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玉娇
【摘要】徐夜是明末清初一位比较杰出的遗民诗人,也是一位隐士。徐夜虽参加过科举考试,十九岁中副榜贡生,但一生都没有入仕。不论是隐居于系水之东还是南游吴越,追求自由、崇尚隐逸的思想都是他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据统计这类诗歌在他传世的400多首诗中有145首,流露出鲜明的隐逸情怀。本文通过分析中国隐逸文化语境下的隐逸情怀,探析徐夜诗歌创作中的隐逸情怀,以期对徐夜本人及诗歌创作有更加全面的把握。
【关键词】徐夜;诗歌创作;隐逸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6-0004-03
明末清初不似唐宋时期普遍存在遵隐羡隐的现象,隐逸对于这一时期的文人志士来讲是一种较为被动的选择,隐逸情怀在他们的身上就表现得较为特殊。徐夜就出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随着明朝的覆灭,清朝定鼎,徐夜经历了一场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国家灭亡、门庭败落、至亲罹难都推动了他的归隐。在《徐隐君诗·序》记载徐夜自明崇祯十五年冬“壬午之变”(1642) 以后,“弃诸生,改名夜,字东痴,隐于系水之东”。堀门土室,绝迹城市,过起了“茅屋树椽,葭墙艾席,凝尘满座”的隐居生活。
其次,除了这种无法改变的社会政治现实因素,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封建教育体系下培养起的济世报国思想,使徐夜在国家和民族利益受到严重侵害的激发下,转化为强烈的民族意识,隐居岩穴,誓不与清政权合作。这种特性源自徐夜曾经的经历,徐夜幼年就失去了父亲,此后一直到他长大成人都与母亲在外祖父家生活。这样,在他的成长中便长期受到外祖父王象春和王氏兄弟们的熏陶和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王象春不仅是当时有名的诗人,还一身正气、铮铮傲骨、疾恶如仇、敢褒敢贬。王士祯之所以能成为“诗坛圭臬”“一代正宗”也是送王象春启迪的。钱谦益在《王怡上诗集序》中更是对王象春的学问和对后学的影响加以肯定和认可。
在徐夜的隐居生活中,不仅有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清苦朴素;对故国的怀念、亡国之恨;傲世弃俗、对隐逸的渴望和决心,还有普通人的一些深刻感情,如亲情、伤别、叹老嗟卑等等。他将这些内容都以诗歌的形式反映出来,通过隐逸该种方式使人的生命与自然进行有机融合,使诗人内心深处的志趣的得以表达,使诗歌创作更加丰富成熟,隐逸情怀得到充分显现。 因此,针对徐夜诗歌作品展开隐逸情怀的探究,能够很好地了解徐夜的隐逸思想。
一、中国隐逸文化语境下的隐逸情怀
隐逸,是相对于入世做官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国先秦时期,文人大夫就曾经在入世还是归隐之间徘徊,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探究自己的归处。蒋星煜曾经阐述过“隐士”群体的文化背景,提出隐士群体是农村社会和君主时代特殊的存在,尽管这一群体并没有很大的结构占比,但是这一群体出现的时间是非常久的,在先周就已经有了这种文化和现象,隐士是与中华文化相伴相生的。并且,中国文化尚谦让、行中庸、薄名利、鄙财富的本质也促进了隐逸行为、隐士思想、隐逸文化的形成。由此可见,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入仕与归隐一直是困扰古代文人士大夫一个重要问题,他们既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又感慨官场仕途声名之累,想要寻求精神世界的自由,所以总是被仕与隐的冲突所困扰。孔子也曾经探究过归隐与入仕的问题,探究怎样才是高贵文人应该走的道路,在《论语·泰伯篇》记载:“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从有无诚信、是否热爱学习、能否坚守儒家的仁爱传统等方面为隐逸文化提供了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此外,中国的隐逸文化还崇尚追求自由、提倡人要保持精神层面的独立及人格层面的自由。徐夜生活的历史时期特殊,他的隐逸除了现实因素的压迫,还有一种自主选择,这也因此加深了徐夜对隐逸的独到认识。在徐夜众多诗歌创作中均表现出其对仕途、家国、身外之物等的评判及对现实生活的期许,流露出鲜明的隐逸情怀。
