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的有关规定,分析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公共课教学实践的现状,指出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教师;能力标准;课程标准;测评指南;解决对策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一门帮助和指导师范生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于2014年5月27日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和5月30日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于7月7日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以下简称《测评指南》)。本文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公共课的教学实践现状出发,对照标准,指出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二、个案分析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公共课教学情况
教学对象及开设学期:师范类专业学生(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除外),大专一年级下学期。
教学目标:传授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教育技术基本应用技能,使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教学媒体操作能力及教学设计能力,能结合专业特征围绕着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和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主要是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五大部分。
课时分配与授课形式:课时36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12学时),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教室中合班授课,人数在50至60人之间,且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因学校采用学生自选上课时间及上课教师,常常一个教学班由三个及以上专业的学生组成)。
评价方式:以“考勤+平时作业+期末笔试”形式进行考核,期末考试进行统一考试命题,实践环节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平时的作业中。
(二)对照标准、指出问题和提出对策
开设学期不合理:在《能力标准》中,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界定为“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其工作效能、促进学生学习成效与能力发展,以及支持其自身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即“不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所应具备的教师专业能力不在本标准覆盖范围内”。[1]再从学科基础来看,教育技术学强调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心理学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应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先修课程。[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可放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
教学目标定位不够精准:在《能力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发展性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3]故可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目标界定为培养学生既能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又能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的能力。
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强:《课程标准》依据《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等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4]故可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界定为公共模块(教育技术概述、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设计及评价、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学科模块(学科教学工具及案例选编)两大模块。亦可分为技术素养、学科教学和专题优化三大模块,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内容的集合,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课时是弹性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具有理论性强、运用性强和实践性强特征。要达到预定的目标,任课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可把一些技能操作性的放在课前或课后,课上以提高及解决问题为主,实现“菜单式、自主式、开放式”的教学活动。
合班授课方式是个普遍问题,人数多,尤其是一个教学班由多个专业学生组成,很难做到差异和公平的切合点,注定是泛泛式教学。虽然学校选课机制是激励教师,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权,但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目标的特殊性,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故可考虑调整选课机制。
评价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测评指南》,将测评分为诊断测评、培训测评和发展测评三部分,即诊断测评的作用是帮助教师找准能力发展短板,确定学习目标,为教师有效选学提供依据;培训测评的作用是衡量教师参训成效;发展测评的作用是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帮助教师了解自身的能力提升程度,科学地评价能力发展水平。[5]故《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考核要从终结性评价(考试)为主,向过程性、动态性、发展性、基于证据的评价方向发展。要将专家组大胆提出的诊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短板”的办法——“诚实自评”,用于形成性评价中,充分相信学生课前有效学习、课后独立或写作完成作品及课后提升的学习行为。
基于上述案例分析,《能力标准》给一线教学工作者明确了课程目标及课程开设的合理学期,《课程标准》指引我们如何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测评指南》指导我们如何做到客观公正的课程考核机制。有学者指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他是怎么被教的,他就怎么教学生。”[6]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的一线教育者,应不断研究标准体系,以课堂作则,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开发优质资源,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提升课堂质量,来帮助和指导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应用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闫寒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5,(9):5-10.
[2][6]马启龙.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刍议[J].中小学电教.2015,(11):3-5.
[3]教育部.全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S]. 2014-05-27.
[4]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S]. 2014-05-30.
[5]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S]. 2014-07-07.
作者简介:龙贵江(1985—),男,汉,讲师,硕士,主要研究网络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