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毅君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2-125-02
摘 要 人格的健全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在当代社会竞争力中占有重要的优势。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作为输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体育对塑造高职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校园体育维度建设方面分析高职类学生人格健全的一系列实施路径,为“大国工匠”提供有力的内涵建设支撑。
关键词 当代体育维度 高职院校学生 健全人格
习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高职院校学生受社会、家庭、成长环境因素等影响,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其行为特点、学习态度、心理意识等方面较本科学生有所差距,大多数院校建立了入校心理测试,对偏激等心理行为进行预警与帮治。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实施,高职类院校将会有一个更高的发展机遇,发挥体育的特殊的引导作用,对高职类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人格的内涵
所谓的人格是人在社会适应时,所表现出的由意志品质、精神内涵、形象气质、思维维度所赋予的一种外在健康表现。健康的人格是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相融的状态,其健康结构包含肯定、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序列。健全的人格具有高度的社会认可度,是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良性人格,更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紧跟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优良人格。
二、体育维度下高职院校学生健全的人格体系
体育维度广泛而又深入,田径、篮球、武术、赛车、游泳等项目无不具有着竞争意识、拼搏意识、规则意识、智力意识。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各项技能的发挥都渗透着精神品质的迸发。
(一)体育维度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竞争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在做事积极性方面比较被动,缺乏自信,重点培养学生竞争思维,能更好的让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建立信心。体育的竞争意识,能让学生认识生存的法则,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增强自身能力素质。在运动竞技当中体会胜利的喜悦,沖出枷锁,深度认知“赢”的概念,通过竞技氛围,使学生在面对各种恶劣环境时表现出的超强适应力。良性的竞争意识会让学生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周围水平的比对分析,产生更具进步意义的超强学习能力,激发自身潜力。
(二)体育维度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拼搏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在面对升学考试中,文化成绩相对不高,在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体育的拼搏精神能让其认识到“更快、更高、更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竞技类体育运动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拼搏的力量,更能释放学生心中抑制的情绪,他们在内心深处有着渴望通过努力奋斗来达成既定目标的激情,渴望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需要通过体育的“药引子”进行潜意识引导,在大学教育这个黄金教育阶段养成努力拼搏的意识,真正体现大学之所教,受用终身。
(三)体育维度下高职院校学生的规则意识
在体育规则中懂得“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处事方法,学会合作、团结、安定的精神。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每项运动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竞技方法,在体育比赛当中,正是有了既定的约束才体现出比赛的公平正义,才能发挥彼此应有的能力,决出真正的冠军。所以建立规则意识,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秩序,更是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在共同规则下,约束自身及周围人群的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大局观,培养学生善于用俯视的思维看待问题,才能事半功倍,更好的发挥个人能力水平。
(四)体育维度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掌握高技能高端技术,需要发掘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持续掌握学习的知识技能体系。而形成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需要外界的刺激来达到强烈的应激反应。体育学习思维模式可以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在体育竞赛中,冠亚军的形成会让选手主动向冠军选手进行学习,总结自身不足,努力赶超,是一种榜样的力量,更能激发主观能动性。再者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在自身体育技能被超越的情况下,内心会产生一种失落和挫败感,同时会反思自身被超越的原因,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动力,努力赶超,形成一种良性的心理适应态度。
三、体育对健全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的实施路径
(一)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运动心理学因素
在运动训练中采用积极放松的方式来缓解体育训练中的压力感,通过控制放松肌肉的时间,同时教授运动呼吸的方法来提高注意力,达到缓解紧张的情绪的目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是通过教师言传身教进行的带动,教师要掌握学生运动的特点,灌输鼓励、积极的思想帮其上进。让学生在体育竞技中学会对输赢的正确理解,形成“胜不骄败不昧”的自我调节意识。在体育训练中形成心理模拟,让身体和心理在模拟锻炼中形成契合。
(二)开展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课程
与入学心理测试相结合,设置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的课程,融入专业心理健康知识,让体育与心理健康充分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入学时预测都有负面心理倾向的学生,采取早发现、早帮治的方法进行有效心理干预,通过体育锻炼的途径,使其释放心理负担,缓解紧张情绪等。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档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三)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灌输大学生进行自我身体锻炼的意识,把政治、文化、品德及民族精神等因素潜移默化到学生主体意识当中,才能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用社会影响因素来支配打学生身体锻炼的内驱力,从校园体育环境打造着手,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在体育锻炼方面机遇多方位的自由选择,才能激发学生自我能动性。
(四)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在物质方面,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园当中建设融体育休闲于一体的基础体育设施,包括器材、场地、雕塑、场馆等。既是体育文化的烘托,也是激发体育锻炼的内在激情。物质文化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的热度,建设不足则会导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受新媒体、新科技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会沉迷于手机、网络等电子产品的影响。再者,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有计划有目标有章程的组织体育锻炼,建立多元化的体育项目平台,让学生有充分参与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各类体育比赛,宣传体育精神,让学生在一个体育大环境中受到感染,激发更高的拼搏斗志。
四、拓展体育教学资源对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
深度挖掘体育教学资源,高度重视和鼓励体育拓展教学,增加相关体育拓展设施,设置体育拓展教学专项资金,保证体育拓展教学的大力开展。探索体育与自然的关系,让体育教学与自然相结合,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天然设施增添体育锻炼的趣味性。拓展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安排定期进修与业务考核,保障体育拓展教学的活力。在安全方面,建立体育锻炼规则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育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安全性。
五、结语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后,全民健身的热情达到了高潮,高职院校学生有着自身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融入体育元素,使学生通过体育维度的影响,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健全人格,更好的适应社会,对国家、个人都产生积极向上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正剛.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2):49-50.
[2]黄都平.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2):53-55.
[3]罗明刚,田小静.大学体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4):238+240.
[4]高东方,张华新,王怀建,孙立.论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1):132+135.
[5]杨林.高校体育教学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的价值分析及实施途径研究[J].西部皮革,2016,38(18):188.
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名称:“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促进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2019〕-JKGHYB-0453);2019年度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名称:“一带一路”背景下武术教育促进留学生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编号:201926)。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