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丽贞
摘 要:复习课是初三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怎样的复习课教学效果会更好呢?本文通过抛出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再引出完整知识结构的教学过程,探索并实践出一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复习课教学方式.
关键词:复习课;问题;核心素养
复习课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把知识系统化和内化的重要教学手段.复习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影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前不久笔者有幸开设了一节题为“不等式(组)的解法复习课”全区公开课。区中心组的老师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为推出一节具有引领作用的公开课对教学设计进行反复修改和打磨.在磨课和试课过程中,笔者对初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就该复习课的磨课花絮、上课效果以及课后反思与同行交流.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内容
初中阶段不等式的解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运用不等式的性质用代数的方法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二是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结合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或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求解相关的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是先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再借助数轴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由于该课已进入初三的第一轮复习,以上内容学生均已学习,为本节课的知识梳理、运用、提升做好了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能结合函数图象找出不等式的解集;
3.会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能说出解不等式(组)的通性通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识别不等式、构建不等式组并求解的过程,培养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等数学素养;
2.经历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同伴分享,培养数学抽象数学素养,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从不孤立存在,横成面、竖成串是知识客观存在的形态.
(三)学生情况
学生能识别一元一次不等式,大部分学生能熟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初步具有用函数的观点看不等式的能力,部分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很大,课堂需要分层教学.
(四)重点和难点
学生掌握求解不等式(组)的运算原理和运算方法是教学重点.在初中阶段学习中涉及不等式的内容较为分散,遍布每个年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把知识结成系统的知识网、把知识内化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本课通过抛出问题,自主选择——探究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炼方法——分享小结,知识结网设置教学流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解题、书写小结、同伴分享、教师引导以完成复习.
二、磨课点滴
一节常规的复习课,大部分老师的做法是首先回顾知识,然后进行例题学习和堂上练习,最后课堂小结.在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研讨中,曾引起了区中心组老师们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之一是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让学生回顾知识.大部分老师认为用以题点知的方式引入较为合适,因此按照常规模式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情景.
环节一 以题点知
设计意图:
精选几道体现本课知识点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知识做题,唤醒知识,再由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形成本课的知识网络.
试课反思: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以几道简单的题目引入,题目之间的联系不大,学生容易陷入就题解题、就题归纳知识点中去,较难通过自主思維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
笔者不由得思考,怎样的复习方式能驱动学生的思维把知识系统化?怎样的复习方式使各学习层次的学生实现知识增长?怎样的复习方式能查漏补缺、弥补教师教学中的不足?怎样的复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句话,就是要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鉴于上述的教学想法,笔者做了突破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设计.大胆的提出了四个问题,设计如下:
1.请你从下列不等式中选出会解的不等式进行求解.
2.完成第1题,用了什么知识?有什么发现?
3.请从上面的不等式中选出两个不等式,组成你能求解的不等式组,并利用数轴求出它的解集.
4.完成第3题,用了什么知识?有什么发现?
三、教学实录
问题1 请你从下列不等式中选出会解的不等式进行求解.
(教师发出指令,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让学生识别不等式,能引发认知上的冲突,激发探究的欲望.运用性质和解题方法进行数学运算能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化归的思想,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优生经历画函数图象求解不等式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解题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运算和直观想象素养.
学生解答:
从学生的解答中发现,数学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完成了(1)(2)(3)小题,基础一般的学生完成了(1)(2)(3)(7)(8)小题,数学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全部完成.其中 (1)(2)(3)(7)(8)式可用代数的方法利用性质求解,也可以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求解;(4)(5)(6)式可结合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求解.问题1的设计包含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求解的不等式,符合分层教学的特点.达到了驱动思维,解决问题的教学效果.
问题2 完成问题1,用了什么知识?有什么发现?
(学生限時笔答完成,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口答,同时投影学生的解答过程和小结与全班同学分享,全班同学一起对已解答的题目进行订正.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
学生对解不等式的过程进行梳理,提炼解题的步骤和方法,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培养数学抽象素养.学生分享和听取他人分享,实现知识增长.教师因势利导,板书知识结构,把学生回答的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呈现,利于理解和记忆.
学生回答:
生1:让我想起了怎样解不等式,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解不等式就是要把不等式化为或的形式;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4)(5)(6)式不会解.
生2:我只会解(1)(2)式,对于(3)式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我都忘了,现在知道了.但我知道移项要变号,哈哈!
生3:其他同学说过的就不说了,我发现(4)式可以画反比例函数图象求解,(5)(6)式可以画二次函数求解,其余的可以画一次函数求解.(全班鼓掌,一片哇然!)
生4:大神们,太牛了,我对解不等式从未如此清晰!
从回答可知,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说出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实现了从解题过程到抽象知识的过度,具备一定的数学抽象素养,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理念.学生听取同学的分享得到了收获.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回顾知识、查缺补漏、知识增长的教学效果.
问题3 请从上面的不等式中选出两个不等式,组成你能求解的不等式组,并利用数轴求出它的解集.
(教师发出指令,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从上题的不等式出发,颇有亲切感,有效衔接知识,体现联系性,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主选择不等式,经历不等式组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构建的神奇,培养数学建模素养.由于问题1的不等式已具有分层的特点,选择两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同样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问题3也具有分层教学的特点.
学生解答:
在学生的解答中发现,除了有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如(9)式]外,还出现了如下的不等式组[如(10)、(11)式].
从学生的解答可以看到,除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外,学生思考的内容还包括:不同未知数的不等式组无解;含分式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同样可以借助数轴完成求解.以数建形、以形助数的合情推理方式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达到知识联系学、整体学的教学效果.
问题4 完成问题3,用了什么知识?有什么发现?
(学生限时笔答完成,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口答,同时投影学生的解答过程和小结与全班同学分享,全班同学一起对已解答的题目进行订正.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
学生对组建不等式组以及解题经过进行梳理,能强化概念,提炼方法,培养数学抽象素养.学生分享和听取他人分享,实现知识增长.教师因势利导,板书知识结构,把学生回答的内容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利于理解和记忆.
学生回答:
生1:选出两个不等式,用大括号括起来,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把它们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重合部分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但不同字母的和二次方的我不会求解.
生2:不同未知数的不等式组不能求解;我发现,二次不等式和分式不等式也能组成不等式组,把它们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写出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响起了掌声.)
学生经历不等式组的形成过程,大部分学生能归纳出解不等式组的通性通法,对不等式组的解法融汇贯通,达到一理通百理明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从不孤立存在,横成面、竖成串是知识客观存在的形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四、教学反思
纵观这一节复习课的整个知识回顾的教学过程,问题情景巧联合,知识结网有成效。通过识别不等式、构建不等式组并求解的过程,归纳出解题的通性通法,培养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等数学素养,体现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同伴分享,轻松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内化,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课堂反馈的情况可知,每位同学都得到应有的收获和提高,实现知识的增长,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与试课时的回顾方式比较,问题链的回顾方式使学生思考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更容易实现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四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既能驱动学生的独立思维,又能体现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实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类似的,数学复习课都应该要挖掘其本质,合理设置问题链、任务串或情景系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 何小亚.追求数学素养达成的教学设计标准与案例[J].中学数学研究(上半月),2019,2:封2-8.
[3] 何小亚.数学核心素养指标之反思 [J].中学数学研究(上半月),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