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鉴李普曼有关舆论的观点,结合新媒体的特性,本文把新媒体时代舆论的非理性作为探究的中心。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比如微博和微信的广泛使用,为公众公开发声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使得舆论表达机制也发生相应变化,这与李普曼时代的信息传播有了很大区别。虽然新媒体带来了海量信息,也为公众带来了更多发声的场所和空间,但李普曼笔下所写的公众舆论仍然与现实有重合之处,非理性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公众舆论;非理性;“一个芒果”事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090-02
新媒体的普及,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社会信息传递的载体和方式发生了变化。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再加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和信息公开政策的实施,使得社会舆论的发声主体、形成机制、表达机制、影响机制等也发生改变。愈加开放的社会和迅猛发展的新技术使舆论呈现出互联网生态的特点。
一、李普曼笔下的舆论——依托于虚拟环境的图像
提到公众舆论,不得不提到沃尔特·李普曼的一部经典著作Public Opinion(《公众舆论》)。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指出,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李普曼提出在舆论即“我们脑中的景象”,在这个“景象”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一个虚拟环境。人们依托这个虚拟环境产生舆论,由此而采取的行动却作用在真实的现实世界中。[1]
李普曼认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局限,这个虚构的环境虽然不是制造出来的谎言,但与现实环境往往存在差异。书中李普曼指出了妨碍人们接近事实真相的因素,包括“人为的审查与保密,社会交往的受限制,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众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用琐碎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时所面临的困难,以及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接着,又指出了这些外部因素,加上偏见和成见,它们让人们在接受了有限的外来消息之后形成了门户之见,并让人们认为这符合他们所感到和构想的自身利益,然后据此形成了公意。
李普曼站在政治科学的角度,用舆论的形成过程和制约因素揭示了公众舆论的有限,否定了早期民主主义者的原始乡村式民主信条的前提——全能公民。[2]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李普曼的眼中,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公众舆论只得产生于虚拟的环境,而非真实的外部世界,公众舆论也因此披着非理性的色彩。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传播主体的多样、传播内容的丰富,是否会使情况发生变化?基于大量的信息是否能使公众舆论呈现理性,而去除偏见和成见?[3]接下来本文将以“一个芒果”事件的发展为例,观察其中的舆论呈现,以期对问题开展进一步探索。
二、“一个芒果”事件发展及舆论进展
2019年6月11日下午,一条#史上最强派出所证明#刷爆微博。根据事件发展的进度,本文将事件分为4个阶段进行观察,观测舆论的变化。
(一)第一阶段:首发微博
#史上最强派出所证明#的话题首发者为一位微博名为“国际快递员”的网友,该网友发微博称,警察为一名因一个芒果遭到投诉、害怕被辞退而给客户下跪的圆通快递女快递员聂某出具了一张证明,以维护快递员的尊严和工作权利。
事件很快以#史上最强派出所证明#和#女快递员遭恶意投诉下跪#为话题在微博上被引爆,经中新网报道后,各大媒体如澎湃新闻、新京报等也纷纷关注,形成热度。
