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凯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2-121-02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体能模块新教材内容,总结开展体能课在中小学(高中)教学实际中的意义与价值,探讨高中体能课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对新教材的认识,为基层体育教师开展并上好每一节体能课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基础。
关键词 高中 体育与健康课 体能模块
一、前言
当前的高中体育课课堂模式趋于多样化,兼具科学性、健身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山东为例,根据2017年下发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有关精神[1],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应开足课时、开全选项,并在教材中将原《田径》教学模块拓展为科学发展体能一章(第二章)[2],这一变动代表着体能训练(教学)已经开始有条不紊的进入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堂上。2014年修订的《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中所包含的BMI、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仰卧起坐、1000/800米跑等项目较好的体现了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等各个方面,可以相对全面的体现学生个体的体能基本素养。
二、体能与体能训练(课)
体能是指人体各个器官系统机能在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主要包括肌肉力量、耐力(心肺)、爆发力、身体成分、柔韧性、平衡与协调、速度和灵敏性等诸多方面。发展体能不仅仅是提高体育活动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且与个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体能素养是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重要方面,也是学生个体追求健康文明生活的物质基础。通过体能课、体能训练要让学生掌握特定体能素养的基本训练方法,并以此打造将抗体魄,正确评估自己的体能状况为当前和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三、体能课模式综述
(一)“应试化”模式下体能课瓶颈
教育部2016年9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考的体育考试改革背景下,各省市选考项目较好的涵盖了体能训练要求的各个方面[3],但是在具体的项目锻炼时难免出现应试思维,即所谓“考什么练什么”,忽略了非考试项目的训练,一定程度上使体育教师的训练、课堂狭隘化、功利化,变得单调、乏味,影响了课堂效率和体能健身价值,出现体能训练的“偏科”,枉顧全方位素质教育的宗旨。高中阶段,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如果秉持同样的思路,学生体能的木桶短板效应会更显著。
(二)青少年体能“课课练”模式效果
李京诚对北京各县区107所学校的调查课题研究中发现海淀育英学校、中关村三小、清河四小、北师大三附中、海淀民小等学校在扎实开展跑步、游戏、抖空竹、踢毽子、跳绳等项目“课课练”模式后,学生的上肢力量提升,学习、掌握体操技能快,带动其他素质随之提高,促进了学生体能素质全面的提升[4]。笔者认为,可能体能课并没有特定的模式、呈现形态,教学的难点在于每节课根据课堂内容渗透体能训练的元素,坚持完成一定的体能练习任务,实现当堂的课题与体能训练的完美结合。如此,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心理素质,尤其是顽强、毅力等意志品质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三)体能课中理论学习、基础体能与专门性体能的时间分配
体育与健康课堂上,根据教学计划或者基层的教学实际,每节课会有特定的练习科目。体能训练的基础性练习内容与特定课题的专项性体能训练项目在实践上的搭配是一个教学难点。基础性体能和专项性训练有利于扎实提升基本体能素养,更好达到教学目标,减少训练课的损伤。设置基础体能课(环节)能给予学生一定缓冲动员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常识,更好的适应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领学生主动夯实体能基础,为后续的相关的专业技能授课做好准备。设置专业性体能课(环节),能将基础体能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加以利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的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体质,为特定项目的体能训练储备力量[5]。笔者认为首先要敦促学生学习体能相关理论知识,从理论上储备体能训练相关基础。其次要强化学生的体能基础,造就扎实的基本功功底和扎实的身体素质基础,为下边专业技能教学开展做铺垫。专业技能课也需要体现专业特色,进一步完成体能素质基础上的进阶性提高。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的学时或课时分配上,可以为体育理论学习10%,基础体能学习50%、专业性技能学习40%,达到体育课程教与学的整体均衡,能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四)体能课教学法
体育课堂上譬如循序渐进法、整合法、分解法、分层教学法等,均各有所长。但随着教学方法不断的创新,不同的学龄段学情要求我们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以提高体育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刘玉金[6]针对高校的体能课教学模式研究发现传统的体能课教学法形式单一,体能教学的效果和目的差强人意;而体能课循环式教学法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能更好激发学生练习主动性,实现较好的训练效果,进一步体现体能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遴选体能课教学方法的秉承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趣味性)、因材施教(针对性)、合作性等。
四、结论与建议
(一)巩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地位。进一步规避应试思维,遵从学生生理发展规律,发挥体能课正确动作模式的作用,将体能训练的元素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
(二)积极培训师资,或引进优秀体能团队。学校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体育组织教师学习体能专业知识技能,提升体育教师体能专业训练业务能力(知识、技能),改善由田径教师“一肩担”的窘境。
(三)体能训练场地设施更新换代。创新的体能训练课形势下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也更高,诸如体操垫、小栏架、健身球、弹力带等,学校应适当配备,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
(四)遴选科学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模式。在规定要求开设体能课作为单独模块以外,每次课应针对特定课题设定体能教学、训练环节,比如在可以在体育课中安排体能训练热身活动、课程结束部分静态拉伸放松等内容,可达到丰富课堂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
(五)构建动态的、连续的(如跟踪评价)与客观稳定(如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体能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六)课内外和校内外结合,尝试与俱乐部组织进行合作,引进体能协会等社团、俱乐部的专业指导理念。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育厅.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Z].山东省教育厅文件,2017.
[2]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发中心,2019(第一版).
[3]薛铭,崔性赫,汪作朋,等.中考体育改革背景下体能进校园的路径研究[J].经济师-产学研经济,2019(8):218-219.
[4]李京诚.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J].体育教学专题报道-体能课课练,2012(7):15-16.
[5]肖秋平.对体能训练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2).
[6]刘玉金.高等师范院校几种体能课循环式教学法的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31(3):52-56,85.
[7]钟卫东.以提升学生体质体能为抓手探索广州市学校体育发展新思路[J].体育教学专题特约广东学校体育,2018(12):27-28.
作者单位:山东德州庆云云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