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动的历时3年的东北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东北日报》作为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机关报,在此期间刊登了大量关于土地改革运动的新闻报道,内容包括土地改革的进展情况、各地先进的工作经验、典型事迹与模范人物、斗争失败的反思总结等,为土地改革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宣传与舆论动员作用。
关键词:《东北日报》;土地改革;议题建构;议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009-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黑龙江大学2019年研究生创新科研重点项目“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土地改革运动的舆论动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SCX2019-040HLJU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提出“解决土地问题是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环节”,[1]是为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滥觞。东北地区经历过日俄战争、抗日战争、伪满全境沦陷而几度易帜,土地问题较其他地区更为复杂,因而如何通过引导社会舆论来推动土地改革运动成为重要问题。
《东北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第一张地区报纸,作为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机关报,对各地土地改革运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宣传报道,对东北地区土地革命建设进行了有效的指导与动员。我们以《五四指示》的发布到东北全境解放这3年内《东北日报》关于土地改革的报道为研究对象,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整合,探讨《东北日报》对东北土地改革运动的议题建构的过程。
一、议程设置:《东北日报》对土地改革议题的呈现
东北土地改革运动共经历了清算分配日伪土地、煮夹生饭、砍挖运动、平分土地4个阶段,在此期间《东北日报》关于东北土地改革运动的报道共2948篇,主要文体以消息、通讯、社论、短评为主。
(一)清算分地阶段:1946年5月至1946年11月
1946年3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布《关于处理日伪土地的指示》,决定对日伪“开拓地”“满拓地”进行清算处理。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后,土地改革运动正式在东北全面开展。清算分配日伪土地阶段从1946年5月起,到1946年11月基本结束。[2]在此期间,《东北日报》对土地改革的报道共计599篇,其中消息共480篇,通讯共99篇,短评和社论共20篇。
如图1所示,在清算分配日伪土地阶段《东北日报》关于土地改革运动报道中,“群众”“农民”“工作”“土地”“翻身”等词语在报道标题中出现频次最高。这些关键词反映出清算分地阶段的议程设置重点与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动群众”“反奸清算”等党的政策、方针相辅相成。
(二)“煮夹生饭”阶段:1946年12月至1947年6月
1946年11月末,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布《关于解决土地改革运动中“半生不熟”问题的指示》,对清算分配日伪土地过程中清算得不彻底、不充分的“夹生地区”进行检查与重新分配,1946年12月至1947年6月为土地改革的第二阶段。[2]“煮夹生饭”时期对土地改革运动的新闻报道共568篇,其中消息共437篇,通讯共92篇,短评与社论共39篇。
如图2所示,在“煮夹生饭”阶段,《东北日报》关于土地改革运动的报道中,除“群众”“工作”“农民”等词语外,“生产”“春耕”“夹生”等词语也成了报道标题中新的高频词,能够反映出1947年春夏两季对农业生产动员工作的重视,以及“煮夹生饭”阶段党的工作重点的过渡。
(三)砍挖运动阶段:1947年7月至11月
从清算分配日伪土地到“煮夹生饭”阶段,农民通过对地主阶级的反抗与斗争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但于春耕夏锄之际,农民仍缺少耕具、牲畜、种子、衣物等“家产”,因此1947年6月末,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布《关于挖财宝的指示》,开展针对地主阶级的“砍大树、挖财宝”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更加深入。[3]1947年7月至1947年11月,《东北日报》对土地改革运动的新闻报道共1085篇,其中消息936篇,通讯124篇,社论及短评共25篇。
如圖3所示,在砍挖运动阶段《东北日报》关于土地改革运动的报道中,“斗争”“地主”等词出现频次猛增,被使用超过200次,这表现出有关斗争地主的报道占比加大,土地改革运动处于深入阶段。此外,短篇幅消息的数量大幅增加,社论与短评的数量较少,各地区土地改革的进展过程与经验方法的介绍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议题。
