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2020-09-10 22:53:50田景柱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29期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初中

田景柱

摘要: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而言,其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具有协同发展性。另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是培养初中生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295

引言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使其形成正确三观。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教师通过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创新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能够有效体现民族风貌与特质的一种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多元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综合表现,包括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传统文化形成于漫长历史当中,拥有明显的历史痕迹,是保留于现实的文化,具备很强的稳定性,同时也有明显的民族性和继承性特征。简单来说,传统文化就是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表现,来源于历史,同时也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并在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中国特色,从广度上看丰富多彩,从深度上看高深莫测。由于汉语语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汉语语言文字的学习当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存在着便利条件,同时也会让学生发现传统文化的具体可感。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历史演变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落实时代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重心,增强文化自信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部门在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加入了相关内容,并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应内容进行延伸,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认可。

(三)有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他们被其中丰富的内涵熏陶和感染,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四是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传承意识。中学生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同时中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得学生自觉树立文化传承意识,主动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利用教学导入为辅助,引入传统文化

教学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利用导入为辅助,打造文化教学氛围,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文化引领实现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教学。例如,《木兰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悟真正的“孝敬和敬爱”的品德。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白板为学生展示木兰代父从军相关影视片段,也可以播放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所演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视频,在刺激学生视听感官的过程中,使其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基础的了解。然后,教师让学生就以下话题进行交流探讨,如“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位人物,代父从军,塑造了自己的传奇人生,你对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呢?”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木兰像、木兰祠、木兰从军的邮票、京剧《花木兰》等,形成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依托木兰这一人物,让学生认识民族精神。之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句子,让学生认识民族精神,认识木兰对父母的孝敬和敬爱之情,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结合生活化情景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如果老师会时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课堂听讲的注意力,同时也就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上亦是如此,很多传统文化在学生看来距离他们的生活过于遥远,学生没有兴趣去了解那些生活以外的知识文化,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一些远离现实生活的传统文化也不能深入理解。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灯笼》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课件,包含了我国多种与灯笼有关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比如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猜灯谜、放河灯,还有婚嫁迎亲队伍中高挂的大红灯笼,寓意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等等,并将每一习俗的由来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另外会把各个地区不同民族的一些特有的有关灯笼的习俗也会单独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也积极地分享自己印象当中与灯笼有关的节日和习俗都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了学生之中。

(三)组织吟咏诵读,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吟咏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强化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计划,在精选文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吟咏诵读活动,更好地帮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增加他们的文学底蕴,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吟诵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应与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相结合,讓学生深入感知某一范畴的文化精髓,系统化地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精神。

(四)深挖教材内涵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语文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虽然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当中并不提倡教师使用照本宣科的方法,但是要求教师用好语文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引领学生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品味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材在优化调整当中成为了一本厚重和底蕴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史,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信息分析和研究,可以接触大量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文化熏陶。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要对语文教材资源进行合理化利用,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研读,同时鼓励学生在自主和合作学习当中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充分感知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民族精神。例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让学生从中理解人都是不完美的。在这篇课文当中,阿长一开始只是一个名字都没有的农村下层妇女,而且还具有大多数人都厌恶的传播谣言的毛病。但是随着课文的阅读,学生们也可以发现阿长的不完美中也有着彰显人性善良的部分,她会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山海经》拿来给作者,也会教导作者生命的重要性。这样,通过深入挖掘这篇课文的内涵,可以使学生理解不完美的生命才是人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正视自我,形成客观全面的人生观。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渗透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教学水平的不但提升,不光是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辅助设备上也有所提升。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别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文内容,探究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形象的将古诗文呈现的学生,与传统板书式教学,更能烘托课堂气氛,容易将学生带入到古诗文的情境中。在多媒体技术下,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对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学习内容能够降低对古诗文的理解难度,有利于学生记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握这一优势,进行古诗文教学,提升古诗文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不仅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上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了解文化纪念馆。例如,通过带领学生了解杜甫草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特别是在杜甫在自己生活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依然忧国忧民为国家担忧的爱国情怀,通过多媒体技术参观杜甫草堂的时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伟大情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体会,从而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的感知其中的传统文化,这一点在传统语文教学中难以实现,这是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有历史文化价值资料的深入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文内容,促进古诗文传统文化渗透,对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来说,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组织课外实践,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包含着诸多丰富和优秀的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仍旧有着很高的传承价值。教师不能够只是关注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导,还应该关注行为养成教育,让学生把传统文化精神品质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践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用实际行动传承传统文化。针对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要主动给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有效组织实践任务,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例如,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作者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把传统文化当中的爱国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学晚自习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下收集和表现爱国主题相关的古诗文,形成一篇读书报告,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品味我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当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另外,传统节日也是古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如王维在重阳节创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辛弃疾在上元节创作的《青玉案·元夕》,其中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春节、上元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古诗词经常涉及的传统节日,教师可选择在这些节日开展朗诵或诗文竞赛活动,鼓励学生搜集关于节庆的古诗文,并结合节庆民俗知识进一步了解古诗文主旨及内涵。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此,教师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通过教材资源的挖掘、课前导入的应用、课堂教学活动探索,深化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将不同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平强.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82.

[2]赵荣.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文化产业,2020(03):154-155.

[3]于丽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文化創新比较研究,2019,3(30):100-101.

猜你喜欢
渗透传统文化初中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1:44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0:56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6:43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5:11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环球时报(2014-10-30)2014-10-30 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