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瑰宝,在全球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文化向世界各地的传播依靠着翻译,优秀的翻译是锦上添花,而事实上翻译市场良莠不齐,很多时候不能良好地进行读者关照。生态翻译学的出现,平衡了文化差异,使人类紧紧相连,共同构建人类共同体,通过英译使文化原汁原味又易于接受的傳输向世界,向世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分析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英译中的读者关照。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读者关照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5-0087-02
基金项目:2019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自选课题《生态翻译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国典籍外译研究》,项目编号L19DYY002。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记录了特有的人文历史、伟大成就、传统文化,“四书五经”、《老子》 《庄子》《孙子兵法》《黄帝内经》《史记》……无数震古烁今的著作千古流传。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一直在影响着世界,从自然风光、经济建设到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是无限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英译是宣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世界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了解,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业,也是面临多重困难的事业,文化差异、词句不对等、理解差异等都制约着译文的水平。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提出,“三维转换原则”的应用,细致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中的读者关照。
一、生态翻译学
(一)生态学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 · Haeckel)初次定义了“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生态意识的进步,生态理念也开始流行,从研究动物与其环境到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到如今的研究人类的社会关系、生存发展,生态学与人类息息相关。
(二)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是一个跨学科的翻译方法,讲究生态理性的利用、生态视角的运用,充分还原原作,不再是文字的简单翻译,而是完整翻译其生态系统,再现其内在生态结构,充分表达原作特色与个性。生态翻译学理论是胡庚申教授在恩创 · 哈格斯创建的“翻译选择适应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经提出,在翻译界便引起轰动,并迅速发展。生态翻译学也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契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讲究的意境,语言精练,作品的价值并不止于作品本身,还有其更深刻的含义,其有着生态的世界观,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翻译学英译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科学合理的,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契合,帮助更好地传播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二、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中的读者关照
(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文学、历史、法律、军事、天文、医学、地理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的珍贵财产。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翻译成英文,向世界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加深世界对中国从古到今更完整的了解,促进东西方文化更好地交流,也利于展现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风采。
(二)读者关照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受众不断扩大,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使普通人也拥有着阅读的需求,中国传统古文化典籍的英译作品也有了更多机会给到一点也不了解中国的人们看到。对于读者来说,看懂是基础,舒服是动力,文化是核心,时代在变,语言在变,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英译作品进行读者关照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能够被读者接受并广泛传播的作品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作品,中国古代文化典籍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但他们的英译版本决定着其在国外的传播效果,可以说从英译的名字开始译者们就开始了挑战。文化差异、语言习惯的差异及受众的变化,译者直接字对字、句对句的翻译都是不合适的,不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要在读者视角中最大程度上还原原文,将作品表达得圆满。读者愿意读,读得懂,人心入脑,甚至能够主动去宣传、推广,那么这样的翻译作品就是成功的。读者不参与翻译,但在翻译中也是有重要作用的,译者考虑读者感受、明确认知读者接受、读者关照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毕竟译文最终服务的是读者,只有读者接受,才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三、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中的读者关照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是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译文、译者放在翻译生态中进行研究,构成一个多维立体的翻译生态系统,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分析,全面、完整的构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译文的生态,使译文在读者接受的同时完整的表达原文,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翻译生态系统虽未提到读者,但与读者却是息息相关的,译者翻译服务于读者,译文受众是读者,读者读译文最终目的是为了了解原文,读者的阅读与反馈也反映了英译作品的价值,也衡量了译者的能力。读者反馈好,愿意读,积极传播,那么这一个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译文便是一个竞争力强的作品,能够在翻译生态系统存活下来,不被淘汰,反馈不佳,那么便将面临淘汰,造成了资源浪费,甚至影响着译者的价值。译者的多样、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译文的多样促进翻译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完整性,“优胜略汰”使着这个生态圈呈现着一个良性循环、动态平衡,也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更好地向世界传播。所以译者关照到读者群体是十分重要的。
(一)对读者语言需求的关照
读者去读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译文是一种主动的行为,通过阅读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创造新的审美价值,这是一个双向的收获,典籍得到传播,读者收获知识。读者接受的是英译后重构的典籍,既原文的还原,又是一个崭新的作品,若一开始语言需求未得到关照,读者读不下去,那么在审美产生之前阅读便已经结束了。语言逻辑、思维方式不符合口味,那么阅读也将乏然无味。所以译者需对读者的语言需求进行关照,语法、词汇、篇章皆因地制宜,符合当地语言审美,让读者读下去。
(二)对读者文化需求的关照
文化的不同也会对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英譯便是通过英译手段将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进行传播,这是一个和谐自然的过程,如若文化产生冲突,那么传播也将遭受阻碍。对读者文化需求的关照至关重要,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考虑西方主流文化,译者需考虑民族特色、读者文化审美、读者接受能力,求同存异,尽可能缩短文化差异,努力提高英译作品在翻译生态系统的竞争力。
(三)对读者情感需求的关照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寄托着作者的情感,读者阅读、思考、体会,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可以说不仅是文化的交流,也是情感的共鸣。而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作品能否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取决于译者能否充分对读者的情感需求进行关照。生态翻译学强调和谐与平等,重视文化本来的发展规律,将体现原文本真的内涵作为翻译的目的,从而促进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传播。译者首先要充分了解原文作者的写作时的生态环境,关注译文读者的情感需求,再去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这样的作品便可以满足读者的情感期待。
四、结语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瑰宝,在全球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始华夏生态智慧的生态翻译学的出现,顺应了翻译语境,平衡了文化差异,使人类紧紧相连,和谐而融洽,通过英译使文化原汁原味又易于读者接受的传输向世界,向世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英译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翻译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完善。其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是文学和翻译的最终也是唯一的服务对象。因此,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译者要充分关照到读者的语言、文化、情感等需求,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文化差异和冲突,在保证还原原文作者作品内容的前提下,进一步地去引导读者阅读和鉴赏,提高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更积极意义上的读者关照,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宣传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62-67.
[3]王国礼.建国后中国文学的英语外译作品及其传播效果研究[J].东南传播,2014,(6):146-149.
[4]朱安博.“译可译,非常译”——汪榕培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13,(3):3-6.
作者简介:
王君,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英语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