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日保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2-117-02
摘 要 现阶段,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如其来,给高速前进的中国踩下了急刹车,也同时给高校体育教育敲响了警钟,它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当疫情结束后,我们应当重新审视高校体育教育,是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本文以疫情冲击为背景,分析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出发,找出课程改革路径,为后疫情时代提升体育课程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冠疫情 体育教育 课程改革 改革路径
一、前言
教育的精髓是使武不野蛮、文不柔弱,在当前的高校人才的培养应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建设。而高校体育则是以通过身体素质锻炼、智力启发活动等基本教育手段,结合当代大学生发育与机能情况进行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以达到提升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均衡发育、增强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等目的。但是,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往往难以在身体素质锻炼与学生兴趣之间做到最佳定位,部分学生只是课堂应付性的简单运动,课后忽视了个人身体素质的锻炼,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特别是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肆虐全国,让大家认识到大学生在有过硬的技术本领的同时,还要有非常强的身体素质和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选择正确且高效的体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1]。
二、高校體育课程现状
体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其在培养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缺乏足够重视、教学模式过于老化、人本关怀缺失等问题较为严重。根据高校体育课程存在问题的调研数据显示(图1),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最大问题主要在于体育课特色有待加强。诸多高校在体育课程教育时沿用中学的体育课程模式,学生难以在课程中产生兴趣。其次,人才培养模式也对体育教育改革产生制约作用,教师不敢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约束,进行新的改革尝试。再此,部分院校的体育锻炼气氛不足,学校没有形成全民锻炼的生态圈,学生也难以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此同时,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也有待加强。最后,个别高校存在一定的软硬件缺失,教师素质有待加强等问题,也导致整个体育教育难以到达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难以正视体育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对自身体质的锻炼。因此,未来体育课程改革,不仅仅在于提升课程效率性及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谋求一条高效的改革路径,帮助学生从态度上改变体育课、体育锻炼的看法,从而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提升其身体素质。
三、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一)树立现代化体育课程理念
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当摒弃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坚持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健康教学,全面锻炼,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满足现代化体育课程的理念要求[2]。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职业素质的需求为根本,设置学生兴趣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心理情感体验和思想道德的进步,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长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其次,体育课程首要遵从的是“健康第一”的理念,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理解健康,树立起正确的健康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健康锻炼,安全锻炼的习惯。最后,高校体育课程始终以“终身锻炼”为指导,在学生日常锻炼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理念,督促学生不仅在课上,平时也能够及时按时的进行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多种锻炼方式,是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改革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主要以课程内容改革为主体。首先,课程改革必须考虑其可行性与时代性,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能与时代脱钩。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已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能够选择兴趣的锻炼课程并接受到专业化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防止运动伤害,健康的进行体育锻炼。与此同时,课程改革需符合学校基础条件的约束,结合不同学校、地区、气候条件的现实情况进行。其次,课程设计可通过竞技体育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竞技体育与全面体育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促进高校学生体育水平的提升,在竞技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最后,在体育教学上仍需加大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建设,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健身性、娱乐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功能,可考虑增加多元化体育课程项目,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提升心理素质[3]。
(三)构建具有高效特色的课程模式
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上不仅要遵从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没设置特色化的专业课程。首先,高校学生体育课程相对较短,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尽可能在在遵循相关纲要的要求下,适当丰富课程的类型。可通过增加多种类型的选修课程的形式,丰富教学种类,通过利用学校的闲置资源,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和体育锻炼相关知识的兴趣,满足多元化教学的需要,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尽量突出本校、本地区特点,根据学校、地区优势开设具有独具特色的课程形式或项目,丰富教学结构。另外,也可以通过学生特点,身体程度安排特色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体能素质[4]。最后,在课程管理方面可引入互联网设备,通过手机移动端等发布信息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体育学习的途径和知识面。另外,也可通过这种模式发布任务,在非课堂时间掌握学生的锻炼情况及偏好,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管理质量。
四、结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大学生身体素质相对偏弱的问题逐渐显现,由此暴露出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的诸多问题,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体育参与对高校学生的从业能力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身体素质;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抗挫能力,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因此,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特点,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谋求一条适合外部环境变化的改革路径。这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就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找出目前体育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依据问题探究课程体系的创新、课程知识结构完善的路径。找出其主要改革方向应以树立现代化体育课程理念为基础,从改革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及构建具有高效特色的课程模式为出发点,结合现实内外部环境,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转变,着力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力求为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助力。
参考文献:
[1]韩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融合的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
[2]王士赵.安徽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7(08).
[3]唐大鹏.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设计及应用[J].体育科技,2016(06).
[4]刘涛,孙园.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06).
作者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