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2020-09-10 02:35林克安
南北桥 2020年13期
关键词:有效情境创设策略小学数学

林克安

【摘    要】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有很多,较好地创设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本文着眼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情境  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3.114

教师创设的有效情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人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有效情境的创设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深钻教材,创设灵活的教学情境,确保知识传授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情境”不是让学生为游戏而游戏,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不要“教书”而要“用书”。创设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要富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思考。同样的一节课,有效的情境创设能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二、重视学习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師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二是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三是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案例1】教学内容:一年级的“拼组图形”。1.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参观森林王国中袋鼠妈妈家的情境,让学生观察袋鼠妈妈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袋鼠妈妈家是由许多图形组成的,从而引入新课。2.为小袋鼠补口袋,应该选择什么形状的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图形的应用性。3.为袋鼠妈妈家修补外墙,估计需要多少块长方形的砖,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案例2】教学内容:六年级“圆的周长”导入:教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与学生开展对话——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听过。”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引出圆的周长)。新授:学生分组测量圆形卡片,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虽然小学生由于认知、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同时应认识到“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案例1】主要从情境的生活化、现实化、趣味化和情境呈现的连续与递进等方面做了探索。通过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呈现和解决,既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分析、解决了数学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案例2】中的童话故事为什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调动他们的兴趣呢?究其原因,教师没有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中高年级的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从而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看来充满童趣的有效情境必须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

三、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讲“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先在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呈现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学习兴趣变浓、积极性提高,而且通过亲自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自信心”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讲“乘法分配律的反用”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4道题:⑴“11×34+17×34+72×34”;⑵“99×34+34”;⑶“101×34-34”;⑷“34×46+75×34-31×34”。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解题。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探索研究,学生逐步发现⑴是属于(11+17+72)个34的反用,⑶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生动、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甄晓慧,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7.

[2]姜立刚,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课堂结构重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5):61-63.

猜你喜欢
有效情境创设策略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对策研究
如何有效创设数学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