会显著高于女生。
(二)建议
1.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二者是交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在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融入心理健康知识。在體育教学中,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注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在教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运动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意识,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设定锻炼目标,从运动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品格,认识和完善自我等。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有制定合理的锻炼目标有效降低焦虑和抑郁的心理心理状态,特别是对长期性轻微到中度的焦虑和抑郁有治疗作用,对低自尊、低自信、低自我价值感的人也会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5]。因此在体育锻炼中,学生可以释放消极情绪、挖掘自身潜能,不断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以此达到体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2.科学设置适合学生个体的体育锻炼强度
本研究表明,中、高等强度的跑步频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效果更优,但对女大学生的跑步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发现,中、低水平的跑步运动效果更佳,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自身实际设置合理的体育锻炼强度,如果学校实行“一刀切”制度,则会容易对部分体弱学生造成不良效果。虽然某次体育锻炼引起的身体应激会产生短暂的精力和愉快程度,但如果持续时间较短,不具有短期的情绪调节效应,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维持的过程,所以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都应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
3.拓展不同体育锻炼项目的心理教育功能
当前社会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因此,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分别从情绪、压力、挫折、人际关系等方面拓展不同体育锻炼项目的心理教育功能。经研究表明,技能类的运动项目有助于形成外向的性格;集体配合的运动项目可以锻炼情绪控制;双人对抗运动项目能够更好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因此,可以针对大学生自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的运动项目,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宣传
体育锻炼虽然能够促进或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不能避免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因此,要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大学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适应、人际、恋爱、情绪、自身发展等发展性问题,一旦被无视或者处理失误,不及时进行干预和疏导,将会对他们的健康、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形成心理障碍或疾病。学校除了需要坚持学科渗透外,还必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普及心理健康专业与实用知识,结合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宣传活动,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来,使学生能身心健康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
参考文献:
[1]王道阳,戴丽华,殷欣.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3):226-230.
[2]张妍,任慧莹.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元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04):423-426.
[3]王威,邱君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6,24:84-86.
[4]黄军健,张沛林,徐玉龙.不同运动强度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跑步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4:49-50.
[5]史文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责任编辑 邱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