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明林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4-055-02
摘 要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无法对学习活动产生主动了解的欲望,那么整体的教学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在当前的社会中,由于多种新兴技术以及新型理念的产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受到影响,被其所吸引。并且,当前很多初中生都会对体育活动产生较强的抵触意识,认为体育就是跑步。基于此,本文将对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合理地导入兴趣教学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兴趣教学 教学措施
一、转变体育教学的思想观念
在初中阶段,学生不仅要开展常规性的学习活动,同时也需要为之后的中考以及高考做准备,所以很多情况下,学生都不会对体育学习形成较高的关注度,而是会将学习重点集中在文化课学习中。并且,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班主任会认为体育教学会干扰学生的日常学习,也会主观角度上拒绝学生开展体育活动。除此之外,有一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对于体育活动也会存在较高的抗拒意识。因此,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这些认知以及心态进行适当的调整,转变学生的体育学习思想,增强体育宣传活动的有效性。比如,在正式开展体育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一些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课外信息。
比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介绍与篮球相关的发展历史,篮球中的一些著名运动员等等,借此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意识。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好处。比如,开展体育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体魄,进行体育运动能够释放自身的压力等等,以此让学生能够对体育形成正确认知,从而能够对其形成重视,产生兴趣。
同时,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调整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很多教师都会把自己看作是课堂的主体,在引导学生开展体育学习任务时,也会过多地关注教学讲解,而不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训练。针对于这一问题,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一定要形成较强的关注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导入小组教学法,在组织学生了解了基本的活动信息后,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训练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活动的内容以及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学习兴趣。
二、全面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开始进入到青春期,自身的生理以及心理会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所以很多情况下,学生之间都会存在较高的能力差异。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就应该全面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结合学生的特点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为其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形成教育指导,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
例如,在正式开展体育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健美操,有的学生喜欢跑步等等。之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兴趣相同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在每一次体育课程结束之后,这些学生都可以利用剩余的时间开展自己喜欢的活动,借此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以及民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特长优势。
其次,在教学中,针对于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教师也需要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在长跑训练中,针对于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进行1000-1500m的训练;针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进行600-800m的训练,以此既不会让学生产生抵触以及过高的学习压力,同时也能够保护学生的身心,不会让其产生过高的身体负荷。此外,随着学生训练时间的加长,其自身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加长长跑训练的长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跑步热情。
三、创新教师的体育教学手段
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主要动力。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游戏教学法进行有效应用。例如,当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赛跑训练时,就可以进行如下游戏: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分组。同时,为了缓解部分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分组中,按照学生的能力、性格,为学生合理分组,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比较新颖比较特殊的接力方式。比如蹦跳接力、单腿移动接力以及跳绳接力等等[1]。除此之外,在每一次接力的关卡处,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小活动。比如,将乒乓球从一个杯子中吹到另外一个杯子中、快速的答出一些数学计算题或者是摇呼啦圈。只有学生能够通过这些关卡,才能够继续进行接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跑步疲惫感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自身的反应能力以及身体素质也能够得到有效加强。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比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不同的小组开展投篮比赛以及运球比赛。针对于获胜的小组,教师可以为其颁发一些小奖品,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很多教师与学生之间都会形成过于紧张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会单方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样一来,整体的教学氛围就会过于压抑,整体的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加强。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会具有较高的自尊心以及叛逆意识,针对于教师所形成的硬性管理,他们会产生较强的抵触感。所以,教师就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予以学生尊重,与学生之间构建和谐友好的关系,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简单的沟通,对一些生活化的主题进行探讨。比如喜欢的明星、喜欢的球星以及喜欢的运动等等,彼此之间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应多多的应用鼓励性的语句对学生进行评价,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后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团体性的活动。比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或者是借助网络技术,一起沟通等等,让自己能够在学生的前行路上,以一个良师益友的形象展现,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2]。
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大部分学生开始正式步入青春期,自己的心理十分敏感,且十分脆弱。在引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时,如果教师不能切实地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只是一味地注意自己的讲解,那么很容易就会伤害到学生的心理,同时也会破坏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如,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很多教师会把自己看所是学生的上级,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教师就会对其训斥,甚至是羞辱。初中生的自尊心理极强。教师这一教育方式会让学生“丢了面子”,并且,如果教师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烦躁的种子就会在心底里生根发芽,不利于课堂的推进,也不利于學生的发展。所以,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多多关注学生的情绪,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促使学生能够服从自己,信服自己,进而产生体育学习欲望,能够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活动中。
六、利用情境满足学生的兴趣
综合来说,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也比较多样,初中生由于生活背景生活经历的不同,能够引起其兴趣的点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跳高,但有的学生却喜欢长跑。针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选择不同的教学情景,给予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进而为学生打造创新性的体育课堂。同时在创建教学情景时,教师需要注意,教学情景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错误的审视这一目的,造成与教学初中相背离的情况。例如,在初中体育课中长跑训练几乎是每一名体育教师都会组织学生开展的活动。但很多初中生却会对长跑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为了有效缓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抵触情绪,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些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例如,在正式开展训练活动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刘翔的故事,也可以借助网络设备为学生展示与刘翔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刘翔的话,应该如何训练。激发学生的热血以及长跑欲望,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七、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教学中,由于学习压力以及学习任务量的提升,很多学生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考试学科学习中,忽视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存在。但这对于学生素质的发展会形成较强的阻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地调整这一问题,转变学生的体育学习观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改善,以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强化。
参考文献:
[1]唐雷.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应用探析[J].学周刊,2017(24):169-170.
[2]熊小兵.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5):207-208.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丁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