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伟
摘 要:在学科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实施中,拓展延伸在课堂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我们的老师对于拓展延伸的设置缺乏细致和深入的思考研究,忽略了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由此我结合本人和身边的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总结出一些相对比较有效的实施策略,以供同仁参考,从而提升课堂品质品味,激发学生学习欲求,有效落实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拓展延伸;实施策略
1.追求“言已尽而意无穷”境界的困惑
一堂精彩的历史课,一般有“虎头”式的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有“猪肚”般的主体内容,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更要有“豹尾”样的拓展延伸,追求言外之意,无穷无尽的意境。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运用拓展延伸环节,但是由于缺乏的深入思考和缜密安排,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如下问题:
1.1缺乏思虑,流于形式;
结尾延伸往往为结束而设,但具体时间够不够,形式好不好,效果有没有,则没有充分斟酌和雕琢,以至于流于形式:有时间则铺天盖地,没时间则草草收场,虎头蛇尾。
1.2苛求形式,华而不实;
曾经听过一堂课,45分钟的课,教师安排了近20分钟的小组讨论,再集中交流,然后角色扮演等,结果教学目标还是未达成,场面热热闹闹,收获冷冷清清。
1.3过多延展,喧宾夺主;
延伸环节,它的存在的价值比较微妙,好比一位美女,增一点太肥,减一分又嫌瘦。如果拓展的戏份过多,不仅没有达到升华的目的,反而喧宾夺主,失去重点和方向,从而得不偿失。
1.4内容游离,剑走偏锋;
拓展环节的内容选择既要源自课本,又要高于课文,但不能脱离文本,胡乱联系,要紧扣主题,展开延伸。
2.构建有效实施拓展延伸教学环节的策略
所谓的“拓展延伸”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设置某种形式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本的知识点和体现出来的思想性,向自身和社会做一定的延伸思考与探究,从而得到知识点的深化,情感的升华。
拓展延伸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精彩部分,只要设计得当、开展顺利,它就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效落实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我们针对拓展延伸的意义、功能、方式、注意事项等进行讨论,开展拓展延伸的实践研究,以下是我们的实施策略:
2.1无心插柳却成林,拓展现有文本内容
现在有不少老师,把拓展部分片面理解为:在一历史主体知识学习之后,或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讨论,或练习提升,或总结升华,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生硬的。拓展延伸可以灵活的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大致按时段我们可以在导入、课中间、课后三个时段进行拓展延伸。
如本人在执教必修一专题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讲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措施、过程和作用之后,总结了建国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具体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明确了改革的具体措施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道了其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那么我们国家在建国以来农村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生: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从过程中可以得出结论,通过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生:老师,现阶段农村在进行什么变革,好像我们农村有果蔬基地、生产合作社,有的农民已经把承包权转让给其他农户,能否介绍一下?(学生中有一部分来自农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印象其实不深,但对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比较感兴趣)。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好,我简单介绍一下,现阶段农村经济体制的新变化。
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有些农民已经把承包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情况,这个属于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类型为土地互换、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大家有机会可以问一问在农村的亲戚朋友,他们怎么操作的。
启发: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的学生是能动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把握生成的拓展延伸。教师在教学预设中,要有意识地创造空白,促成学生的生成,进而加深理解,以拓宽学生历史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精彩的拓展延伸不是表演作秀,它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积极的家国情怀的生成。同时,做到教学中生成和延伸,需要教师课前必须充分准备,了解学生发展特点、个体差异、深入钻研教材,才能随机应变,生成和延伸,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
2.2一览众山小,升华学生家国情怀
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历史教学逐渐摒弃了传统的“教教材”、‘‘考教材”的模式,许多教师的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变教材的忠实执行者为新课程的开发者。
我们来看个案例:例如一老师带来的《20世纪前期国际政治逻辑的演变》一课,匠心独运,立意高远:传达人类对和平和发展的执着追求。以经典史料的阅读为线索,通过三读“十四点原则”,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间国际关系的发展逻辑,在结尾延伸时做了如下设置:
师:引用启蒙思想家康德的《论永久和平》材料,請同学们讨论一下,对当今集体安全的展望,结合自己理解谈看法。
生:讨论,交流。
师:康德的永久和平之期望,我们所探讨的集体安全,人类对于和平、安全、发展的追求。如何才能达到呢?和平: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究竟如何跨越?这是人类永恒探讨的一个话题,不能期望我们这一节课达成什么定论,只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启迪。
启发:教育的一大功用就是给受教育者以思想的启迪,生命的思索,现实的反思,希望的播散。那么,在课堂教学结尾时,设置启示展望式的拓展环节,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这个课例告诉我们,历史教师在设计拓展延伸时,要在深入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展,使学生在文本中获得深刻的体悟,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生命对生活获得更深刻的认识。抚古思今,展望未来,关照生命,启迪智慧,这不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归宿。
2.3横看成林侧成峰,引导学生历史学习新途径
历史课中,同一主题,同一内容,以不同形式呈现,往往显现别具一格,课堂气氛别有风味,课堂效果也有别样风情。
比如在听了一位老师的一堂题为《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课,第一部分以读“人”学史,通过介绍荣氏家族的人物、荣氏企业的发展史,请学生画出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图,使学生能直观掌握民族工业在民国时期的曲折发展的状况。
第二部分以读“数”学史,列举了一系列数据表格,譬如“民國时期工业平均增长率”,“近代产业结构变化”,“煤炭生产中外资比例一览表”,“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使学生能理性认识民族工业在民国时期的曲折发展的特点。
第三部分以读“图”学史,展示了民族工业分布图,爱国火花图,1919清华焚烧日货图以及日本和美国侵略中国图等,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把握民族工业在民国时期的曲折发展的原因。
启发:这个课例展示了历史形式拓展很有必要,鲜活的形式能使课堂讲授耳目一新,从而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内容最大延展,使学生在行云流水式的节奏中,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轻松从容的抵达教学目标的彼岸,有效而无痕。
3.踏访“细雨无声却润绿”境界的启思
历史的拓展延伸部分,好比是配角,在剧本中不能没有,但戏份又不能太多,夺了主角的位置,合理的有效的设置,能够起到点亮课堂,锦上添花的作用,牵强无效的实施,反而导致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3.1围绕中心,服务主体。主体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主体知识教学得不到落实,整个教学就会架空,拓展延伸的内容是为历史主体知识的教学服务的。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的恰当的延伸。
3.2有度有量,方显功用。拓展并不是越多越好,适用才是最好的,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拓展都要精心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主要制约因素:呈现方式和时机、学生对拓展内容的认知度、学生对拓展活动是否有兴趣,参与度、教师的组织能力,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随心所欲的将文本进行任意拓展,就会导致画蛇添足、喧宾夺主的不良结果。
3.3精雕细琢,融为一体。高境界的延伸和拓展应该是不露痕迹、水到渠成的,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它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
拓展延伸在实际的教学中赢得了广大历史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厚爱,但我们学生如何拓展延伸需要教师在方法上予以指点,需要教师驾驭课堂的娴熟技术,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反思、改进,那么历史教学定能精彩无限,有效无痕。
参考文献
[1]何引芬.“逻辑”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6):38-40.
[2]杨海燕.高中历史教学与时空观念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6):41-43.
[3]裴英杰王叶军.《围绕主题阅读创新教学设计的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2):130
[4]王生.整合课程资源的方式和原则[J].历史教学,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