(四)平分土地阶段:1947年11月至1948年11月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新的土地改革的政策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11月,东北区省委书记联席会议召开,总结一年来土地改革工作,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精神。东北行政委员会于12月制定了《东北解放区实行土地法大纲补充办法》,东北地区落实土地法大纲精神,开展划清阶级界限、清整基层党组织、平分土地运动。[2]1947年11月至1948年11月,《东北日报》对土地改革运动的新闻报道共696篇,其中消息558篇,通讯79篇,社论及短评共59篇。
如图4所示,在平分土地阶段,随着阶级划分工作的重新开展,“贫雇农”一词的使用频次升至第二位,甚至超过“群众”一词。同时,“平分”“封建”“干部”“领导”等新的高频词也反映出党对领导干部的整顿、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消除封建残余、彻底平分土地等工作重点。通讯与评论数量相对增加,阶段性总结类内容成为新议题。
二、议题建构:《东北日报》对土地改革运动的动员
大众传播媒体通过对报道主题与报道视角的选择来建构议题,议题建构的过程直接影响公众对某些重要议题的认知,从而起到舆论引导与社会动员的作用,最终实现媒介、政府和公众之间不同舆论场的融合。
(一)报道主题
报道主题是新闻内容核心思想的呈现,报道主题的选择反映出媒体在土地改革不同阶段的倾向。《东北日报》关于东北土地改革相关报道主题主要包括7类:政府土改工作与政策宣传解读、各地区土地改革的进程、土改运动工作經验、典型人物与模范事迹宣传、斗争失败的总结与改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部队土改教育等。
在清算分配日伪土地阶段,《解决土地问题是深入群众运动的中心环节》[4]《到农村去,到群众中去》[5]《近代中国农业的剩余劳动率与剥削率》[6]等评论文章,结合中国共产党清匪灭霸与减租减息工作,建构出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现实以及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必要性。在“煮夹生饭”阶段,《新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7]《吴长春告状——巴彦朱明屯一锅夹生饭的例子》[8]《新花样——记恶霸地主翻把的故事》[9]等报道反映出土地改革运动中斗争失败与清算不彻底的现象。在砍挖运动阶段,《思想酝酿是发动群众的重要步骤 尚志县荣安村砍挖运动经验》[10]《都德算总账搜底根的经验》[11]《关于分配斗争果实的经验》[12]等报道介绍了各地区土改清算分地、消灭夹生、吸纳积极分子、基层党建等工作经验。在平分土地阶段,《当心坏人截取领导权》[13]《关于走向平分土地的意见》[14]《消灭封建 彻底翻身》[15]《高潮与领导》[16]等社论对土改末期贯彻土地法大纲、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进行了宣传指导。
(二)报道视角
报道视角是媒体世界观的延伸,影响着传者与受者的认知互动关系。《东北日报》在建构东北土地改革运动议题的过程中,采用了多元化的报道视角,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了有效的传播与动员。
1.平民视角。对信源的选择上,来自农村基层通讯员的短消息随着土改运动的深入而逐渐增多,尤其是砍挖运动阶段,报道数量达到峰值,平均每日发布7篇报道,其中以“村”为空间单位的新闻报道多达204篇。而这些稿件多为基层通讯员之作,一方面从平民视角出发的新闻内容真实而鲜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在东北地区的贯彻。
2.民族视角。《东北日报》从民族视角出发对少数民族的土改运动的报道共10余篇,主要集中于朝鲜族、蒙古族与回族,报道内容注重对民族团结的介绍,如《延吉南阳乡群运中 中鲜居民益见团结》[17]《东村中鲜人民未彻底发动 重新掀起反奸霸斗争》[18]《泗得溥屯 中鲜人民互助互让 分地公平团结无间》[19]《肇源翻身蒙民 斗倒地主蒋特包士彦 基本群众掌权蒙汉紧密团结》[20]《前郭旗八百蒙汉贫雇农代表会审查撤换地主旗长 选出委员成立翻身总会维护贫雇利益》[21]《清算回奸 集股生产 安东市回胞翻身》[22]《泰来城百余回民 斗争恶教长》[23]等。
3.性别视角。1947年2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动妇女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和收集发动妇女经验的指示》,提出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中,及时发动妇女参加,使受压迫的妇女大翻身,打破数千年来在观念上及社会制度和习惯上的封建束缚。[1]《东北日报》对妇女参与土改运动的报道共60余篇,其中不乏多名模范代表。如《石老太太翻身不忘本 讨还血债办学校万山小学举行落成典礼》[24]《从石老太太看人民翻身》[25]《石老太太——一个烧窑的女人,怎样当了参议员》[26]3篇系列报道,详细介绍了石老太太积极参与土地改革运动的典型事迹。
(三)报道特点
