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
摘要: 纪录片作为完全纪实的电影,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但又不仅仅只是在机械的记录。人们拍摄纪录片的初衷不同,融入的方面也不尽相同。当它与中国精神联系起来时,它的内涵往往更加丰富,更有民族特色,引起我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拍摄朴素,剪辑平凡,但人物却鲜活,故事却生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精神的注入。我们可以就《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分析纪录片中的中国精神以及其引发的情感共鸣,汲取其成功经验,为以后同类纪录片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国精神;纪录片;观众;情感共鸣《寻找手艺》
我国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归属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东西也会更加丰富。中国精神也是如此,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创新具体内涵也在不断变化。[1]中国精神展现了我们国家的精神力量,对内凝聚共识,对外树立形象。当以纪录为主的纪录片展现中国精神,不同方面往往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就像前一段时间走红的《寻找手艺》,它是历时126天,走遍全中国23个省市拍摄而成的。这里面拍摄了199位中国传统手艺人,以及他们的144项传统手工。《寻找手艺》将这些正在或者即将从中国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感叹匠人伟大,工艺精湛的同时对他们的未来感到惋惜。它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令人振奋,传统手艺人及传统手工艺展现的中国力量让人心潮澎湃,增加观众民族认同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记录片中的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
1.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总称。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历史底蕴深厚,民族色彩浓厚,爱国这一情感早已深入骨髓。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成立是建立在无数先辈人的艰苦奋斗上的,繁荣富强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更加充沛,爱国思想更加成熟。
2.中国精神的发展及与各方面的融合
中国精神起源于中华五千年的民族内涵,根植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存在于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精神的不断丰富是由其基本内涵决定的。中国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精神也与社会的各方各面有了很好的融合。如中国精神与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愿望融合,形成了以中华民族雄起为目标的“中国梦”;中国精神与现代追求精细、严谨、“出精品”的制造业融合形成了中国的“工匠精神”;中国精神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风景画相融合,形成了独具东方色彩绘画风格的,饱含中国特色的新型“国画”等。
(二)纪录片
1.纪录片的内容及发展
纪录片作为完全纪实的电影,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我国的纪录片有较长的发展历程,但其真正发展的转折点是在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中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2]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铜臭气。[3]自此之后我国的文艺创作越来越向正能量靠拢,越来越重视社会效益,纪录片当然也担起了这一重任。如前几年爆火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它在纪实的同时又展现了中国所特有的美食,让原先不为外地人所知的美食“火起来”,让原先便知晓美食的人眼前一亮,重燃兴趣。它的拍摄手法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将社会效益摆在了首位,灌注了中国精神。
2.《寻找手艺》的建构方式及整体呈现
《寻找手艺》采取全记录的形式,将导演与团队成员的开始与团队变化及其处在当时环境中的感受都展现在了纪录片中,然后手艺内容讲述采取了一个一个地点,一门一门手艺讲述的形式,形成一个一个独立的小故事。《寻找手艺》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是拍摄过程中完整了思想和畫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三)纪录片与中国精神的融合
1.纪录片《寻找手艺》的走红原因
《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与上文《舌尖上的中国》一样都是贴近生《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与上文《舌尖上的中国》一样都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但与它不同的是《寻找手艺》基本无拍摄手法可言,甚至后半段摄影师还是因摄影小蒋回家临时替补的司机何思庚,而录音师俞攀不仅第一次碰录音机,而且还要兼职灯光师和外联。[4]导演张景为了拍摄《寻找手艺》卖掉了北京的一套房,与另外三个踏上了拍摄之路。说实话,《寻找手艺》的画面老土,角度不是最好,剪辑十分仓促,配音也并不专业,但就是这样一个片子却能在B站投放至今收获170多万的点击观看,并且得到了豆瓣评分8.9的高分。我想这还是源于这部片子在真真实实的讲故事,讲了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它为我们展现了濒临失传的手艺人的现状,道出原来那些被记录者的最真实的状态。
2.《寻找手艺》中的中国精神体现及渗透程度
《寻找手艺》展现了即将消逝或者已经消逝的手艺和难以依靠现有手艺维持生活的手艺人的现状。它其中融入了中国精神,塑造了中国国家形象,更好的表现了中国“遗落的手艺”。如摄制组在新疆采访绣花毡的手艺人时,着重的刻画了花毡的制作过程繁复,一张大花毡,最熟练的师傅,也要耗费4个月,展现了中国精神中的“匠人精神”,其他的故事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融入渗透了中国精神。
二、观众的情感共鸣
(一)中国精神引起的情感共鸣
中国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具体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但它总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如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王进喜精神、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孔繁森精神、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两弹一勋”精神等等都是中国精神在不同时代所具有的具体内涵。这些精神都引起了不同时代人的情感共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求实进取。
(二)对纪录片《寻找手艺》产生情感共鸣的具体内容及方面
许多看过《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的人都表示,看的过程是笑中带泪的。它生硬的手法和拙劣的配音,以及突如其来的鸡汤都让观众忍俊不禁,但是其娓娓道来的叙事却让人十分舒服,用开了十年的一辆破车和两台破机器拍出的纪录片成了那堆花里胡哨,假拍假作纪录片里的一股清流。导演张景表示希望观众从片子中不只看到温暖,也有感动,还有中国人的精气神。[4]确实张景展现了手艺人的精气神,就像他们采访到的喀什的一位制陶手艺人,从和泥,制胚,到烧窑,陶器成型,需要复杂的工序,但是他却并不想将陶瓷卖出高价,他甚至说:“我不要卖的太贵,我只是想做陶器,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陶器”。像这样的展现中国精神的还有很多,都让观众很受感动,对于传统手艺人执着地想要传承这门手艺产生情感共鸣。
三、纪录片《寻找手艺》成功的启示
在纪录片中融入中国精神,就像《寻找手艺》导演张景说的“中国人的精气神”,它使纪录片不仅仅是机械的纪实,更是蕴含着一种精神力量。许多影片也想要融入中国精神为影片加彩,但是往往过犹不及,而《寻找手艺》却取得了成功,这就在于它是在温暖真实的讲故事,在不经意之间让观众深入其中,引发观众情感共鸣,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更易为观众所接受。融入中国精神后可以让观众更好的感受拍摄者在这部纪录片中所包涵的情感,引发观众情感,这样纪录片的受观众喜爱程度就高了。
参考文献:
[1] 丁小宇.提升综合国力事业下的民族精神及其培育[D].《河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