舆论观测选取微博网友“国际快递员”的首发微博#史上最强派出所#下的7176条评论作为观察对象,此阶段的舆情大都是同情快递员聂某某和支持警察处理结果的。在评论中,一条“碰瓷呢?要点脸行不?人家都自费赔偿一箱了还想咋滴……”获得了2978个赞。
(二)第二阶段:舆情引爆一天后出现投诉人声音
6月12日《齐鲁晚报》一篇《“一个芒果引发的下跪”投诉者回应:事出有因,将申请复议》的追踪报道,让有关此事的舆情出现转向。文中写到,投诉人张某某认为他是正常维权。张某某指出以下4点。一是并未主动提出让快递员下跪。二是当晚9点他已同意撤诉,但因圆通客服已下班无法立即撤销,而聂某某要求必须撤销,不聽劝解,被逼无奈才报警。三是疑似少一个芒果后,圆通提出让快递员自费购买一箱芒果赔偿,张某某同意,但因不满圆通服务,要求芒果由中国邮政寄出。四是收了芒果后,并未再就芒果投诉,而是投诉圆通快递假冒中国邮政“糊弄人”。五是不认可警方证明,将提“复议”。
舆论观测选取《澎湃新闻》官微题为“反转?#男子否认恶意投诉女快递员#称其欺骗”微博下的8013条评论作为观察对象,舆情仍大量集中在指责投诉人。评论热度居第一的是“建议所有快递物流共同成立一个黑名单,拒绝为此类恶意投诉人员服务”,获5188个赞。这时,也有小部分理解投诉人的声音、认为快递员下跪过分的声音和快递公司管理不合理的声音。
(三)第三阶段:快递员承认为博同情而“说谎”
6月14日,澎湃新闻发表了一篇《反转了!下跪快递员承认撒谎》的报道,报道称聂某某谎称被圆通公司扣了2000元。下跪不是为了保全工作,而是想撤销投诉。(注:对于此说法,快递员聂某某之后进行了回应,她表示自己被记者曲解,她的意思是下跪当日未扣除,但如果投诉未得到处理,之后发工资是一定会进行扣除的)舆情热度在当日达到该事件的顶峰,此后逐渐回落。
第三阶段选取《澎湃新闻》官微题为“反转?#下跪快递员承认为博同情撒谎#没被罚款也没被开除”微博下的9423条评论作为观察对象。舆情出现了变化,除了有9060个声音觉得警察同志被冤枉外,另有大批声音开始支持投诉人的诉求。评论“我说了不要圆通快递,然后你们圆通拿个邮政的单子骗我,我投诉,这有什么问题?你们为什么要骂他?”获得1250个赞。
(四)第四阶段:执法视频公开,警方再次回应
6月16日,央视《新闻周刊》发布“女快递员下跪”一事的关键执法录像微博,还原了民警王海港的出警现场画面。
选取执法视频为舆论观察对象,这个微博有5684人参与了评论。此时出现了大量支持投诉人的评论。也仍有部分网友认为,事实发展到现在称不上反转,认为投诉人过于较真。
三、结语
首先,纵观整个舆论发展的经过,评论中出现大量谩骂性字眼,在没有投诉人张某某这一重要当事方的声音时,网上出现了一边倒的声讨。舆论的非理性特征体现得非常明显。根据李普曼的观点,在重要声音缺位时,网友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是残缺的,舆论也大多是一些情绪化非理性的表达。另外,这个最强证明引爆网络,还与媒体之前曝光大量奇葩证明的背景有关,相比证明“你妈是你妈”,这份最强证明是便民的、有温度的。从情感角度出发,舆论也对投递员产生了情感倾向。[4]
再有,快递小哥近几年经常作为热词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时,其形象大多是弱势的一方,如“快递小哥被投诉痛哭”等。网友对快递小哥形象的建立除了自身收发快递的现实接触,有一部分是取自这类新闻的报道。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使舆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站位。[5]
最后,现实是复杂的、网状的,但信息传递却是片段式的展现。在这个一波又一波舆情翻滚的时代,非理性特征仍然是輿论的一大特征。[6]
参考文献:
[1] 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3-105.
[2] 丁柏铨.舆论:悬在虚空的大地?——李普曼《公众舆论》阅读札记[J].新闻记者,2005(11):68-71.
[3] 姜红.舆论是如何可能的?——读李普曼《公众舆论》笔记[J].新闻记者,2006(02):84-85.
[4] 丁柏铨.新闻传媒公信力刍议[J].新闻爱好者,2005(12):10-12.
[5] 丁柏铨.论新闻传媒对受众的影响力[J].当代传播,2010(1):14-17.
[6] 李明德,杨琳,刘婵君.网络舆论理性表达及其养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8,38(5):129-135.
作者简介:田晴(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