1.社论短评立场坚定、导向鲜明。作为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机关报,《东北日报》的任务以宣传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地区的方针政策为主,因此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东北日报》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共发布社论与短评文章近150篇。社论文章刊发于头版,数量集中于土改运动起止阶段,这些导向鲜明、思想深刻的社论文章是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贯彻土地改革政策、团结发动群众的理论指导。短评文章刊发于二版,多配合各地土改工作进展通讯出现,数量集中于“煮夹生饭”阶段与砍挖运动阶段,在土改工作出现“左”的错误时,这些短评成为各地开展阶级划分、土地分配等具体工作的实践指导。在土改的不同阶段,社论与短评文章有针对性地对土改工作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厘清错误认识,确保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2.消息通讯内容丰富、语言鲜活。《东北日报》对土地改革运动的报道中,消息是最主要的体裁,内容多为反映各地土改工作的动态,因此标题主要以“市、县、乡、村”等地名开头。在土地改革运动进入高潮阶段,土改报道几乎占据整个二版,1947年7月至11月平均每日刊发土地改革消息6~7篇,在数量上超过对解放战争动态的报道。通讯文章包括工作通讯与人物通讯,工作通讯以各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中的经验与教训为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人物通讯包括正面与反面典型,大多借个体的变化反映土地改革运动在整个地区的变革。《东北日报》在报道方式上贯彻“延安范式”,将土改中所吸纳的积极分子作为农村基层通讯员的主力军,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东北土地改革运动中真实鲜活的范例,反映出党的土改工作对东北地区群众生活的影响与帮助,体现党报的群众性特点,在语言风格上贴近群众、报道群众、吸引群众。
三、传播效果:《东北日报》土地改革报道的经验
《解放日报》于1942年刊发的《致读者》曾提出,“党报决不能是一个有闻必录的消极的记载者,而应该是各种运动底积极的倡导者组织者”。[27]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日报》通过近3000篇的消息、通讯与评论,对东北土地改革进行了充分而深刻的报道。在3年时间里,《东北日报》通过完整而有效的议题建构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一次历时长、地域跨度广、传播效果佳的舆论动员,为支援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其经验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性与群众性结合
“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其中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报纸、新华社”,“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28]《东北日报》在东北土地改革运动中以近3000篇新闻报道真实地表现出了1946年至1948年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运动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
《东北日报》作为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宣传渠道,始终坚持党性与群众性相统一。一方面,《东北日报》在东北土地改革运动中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党的方针政策,达到了上情下传的效果;另一方面,又通過深入广大的农村基层、通讯员深入群众生活的千余篇报道,成为反映土地改革运动实际情况的桥梁。这说明党报在思想和政治上始终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闻报道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深入实际、贴近生活,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二)宣传与斗争结合
“宣传工作也就是思想工作”,“思想斗争是一切革命斗争的前提。不做思想斗争,不宣传马列主义,就不能有真正的自觉的革命斗争”。[29]在东北土地改革运动中,《东北日报》不仅对各地土改的经验方法、典型模范进行了大范围的宣传,也对与封建地主进行阶级斗争的情况、对土改斗争失败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土改后期基层党组织整顿进行了积极报道。这种土改宣传与阶级斗争相结合的报道形式使东北土地改革运动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土改先锋模范的作用,以党内外群众容易理解与接受的方式得到广泛的贯彻落实,从而在物质动员与精神动员的双重作用下,吸纳了土地改革运动中积极参与的农村基层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极大地帮助了东北地区利用新干部的发展壮大来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而为东北解放战争运动中参军支前工作提供了人力与物力资源。