二、徐夜诗歌创作中的隐逸情怀
(一)对家国灭亡的遗恨
徐夜十七岁时考中副贡,在他青年时期的诗歌中显露了对社会的批判,隐约流露出来了出世思想。崇祯六年徐夜二十岁时,国运凋零、世情险恶,徐夜感到自己空怀才志,却又报国无门,在他的诗歌中流露出了出世思想。例如:“游子愧夙昔,尘念未能剪。杖策理旧踪,顿觉俗累遣。昔去与今来,此中辨深浅。会乘汗漫风,永与白云卷。”(《癸酉夏再入西山》)作于崇祯十年的《丁丑除夕同四权守岁中堂》:“好事童心过,容光叹老成。种种浮生念,应当悔薄名。”诗中不仅书写了令人酸辛的人生体验,又表现了他对读书成名的傳统人生道路的怀疑和否定。他想远离尘世,遁入林泉,又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背负着救国拯民的责任感。还有很多诗也体现了他既想济世拯物,又想遁入山林的矛盾而痛苦的心情:“出不成名居不隐,闲将心力数归鸦。”(《秋末杂感》)“身不山林不朝市,吁嗟斯世真可耻。”(《木青北游燕赵间七年始归同家权过宿其园中旧日草堂》)等等。
入清后,徐夜坚隐不仕。不论是隐居东皋、南游吴越,还是与董樵唱和、与顾炎武诗,都表现了他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和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之士的仰慕,说明了他虽隐居,却无法排遣对现实政治的关注,亡国之恨是他心中的痛。以下两首诗歌便能体现此种情感:“今生行尽矣,此意竟谁论?感慨山陵逝,淹留日月奔。烟花非故国,普旧几名园?所见皆成往,归来还闭门。”(《次答董樵四首》(之一))“陶潜篱下意,谁复继高吟?”(《九日得顾宁人书约游黄山》)
(二)对隐逸先贤的仰慕追随
徐夜隐逸先贤的仰慕追随,主要是对嵇康的仰慕。徐夜不仅慕其名,改字嵇庵,还效仿其行,隐居岩穴,誓不与清政权合作。
纵观徐夜的一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更名改字的举动。在明朝灭亡前,徐夜名元善,字长公,但是在明朝灭亡之后,改名夜,改字嵇庵(又字东痴),这一点在《渔洋文略》中有所记载。《徐夜一生大事年表》记载:康熙十三年癸丑,徐夜应故人邓枝蔚之约,西游宛邓,归后自号嵇庵。《王渔洋先生年谱》云:“是年,徐夜因慕三国时魏著名文学家嵇叔夜之为人,更名夜,字嵇庵。 先生对此极为称赞。在母葬一周年后,作的第一首诗便是《徐五兄自号嵇庵》。”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徐夜对嵇康的仰慕和崇敬,这种浓厚的情感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徐夜诗中用阮籍嵇康典故最多,他曾在诗中写道:“神交称嵇生,愿师每不至。”(《答阮亭见赠稿庵诗》)“世人自是嵇康懒,礼法谁知阮嵇疏。”(《初春写杯》)“率意每独驾,车辙不由路。自非痛苦人,谁识穷途趣。”《杂咏四首·之二》)徐夜“神交”嵇康,这种情感不仅仅因为他们是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又是“竹林七贤”的成员,还因为他们在魏晋政权转移时期,敢于正面抨击司马氏,与之抗争到底、决不妥协。徐夜在这种情感的牵绊中归隐,他是矛盾又复杂的,希望自己能超脱现实,不为尘世所累,谈玄奥久远之事,有高洁优雅的情致,却往往学不到至处。
(三)对陶渊明的接受和推崇
徐夜从年轻时就过着隐居生活,期间除了几次漫游之外,大多是时间都是躬耕田园,并创作了大量的田园隐逸诗。这些诗既描写了乡村风景、朴素人情、躬耕田园的村居生活,也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归隐情思。王士祯不仅对徐夜的诗歌评价颇高,还尤其对徐夜的“人品”“诗品”表达了非常高的赞誉。在他的《渔阳诗话》中曾经评价徐夜:“诗学陶、韦,巉刻处似孟东野,余目之为‘涧松露鹤’。”所谓“诗言志”“诗为心声”,徐夜写下了大量与陶渊明相关的作品,反映了他的清高人格,抒发了他的隐逸情怀。
据统计,在徐夜现存的443首诗中,或直接提及陶渊明或以陶公为典故的诗歌有18首。如:“可笑陶渊明,耻为五斗米。”(《杂咏四首》)“陶潜一去独松菊,千古重阳只爱菊。”(《九日访嘉禾不遇留题二首》)“陶公胜有衔杯兴,篱下犹存漉酒巾。”(《九日登百花桥畔三层楼过劬庵饮》)“如无浊可酣元亮客,有乡休祀杜康神。”(《余于孤绛俱不饮孤绛戏曰吾辈酒狷也因为诗》)“有志南阳高士死,谁为元亮写心期。”(《和嫏嬛五舅读〈问山·避秦〉有感之做》)“杜陵诗就归宗武,陶令文成忆孟嘉。”(《王长青舅初为诗即清新明动可喜问山亭子为不颓矣志感》)等。
