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兰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实际情况不太理想,为提升小学生数学解题综合实力,教师需要对学情开展全面分析,剖析出学生解题能力不足的根本诱发因素,并开展专项教学指导,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潜能,强化学生数学解题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题能力 总结归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155
解题能力是指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题目当中,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转化,通过解决问题求得答案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并起到巩固记忆的作用。好的解题思维是学生提升解题能力的前提,思维品质作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数学这种重视逻辑推理的学科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发展较为活跃,教师应结合小学生这一规律与特点,合理安排自主思考与探究环节,使小学生在高效的课堂参与中获得思维的提升,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一、教师需要完善数学教学方案
教育大家孔子早在三千年前就懂得“因材施教”,而我们现在不但要“因材施教”还要“因人而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出发,结合小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活泼好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来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促进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断提升和加强,体现了一名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样,生活经历不一样,甚至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学习的兴趣点也不一样,这就造成了学习需求不一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捕捉教学信息,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二、加强基础教学
要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率,就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可以通过书上的例题来让学生进行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发现数字之间的变化规律,把自己所思考的答案填到书上。接着,教师再用例题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探索1、4、7、10、 ( )这几个数字之间的规律,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发现,用后面的数字减去前面的数字所得的都是3。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括号中的答案是13,学生填完答案以后可以检查一下,用前面的数字加上3就会得到后面的数字,从而确保题目的正确性。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发现得出答案,再通过验证过程确保答案的正确,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数学规律的使用。
三、积极开展情境教学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但是抽象学习能力正处在起步阶段,所以为了让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更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尽量把内容具体化,以此为基础开展情境教学。这样,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教学内容的理解就更加容易,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顺畅,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这对于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情境教学法对学生数学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比如在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知识的时候,如果教师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加以介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激发就无从谈起,视野开拓也无法做到,知识储备依然原地踏步,不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如果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参与走出代表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一起组成长方形,然后对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进行计算。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大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开发。
四、带领学生总结归纳,掌握解题方法
学习是一个长期思考和进步的过程,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告诫学生犯错不可怕,犯错才证明有上升和进步的空间。针对学生们集中性的错误,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提醒他们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要注意。但是整理归纳也是能力的体现,学生在自己整理的过程中要学会选择,不是什么样的题目都需要整理,有些看过就会的完全没必要,所以在总结的过程中学会选择,有所取舍。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对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点如何区分,它们有哪些相似点,有哪些不同,教师可以抛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两者的异同,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如两者都有四条边,都有四个角,面积都是长乘宽,不同的是正方形四条边都相同等。在总结的过程中学会方法,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五、问题归纳,专项培养
在对学生数学解题问题进行归纳后,可对同一类型问题进行专项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由于对数学概念解读不准确,导致其在解题思考时出现错误思路;而部分学生则是由于解题时粗心大意,使得解题出现错误;还有一些学生受到解題思路的局限,没有对题目答案进行验算,导致所得答案出现偏差。
例如,笔者在进行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教学时,指导学生进行小数乘法例题练习,结果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乘法计算时没有合理高效地运用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导致计算效率下降,且解题错误率上升。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发现部分学生对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运算定律理解不准确,使得学生无法灵活使用乘法运算定律,影响到学生解题效果。
其他一些学生出现的解题问题主要是由于粗心大意,导致解题结果出现一定偏差,如学生对小数乘法积的近似数求解时,计算要求应当依据“四舍五入”原则进行保留,但学生由于粗心大意未认真审题,导致小数乘法计算结果与正确答案具有一定偏差。在小数除法解题练习时,学生为提高解题速度,没有对答案进行验算,导致部分例题解答出现错误。该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未能形成正确解题习惯。
总而言之,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努力探索中前进。教师要综合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快乐,提升能力,提升对学习的兴趣,培养综合发展的优质人才。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笔者时间和精力有限,还有一些欠缺之处,希望广大教育同仁加以斧正。
参考文献
[1]余芳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探讨[J].好家长,2017(39):95.
[2]张宝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培养探讨[J].才智,2017(1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