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高波
【摘 要】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及当今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针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模型、物理概念和规律设法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变成一幅幅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动画、实例,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动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 情境教学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048
新课程教学大纲明确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教学改革也不断突出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从基础抓起,培养学生的物理基本功底。就初中物理学科而言,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概括,物理概念也是课本的主要组成内容,更是物理学规律正确应用的关键。物理概念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学习物理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逻辑能力,物理概念教学有着不同的意义,从表面看是客观不可更改的,从内在看概念是有規律可以遵循的。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理解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过程,不断强调初中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积极有效的教学情境来进行高效的概念教学。
一、课前精心设计,做好导入工作
教学的整个过程主要分为课前准备、课上讲授、课后整理三个阶段,其中课前准备阶段所做的工作会为后面的两个阶段打下基础,对教学工作整体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在情境教学法中,课前的准备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提前对课上需要创设的情境进行设计,在进行情境设计时要结合当堂课要讲述的知识内容,分析知识内涵,抓住所要讲述的知识的特点,从特点入手设计情境,对其特点进行放大,便于学生在课上可以容易掌握。在课堂讲授阶段一开始,教师需要通过设计一些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逐渐走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例如,在讲述浮力相关的课程时,就可以拿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举例,先向学生提问:如果将一颗乒乓球扔进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将一把锁头扔进水里,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再让学生对两种现象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不同现象出现的原因,从而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引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创设物理情境
在“热胀冷缩”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种物理情境:寒冷的冬天,往一只从室外拿来的杯子中立即装入开水,杯子容易破裂。在学习惯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坐在突然起步或者突然刹车时的汽车里的物理情境。又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给老师拍单人照片,向学生提问如果想让照片放大或者缩小该怎么办,给全班同学拍集体照时“照不全”又应该怎么办等。这些情景学生很熟悉,但要真正理解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联系实际,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不但能起到有效物理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情境掌握物理知识,同时也能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新课标指出:“要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与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可见,联系实际,创设实际生活中具体的物理情境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
三、创设教学情境,突出概念教学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设置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带着问题去思考,促使学生理解和吸收初中物理概念的具体内涵。概念教学是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如果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会使物理课堂充满呆板的氛围,初中学生在学习概念中既缺乏兴趣又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概念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忆过程,而是在学生深入理解概念之后的自然而然的记忆,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突出了概念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指导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概念理解为主,结合教师的指导去积极思考和自我理解,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到位。
例如,在学习“重力”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情境来进行。情境如下:一个小铁块质量为500g,如果把它置于月球环境中,重力会不会改变?重力的概念教学是初中生理解的一个盲点,学生很容易把它和重量相混淆,以具体的情境创设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概念。重力是随着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月球和地球的重力加速度发生了变化,重力自然而言也发生了变化,但是重量是物理的本身属性,不因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四、适当应用生活情境
知识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我们在推进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创立。生活情境对于学生而言更加亲近,也更加熟悉,学生通过生活中具体的情境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这是我们在推进物理教学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折不扣地实行与利用生活情境。
比如,在讲解“大气压”的相关知识时,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关于马德保半球实验的结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明显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为了解决学生的这种困惑,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地利用生活中具体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准备一盒用纸盒包装的饮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吸管向纸盒内吹一定量的气,然后松口,学生惊奇地发现饮料会通过吸管喷出,这时,有的学生就会自言自语地说道:“饮料是被空气给压出来的。”在学生怀着对这种现象的好奇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饮料吸完,并继续吸气,通过观察发现纸盒变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真实大气压的存在。
总而言之,掌握正确的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基石,教师也要探究有效的物理概念教学的方式,不断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概念教学的相辅相成,有利于初中生物理规律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增强了初中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情境创设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理解教师所讲内容,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教学方式转变的一种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徐杰.基于类比建模让“猜想”之苗在物理情境中生根发芽——以苏科版初中物理“电功”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探讨,2020,38(0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