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圣南
摘要: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情境化。进行情境一方面需要激发出学生的“情”,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促使其进行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就是创设出适宜学习“境”,即符合实际生活的真实境况,让学生能够从教学中的境况中联系到现实并运用到现实。本文以物理学科为例,展示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设情境;情境教学
引言:建构主义在教学心理学中是最受欢迎的理论之一,突显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人们认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基于实际情况和对旧知识的运用。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不能离开情境学习,为了实现其应用,有必要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知识。所创建情境,情境的内容应接近事实和现实。因此,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真实的知识和学习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将情境引入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指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的丰富情境,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转变成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1 情景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场景,引发学生态度上的转变,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升教学质量。场景的创设是情景教学中的关键,老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深入掌握,从教学的主体角度考虑学习的对象的特性,选择符合初中生学习内容的教学场景,真正发挥情景教学的作用。
2 情景教学的要素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情景教学要素是三个构成要素分别是学生、教师和内容,教师是情境教育的关键要素。教师能否设计与情境有关的教育取决于教师能否深刻理解教科书的内容。学生是情境教育的对象。教师在创建相应的教育方案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当前知识结构,并创建适合学生学习和理解学习的情况。课程内容即知识,是学生养成的习惯和行为,以及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思想。知识通常分为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
3 物理教学情景的创设
(1)创设的情境应具有趣味性
案例:大气压强概念学习
实验情境:找一个干净的空纯净水塑料瓶,然后套在自己的嘴上,并深深的吸上一口气,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这个景象有什么物理意义?
评价:利用趣味性十足的情境可以显著提升孩子们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学习主动性,在本次情境教学中,主要是借助于塑料瓶道具来演示一种现象,而且这个实验基本上每位同学都能搞完成。这样就能引导孩子们体悟相应的物理现象,从而有效激发的学习激情,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2)在创建情境之时需要注重新旧知识的关联性,由此让孩子们将新知识实现同化,进而进行相应的知识迁移。
案例:引入内能概念
实验情境:
情境1:拉开弹弓,可以将物品弹射出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情境2:在一个试管之中配置适量水分,接着在使用橡皮塞进行密封,随后再将其固定至铁架上,使用酒精灯对其进行加热,并将其沸腾。此时你会看到怎样的现象?由此有什么物理意义?
老师此时可以结合孩子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对情境1进行解答。橡皮筋出现了弹性形变,这样就有了做功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势能,又可以将这种势能称作机械能。对于第二个实验情境而言,可以看到随着水的沸腾,最终使得橡皮塞被弹开,通过这种现象,就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理,进而产生更多的求知欲望。
借助于情境1来进行引导,使得让孩子们对情境2有了一定的认知,实际上就是水蒸气对橡皮塞进行了做功,进而将其推开。这样就能让学生对内能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就是说水蒸气也有相应的做功能力。即一种新形式的能内能,而且这种能与热运动有关。
评析:实验情况1和2实用,生动且丰富。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将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相关联,并遵循现有知识结构原则。了解新知识概念或更抽象的概念。
(3)创设的情境要具有目的性,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物理概念。
案例4:引入密度概念
情境:如何用物理學的方法辨别酒精和水、铁块和铜块。
在解释密度概念时,老师要让学生知晓我们自然界都是由各种物质所构成,这些不同的物质常常有着差异性的属性,而特征则是物质自身属性,譬如颜色。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例如气味,硬度)进行区分和区分。通过进一步分析,学生可以知晓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并不会随着质量与体积的动态改变而产生变化,而且物质不同,这两个物理量的比值也有不同。为了对这些材料特征进行解释,引入了相应密度物理量。也即是说材料不同,对应的密度会有不同,相同大小的所有物体的质量也不相同。因此,密度可用于识别物质。
评析:引入物理学的概念时,情况有很多种。无论情况如何,都应着重于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以探索客观事物的内在特性的能力。学生了解为什么引入物理概念。
(4)构建相应的探索情境,使得孩子能自主探究,体悟物理概念的形成。
案例:通过实验课来对摩擦力进行学习
情境1:按照书本上提供的内容,结合实验可以对滑动摩擦力大小进行测量。具体可以手动检测。
情境2:借助于桌面上的一些器材,你怎样提升滑动摩擦力?试试?
情境3:结合刚刚发生的实验,同学们想想对滑动摩擦力大小带来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怎样设计相应实验来对其进行验证?大家可以构成小组来完成相应方案设计。
情境4:将你们设计的方案进行交流,有没有什么问题,然后再利用器材来实验,并将具体数据统一录入到相应的实验表格中。
情境5:对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总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具有关联性,具体是什么关系?
情境6: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总结自己实验所存在着成功与局限之处。
评析:通过在实验课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可以自己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摩擦力,将课本中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可以感受到的实验与操作。在实验情境的创设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只是成为一个引导学生探索的引路人。教师在实验的情境中,鼓励学生对于与书本不符合的现象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5)创设层次性问题情境,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下转页)
(上接页)
案例6:浮力
问题情境1:一只乒乓球掉在了树洞中,如何把它取出来?
问题情境2: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静止时,受哪些力的作用?
评析:在课堂教学中,教育问题的背景创造应符合“最近邻里发展区”理论。亦即是情境深度需要比孩子们的原始知识水平要稍高,同时还需要拥有相应的思维强度。
有浅至深构制分层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分层中感觉到逐步的小进步和挑战。进而引导孩子们对物理概念深入理解。
(6)将物理概念转化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习题课情景创设)
案例7:对密度概念进行理解
在完成密度概念建构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创建情境,使之对概念进行深入理解。
情境1:小王母亲买了一只金戒指,小王想要对该戒指进行鉴别,分析它是否为纯金,你怎么帮助他?
情境2:以下密度观点正确是哪个?( )
A.水被喝了一半后,密度就会下降。
B.通过密度算式,同一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有着正比关系。
C.根据密度算式,物质一致,其密度与体积有着正比关系。
D.一样的物质,其密度大小是固定的,与质量與体积没有关系。
对于情境1而言:这是将物理知识与实践进行融合的题目,其目的就是引导孩子使用密度理论来对物质进行鉴别,由此对该物理量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因为不同物质,其密度大小有着一定的差异。对于2情境而言,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摆脱数学算式对物理量了解的干扰。虽然密度公式中展示了质量与体积,然而它仅仅是一个计算式,并不是关系式,为此密度与质量与体积都没有关联性。
4 结语
尽管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许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很难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情境教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知识应用于生活,改变生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良好的的物理课堂离不开情境的创设,教师只有不断的完善物理课堂情意的创设,才能推进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升,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为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平.例析初中物理课堂体验情境的创设思路[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16).
[2] 赵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4).
[3] 王学顺.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打造初中物理高效课堂[J].才智,2019(21).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