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勒塔娜提·努尔哈衣甫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活动得到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高中生物传统教学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以强化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质量。本文主要分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生物 启发式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8.008
高中生物属于重要的教学内容,为了提升学生生物学习的效率,需要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在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有助于和谐教学氛围的营造,可以为生物课程教学提供更多元化的资源参考。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教师需要在思维上对学生加深启发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一、轉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为了保证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价值,应当明确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启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教师需要了解生物课程的知识内容与既定的教学任务,必须保证生物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其次,教师还应当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以及空间。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点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生物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根据教学活动的重点与难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所学的生物知识。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氨基酸以及蛋白质的相关知识点,明白氨基酸与蛋白质相关知识点与相互转换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生活化场景来详细讲解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二肽的全过程,随后利用小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学习资料,在小组内部进行相互交流以及沟通,逐渐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印象,进一步提升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1]。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生物学科的知识点集中于对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以及生命规律的研究,因为生命现象以及生命活动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理论知识点具备抽象性以及逻辑性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很难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逐步凸显,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启发,使学生能够真正喜欢生物学科。例如,在“细胞的衰老与凋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增强课堂导入环节的有效性,可以播放提前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细胞先生的一生”,引导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细胞由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长过程,随后便可以讲解个体衰老和细胞关系的基础知识点,为学生展示细胞衰老和凋亡的特征与变化。生物教师还可以督促学生根据多媒体课件内容深入研究教学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关于细胞的相关生物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2]。
三、构建互动式课堂,拉近师生距离
在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真正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涵,并不是简单地将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通过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深入互动,达成知识的双向传输,从而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正面积极的启发和引导。需要注意的是,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课堂组织者的作用,在学生学习思维方面加以启发与引导,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积极作用,同时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指明具体的学习方向。在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在运用过程中需要确保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学生搭建双向互动课堂。例如,在“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点展开生物实验教学,并且在实验教学当中,利用教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及探究,如“培养液实际酸碱值的实时变化对酵母菌的实际数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问题的引导与启发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生物知识,构建互动式课堂,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洁.新课改下高中生物课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探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000(006):1.
[2]刘璐.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9,000(05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