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总结了大革命、土地革命与抗日战争等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经验而摸索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运动,因此,东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也因为东北地区的特殊历史背景呈现复杂化的特点。《东北日报》在对东北土改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从版面安排、语言风格与内容主题等方面学习了整风运动后的《解放日报》“延安范式”,以社论等理论文章作为思想指导先行,同时辅以深入群众实际生活的消息通讯作为土改工作实践的反馈。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形式主义与“假大空”式的虚假宣传,在实事求是的报道中,能够随着政策变化而灵活机动地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了在思想与行动上的社会宣传和舆论动员目的。
四、结语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党报将宣传报道土地改革运动作为这一时期的中心工作。无论是从选题内容、报道视角还是语言风格来看,《东北日报》的土改报道具有鲜明的党报特色,对土地改革运动以及东北解放战争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与宣传动员作用。论时间跨度、辐射范围与政治影响,《东北日报》对土改运动进行的历时3年的议题建构过程,无疑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的新闻实践与影响深远的革命动员。
参考文献:
[1]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2,47.
[2] 朱建华.东北解放战争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95-99,101-106,220-228.
[3] 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93.
[4] 解决土地问题是深入群众运动的中心环节[N].东北日报,1946-05-21(01).
[5] 到农村去,到群众中去[N].东北日报,1946-07-11(01).
[6] 近代中国农业的剩余劳动率与剥削率[N].东北日报,1946-06-23(02).
[7] 新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N].东北日报,1946-12-20(01).
[8] 吴长春告状——巴彦朱明屯一锅夹生饭的例子[N].东北日报,1946-12-22(02).
[9] 新花样——记恶霸地主翻把的故事[N].东北日报,1946-12-29(02).
[10] 思想酝酿是发动群众的重要步骤 尚志县荣安村砍挖运动经验[N].东北日报,1947-07-19(02).
[11] 都德算总账搜底根的经验[N].东北日报,1947-09-05(02).
[12] 关于分配斗争果实的经验[N].东北日报,1947-09-24(02).
[13] 当心坏人截取领导权[N].东北日报,1947-12-13(02).
[14] 关于走向平分土地的意见[N].东北日报,1948-01-19(02).
[15] 消灭封建 彻底翻身[N].东北日报,1948-01-28(02).
[16] 高潮与领导[N].东北日报,1948-02-15(01).
[17] 延吉南阳乡群运中 中鲜居民益见团结[N].东北日报,1946-11-11(02).
[18] 东村中鲜人民未彻底发动重新掀起反奸霸斗争[N].东北日报,1946-12-13(02).
[19] 延吉泗得溥屯 中鲜人民互助互让 分地公平团结无间[N].东北日报,1946-12-21(02).
[20] 肇源翻身蒙民 斗倒地主蒋特包士彦 基本群众掌权蒙汉紧密团结[N].东北日报,1947-11-02(02).
[21] 前郭旗八百蒙汉贫雇农代表会审查撤换地主旗长 选出委员成立翻身总会维护贫雇利益[N].东北日报,1948-01-05(02).
[22] 清算回奸 集股生产 安东市回胞翻身[N].东北日报,1946-10-21(02).
[23] 泰来城百余回民 斗争恶教长[N].东北日报,1947-07-29(02).
[24] 石老太太翻身不忘本 讨还血债办学校 万山小学举行落成典礼[N].东北日报,1946-08-18(01).
[25] 从石老太太看人民翻身[N].东北日报,1946-09-09(02).
[26] 石老太太——一个烧窑的女人 怎样当了参议员[N].东北日报,1946-09-29(01).
[27] 为改变党报的通知[N].解放日报,1942-04-01(01).
[28]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3583/736 01/73623/5069101.html,1984-10-02.
[29] 刘少奇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3.
作者简介:刘一帆(1995—),女,山东郓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媒介文化与媒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