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布林
摘 要: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必须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着重智力培养。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善于交流讨论,增强数学解题信心,从而提升数学解题能力。结合日常教学案例,研究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关键词:数学;解题能力;思维;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5;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40-01
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数学思维情境,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做好引导教学,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课堂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小学数学教学以学生为本。
一、解题自信的培养
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第一步是培养解题自信,是否具备数学解题自信心,影响着数学解题能力能否得到提升。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突破、敢于超越自己,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教授给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步骤以及正确的解题素养等。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们解题的第一步骤是正确审题,将每一道题目所给出的条件观察仔细,然后灵活运用题目中的条件,进行整合拆分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告诉学生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题型屈指可数,要在这几类题型中搭建“解题共性之桥”。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个位数乘个位数之间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教师让学生们熟练掌握简便计算法则,并学会从共性中提炼出个性解决方案,融会贯通,实现“从整体到特殊”的解题思维过程。
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让他们从抽象枯燥的数学理论中脱身而出,进而将其形象化、具体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数学知识,实现从抽象到形象的跨越。数学作为理科,知识琐碎、理论抽象,且逻辑思维性强,学生由于自身思维能力发展有限,对课本中的数学概念不能充分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利用生活中的小工具辅助教学,加强他们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图形的运动(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让学生们准备好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纸板,在课堂上拿出这些教学小工具,亲自动手操作图形沿直线运动的过程,在动手实践中领悟图形的运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以及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从而培养他们的立体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时联系生活,思考生活中的物体形状能否通过课堂上所领悟到的图形运动理念来解释,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述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在进行课堂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从感性上认识数学问题,还能够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
三、数学思维培养,提高大脑灵活性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好课堂知识,仔细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凭借所学知识做到多角度看待问题,从不同方面来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争取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实现质的飞跃。小学生由于性格年龄的发育限制,思维发展仍旧禁锢于形象思维方面,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且小学生思维模式定式化明显、机械化严重,解题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灵活性。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课“倍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大家介绍数字4是数字2的两倍,继而提问“数字6是数字3的多少倍”时,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提高解题灵活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3支铅笔和3支铅笔加起来一共是几支铅笔?6支铅笔可以分成几组3支铅笔?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引导过程中,思考问题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整理错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时纠正错误的解题思维与解题意识。
四、思维交流与讨论
教师要鼓励学生们针对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维交流与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探讨、研究数学解题思想,熟练掌握数学解题模式,从而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解题体系。同时,教师要大力提倡学生发散创造性思维,做到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作为数学教师要紧密联系教学要求和学生数学思维培养,鼓励学生树立数学解题的自信心,并善于思维交流与讨论,在数学课堂动手实践过程中实现数学理论概念抽象到具体的过渡。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进行一题多问,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与一题多思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充分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邢志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5(27).
[2]杨翠蓉.小学数学专家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