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敏新
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各種天灾人祸,以及农民自身因素等原因,导致农村存在一些经济相对贫困群体。这些困难群体家庭的部分孩子,相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家庭的孩子来说,心理健康表现确实不太乐观。大多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不安、胆怯和自我封闭等,表现比较突出的是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这种心理状态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导致贫困生将自己的心灵世界与外界隔离,自怨自艾甚至怨天尤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过去一段时间,人们往往从物质方面给贫困生以帮助;现在看来,贫困生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精神上的细心呵护与关怀。现在就此谈一谈,帮助贫困生“心理脱贫”的策略。
一、引导贫困生正确理解贫困、正视贫困
贫困不是谁的错,它是与整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现状相联系的。既然贫困无法逃避,那就要坚强面对。有人说过“苦难本上一条狗,生活中,它不经意就向我们扑来。如果我们畏惧、躲避,它就凶残地追着我们不放;如果我们直起身子,挥舞着拳头向它大声吆喝,它就只有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无数事例证明,贫困和苦难都是人生的一剂良药,也是一种财富,寒门出贵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把它当成负担背在身上,它就是你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你用正确的心态看待它,它就是你奋发的源源动力。以上道理应向贫困生讲透,让他们正视贫困,树立“知识改变命运”信心,变劣势为优势。
二、给予贫困生更多关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外界的点点滴滴时刻影响着贫困生的精神世界。一方面,他们貌似坚强地直面人生;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在脆弱地咀嚼苦涩。但与外界的干扰相比,贫困生的自我设障更可怕。针对这一点,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第一、更多地关心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不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爱遗忘的角落”。第二、大多数贫困孩子具有许多优秀品质,如勤俭节约、正直善良、刻苦自律。教育者应不断展示他们的优点,鼓励引导他们进步,帮助他们逐渐摆脱自卑的阴影,变得坚强自信。第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给他们创造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和交往中融入班级,感受到集体的活力与温暖。第四,引导全班同学树立“平等、博爱”的思想。在班级中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追求物质享受,创造出一种“人人以朴素自然、俭约为荣,以浪费、奢侈、豪华为耻”的班级氛围。第五、要力所能及地关心贫困生的家庭。贫困生多数是残疾人员或单亲家庭的子女。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社会扶助的对象,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压抑、甚至自暴自弃的倾向。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人贫不能志短,教育者应鼓励贫困生的家人为孩子树立乐观、自信、坚强的榜样。总之,在指导贫困生进行自我心态调整的同时,还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帮助他们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达到“心理脱贫”的目的。
三、教育贫困生拥有正确的感恩心态
我们应该引导贫困生以这样的心态接受捐助:今天我接受援助,是因为我比别人更需要。与此同时,还应教育贫困生正确地理解感恩并且学会感恩。虽然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对于接受了资助的贫困生,应劝慰他们不必将感恩戴德的事压在心头,成为新的心理负担。这是因为,从资助者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得到报答,而是希望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以便将来对家庭和社会多做贡献。
一位著名人士曾经说过,“我有时一文不名,但我从不贫穷。缺钱是经济状态,贫穷则是一种心态。”面对贫困的学生,为师者在给予他们物质资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缓解沉重的心理压力,获得一种直面困难、战胜困难的无形力量,让他们虽贫犹富,让美丽的人生从贫困中走来!
四、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及世界观
理想是到达成功彼岸的灯塔,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积极进取、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个人具备开阔的心胸的内在基础。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都在追逐名利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眼中只有自己的得失,目光变得越来越短浅,心胸变越来越狭隘。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渴望富足的物质生活。未免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道德逐渐扭曲,心灵逐渐的迷失。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要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才观。教他们将自己与国家、民族甚至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为他人的服务中,实现自己的的人生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这样他们就有人生目标,不为目前的困难所折服,不断前进,长成社会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