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蓉萍
摘要:新课改已经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看成是实施学科教育的基本方法,本质上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重构教学互动模式,让学生积极展现自身的学习能力。为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也要积极组织情境探究教学活动,遵循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全方位突出学生,让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本文也将从实施情境探究教学的步骤,即以情境导入探究活动、设计探究问题、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三个环节来介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如何有效组织情境探究教學指导活动。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情境探究教学;有效做法
一直以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都存在“灌输式”教学问题,由教师掌控着课堂教学活动的进度、操作程序与实现条件,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单向讲解学科理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信息。虽然我们无法否认的一点是,这种做法确实可以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触最多的学科知识,但是除此之外,所产生的负面教学影响也十分非常明显的,比如学生会过于依赖教师讲解,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难以形成关键能力等等。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要调整本学科的教学形式,所以需尝试组织情境探究教学活动,既要突出学生,也要优化学生的情感体会,为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做准备。
一、以情境导入探究活动
既然要组织情境探究教学活动,那么教师便要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必须要努力做到的一点是,情境应该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便顺利唤起学生的认知记忆,从而促使学生自觉思考解决探究任务的可行方案。为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便要分析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找到共通点,由此创设课堂情境。
就如在“乡村与城市”一课教学中,为了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我就播放了两则关于介绍我国城市、乡村地区结构、人们生活现状的视频,分别展现了我国城乡地区的人民生活风貌。在视频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而且由于城乡地区的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状态存在客观差异,所以也能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自主对比我国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异同点,以及我国城乡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状态。如此,则可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新课探究活动。
二、设计探究问题
设计探究问题的一个基本目的是要调动起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建构知识意义,让探究活动顺利发生。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要在课堂上活用提问技巧,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究欲望去设计难度适宜的探究问题,以便让学生顺利参与问题探究活动,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
就如在“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一课教学中,在课堂教学初始,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中国人口有多少吗?你知道中国人口有哪些特点吗?据此,我就会展示我国近二十年来人口走势变化图,让学生自主分析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与特点,并由此展现有效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接着,我就展示了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储存量等重要数据,结合我国人口数量,由此设问:“我国人口过多对资源与环境的直接影响有哪些?”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便要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去分析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全面讨论人口过多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另外,在本节课,我还展现了中共中央在人口方面所推行的生育政策,结合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让学生分析生育政策的科学性。
三、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一般情况下,初中生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探究活动的,这是因为初中生的人生经历不足、思维认知能力低下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需要通过组内分工与集体讨论活动才能顺利突破探究任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便要积极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丰富生生互动机会。这样一来,我们也可直接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从而切实构建和谐的生生关系。
在“自然环境”一课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与本地地图,据此引导学生分析世界自然环境的总特征,让学生根据各个地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要素去分析区域性自然环境的差异。为了让学生顺利建构学科新知,我就让本班学生通过6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共同阅读地图信息,结合关键材料,全面讨论世界自然环境的总特征,结合本地的地形地势、维度位置等要素,进一步分析本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组织情境探究教学活动是为了改善学科教学氛围,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让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为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便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课堂情境,巧设问题串,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探究活动,使其共同解决学科问题,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为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做准备。
参考文献:
[1]王佩芳.培育初中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文学教育(下), 2018(06):156-157.
[2]王升可.摭谈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18-19.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