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种态度叫尊重,有一种修养叫理解,有一种美德叫善待。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使命。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善待孩子,以“同理心”关爱孩子的幼小心灵。每个班总会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作为班主任,在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时,我们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孩子“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为人师者,需爱生,而孩子所需要的爱其实很简单,他们只是单纯地想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赞美。
关键词:同理心;鼓励;赞美;尊重
一、爱,从同理心开始
都说爱哭的孩子有糖吃,这话不假。爱哭闹、爱惹事的孩子总是能最先引起我的关注,获得我的关爱。孩子们虽小,却也有着自己的情绪,常常给我制造些意想不到的小麻烦。若以成人的思维看待他们的种种“出格”行为,定会感到难以理解;可若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这个问题,便会发现合理许多。可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同理心”是多么重要。《正面管教》中也指出:教育孩子首先是要“赢得孩子”。可从表达对孩子行为的理解、表示对孩子遭遇的同情、告诉孩子你的感受以及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这四个方面入手。这四点要求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要以“同理心”关爱孩子,善待孩子。
初涉校园,陌生的环境本就让人深感不安,加上不了解的老师与不熟悉的伙伴,一年级的孩子心中难免惶恐。
开学第一周,班里有个孩子不愿上学,在父母的“哄骗”下才走进校园。即便进了教室,孩子仍然不肯放开妈妈的手,硬是哭喊着要跟妈妈回家。在老师与家长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妈妈趁孩子与我说话,注意力转移之际,偷偷离开。察觉妈妈不见后,孩子竟冲出教室去追,但妈妈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他一人孤零零地对着长廊,不知所措。随之,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响彻天际。当时已是上课,我无法放下班里50几个孩子,去安抚他一个人的情绪,可我也不能弃他不顾,让他一个人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徘徊。这不仅不安全,也会影响其他班的正常上课。
当时的我又急又气,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好哭的,真想好好训斥他一通,可最后我还是忍住了。“同理心”告诉我:孩子的心灵很脆弱,他害怕陌生的环境,我应该给予他尊重和理解。于是,我努力调节自己的情绪,在整顿好班级纪律后,走出教室告诉他:我很理解你,妈妈走了,你感到很害怕。另外,妈妈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走了,对你的遭遇我很同情。但我觉得,妈妈已经走了,你再哭喊,妈妈也听不见,她也不可能回来,是不是?他委屈的点头。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他:老师也很为难,班里那么多小朋友在等老师上课,我只能等下课后才能帮你联系妈妈,但老师一定说话算话。他竟真的随我回了教室。他不愿回到自己座位上,我也不强求,便允许他坐在讲台边上。课上我带着孩子们做游戏,课堂氛围开始活跃起来。慢慢地,这股热情也感染到了这个孩子。对我抛出的问题,他竟主动举手,我有意给他机会发言,并对他的回答表示十分赞赏。他表现得更积极了。下课后,我正愁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没成想,他竟自己主动来找我,说不用给妈妈打电话了。
那一刻,我的心里很甜。我发现,孩子虽小,却也通人事,他渴望被理解。当他的情绪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后,他能感受到老师的善意,能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正因如此,他才放下戒备,融入校园。而这一切,都是要我们以“同理心”为支撑,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给予孩子恰当的关爱与尊重。
二、“赞美”让能力之花盛开
低年级的孩子规则意识不强,经常会做些超越规则的事情,给老师制造些“小意外”。初入小学校园,孩子们不熟悉小学的规章制度,同时也缺乏遵守规则的意识,所以“逾矩”的行为屡见不鲜。
班里有个男孩十分调皮爱动,集体晨会时要到处跑来跑去,不仅自己要说话走动,他还要影响周围一批男女生,着实让人头疼。上课时,他也不太安分,总要在上课过程中走下座位,回答问题也不举手,随意插老师的话。老师多次点名,提醒他要注意,无论怎样批评教育,总是不见效果,甚至他的顽皮越发严重。慢慢地,我发现一味的说教指责只会让孩子反感,甚至会加剧他的错误行为。
那么,我该如何帮助他改正“问题行为”呢?思考良久,我想或许可以借助学校生活中的某个契机,恰好学校正在组织《画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活动。在挑选代表班级去学校评奖的作品时,我发现这个孩子的画很不错。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仔细观察了他的一举一动,试图在他身上寻找更多优点。慢慢地,我发现,他不仅画画得好,字写得也不错,甚至在课堂上也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并且他的回答都在点上。我很惊喜我的发现,我开始从心里肯定这孩子的优点,甚至在他犯错时,我也不再急于批评、指責于他,只是单纯地指出他的错处,让他及时改正。
后来,一次午自习,他再次违反了课堂纪律,我把他单独找到身边,跟他客观分析了他的现状,让他明确地了解到自己的处境,以肯定他的优点为前提,慢慢指出他的不足,试图以积极因素取代消极因素的方法,激励他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行为。我本来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这样跟他说,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真的听进心里去了。对于老师对他课堂表现和艺术天分的赞美,他很开心,感觉自己也是被老师肯定和喜欢的,所以对于老师给他提出的缺点,他也乐于去改正,他开始期待老师对他有着更好的印象。很快,他的问题行为有了很明显的改观。
顽皮到底是孩子的天性,在集体场合,他有时还是会忍不住讲话,但只要我给他一个眼神,他便心领神会地闭上小嘴巴。在课堂上他也学会了举手起来回答问题,只要他这么做了,我就及时表扬他懂纪律,果然他也更加积极了。
通过这个实际的例子,我真实地感受到“赞美”真的也是一种艺术,一味地批评、指责只会让孩子反感、无视。如果我们能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多发现一些孩子的优点,先表扬再指出孩子小的不足,或许孩子能更容易接受,更积极地去改正,从而达到好的效果。
“赞美”让能力之花盛开,多给孩子一份肯定,多给孩子一份赞美,孩子会用更好的表现回报给你,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尊重、理解、善待,以“同理心”关爱孩子的幼小心灵。在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时,为人师者,需耐心,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赞美,往往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简·尼尔森,王冰,Jane,等.《正面管教》[J].人力资源,2015,01:97-97.
[2]王海燕,豆薇.愚人的国度:红鹰没在家[J].文学少年:中学,2015(4):25-25.
[3]刘伟华.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策略研究——以C市幼儿园为例[D].2015.
[4]黄积才.让校长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舵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4,000(007):1-1.
作者简介:严木兰(1995.08-),女,江苏淮安,二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