徐夜在《秋日伊翕庵王令子两新贵见枉村中作此谢》一诗中道:“平生爱文笔、谈动辄色飞。”这样的文学观与陶渊明“常著文章以自娱”的创作目的是一脉相承的,他不以诗文沽名钓誉,而是跟随内心感受。像陶渊明一样把自己融入农村田野,融进农民群众中,亲耕农事,感受农作的辛苦和快乐,享受民风的淳朴和乡邻往来之乐等。如《东村二首》其一曰:“前年一再旱,愿力为颠倒。治生行問人,作力哪得好!惭愧食蝗余,中岁艰一饱。”
徐夜对陶渊明的接受和推崇,还体现在徐夜诗歌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平淡亲切、充满生活气息。例如《初夏田园》:“朱夏辄复变,深绿日以肥。感彼生物勤,节侯曾不违。清晨荷锄出,田间人尚稀……端坐抚素琴,可以理朝饥。”“辄复变”“日以肥”,描写出了初夏田野的勃勃生机。“人尚稀”“朝雉飞”,又给人一种静谧、空阔的美感,它甚至还能让人感觉到初夏清晨的那种清爽宜人的气息。在这样一个如画的田园里,活动着一个荷锄劳作的诗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止,虽有饥劳之苦,却又因不致于“坐食”而怡然自乐。这其中透漏出的闲适感非常的直观,字句之中无一不体现着徐夜在这种闲适中感受到的安适。透过这些诗句,徐夜的品行跃然可见,他的隐逸情怀也十分明显,他对于陶渊明的推崇和向往都能够通过这些诗句窥见一二。很明显,这时的徐夜沉醉且甘于这种生活,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让他保持了自己的品节,可以忠于自身最初的追求。在他其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表达,比如《雨中去湖上十五里作》:“下田岁不登,所剩惟稻秫。居人悉地力,种十居六七。西成傲百谷,膜干遑不恤。莎草秋狼藉,牛系各纷出。 牧人随牧踪,夜不问庐室。中杂鸥凫乱,唱和自俦匹。我行水田中,田水溅我滕。回观所历空,顿使城郭失。远树界周遭,望尽天水毕。”诗中描写了徐夜雨中劳作时所见到的景象。或许,景象称不上优美,但却令人感到真实、浑朴、富有生活气息,格外亲切感人,隐逸之乐也尽现其中。
陶渊明,在大众的认知中最有名的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高尚的气节操守、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鄙弃功名、傲视权贵的人格精神都激励着历代无数的文人志士,而他的这种精神气也在徐夜的身上得以透彻的体现。此外,徐夜本身的生活轨迹,成长和发展历程,与陶渊明都有较高的相似度,这让徐夜始终自觉的追随陶渊明的理念,事实上徐夜对于陶渊明的向往有更加切实的执行。换言之,徐夜选择隐居,除了本身思想上对于陶渊明的推崇,也是内心遵从自我的选择,这种选择让他的名节和人格始终是完整且高洁的。
三、结语
徐夜曾在《久不入城答友人问》中,这样描述他的村居生活:“清溪一曲抱村流,濯足溪边好便休。野梦几酣鸡唱午,农歌连动麦残秋。”清秀幽静的田园本身就蕴含着自然美,诗人厌恶世俗、崇尚自然的情趣,又使他在描绘田园风光时,重在宁静安谧、淳朴自然上着色。生活在这样的天地里,诗人可以濯足溪流,可以野梦至午;称新近跟随自己朝夕行于泽畔的牛犊为“新从”,认桥边上下飞舞的鸥鸟为“旧识”,这样的情,这样的景,岂是那种“正冠或触忌,坦步有覆车”的官场所能及得上万一的。
山光林影,溪流环绕,置身于这种宁静、娴雅、温婉的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久经磨难的疲惫心灵终于得到了放松,伴着轻柔的和风、潺潺的溪水,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空间世界,所有人生的得失荣辱都不再重要,只剩下来自内心的那份达观与坦然。就这样,徐夜通过隐逸的这一方式,在探索人生乐趣、寻找人生道路、思考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将自我与自然的有机融合,构建起了一座精神家园,实现了精神的超脱与自由。
参考文献:
[1]武润婷,徐承诩.徐夜诗集校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2]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王绍曾,杜泽逊.渔洋读书记[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
[4]邓之诚.清初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王士祯著,李毓芙选注.王渔洋诗文选注[M].广州:齐鲁书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