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发展困境与对策

2020-09-10 07:22彭金芝
今古文创 2020年46期
关键词:产业互联网

彭金芝

【摘要】 如何做好湖北汉绣的推广传播,走出困境,是新时代汉绣人的一个重大课题,“振兴汉绣”,让汉绣重振雄风,是年轻的刺绣传承人的长征路。开拓多渠道发展、采用互联网思维推广、提高绣娘的技艺及审美水平、建立拥有组织性的汉绣产业,应当从自身的设计、生产、营销、销售等各个环节抓起。让汉绣成为文化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留守妇女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双驱动”下让汉绣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 汉绣;产业;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6-0039-03

一、文化背景

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被称为“锦绣中华”的国家是中国,拥有着华夏文明传统工艺的刺绣最有特色。刺绣别名“女红”。汉绣是源于战国时期的刺绣,在中国的刺绣史上,它是中国刺绣的鼻祖。历史有两千三百多年。

在中国古代人数参与最多,传播最为广泛的便是刺绣,通过以人为媒介代代传承的方式,互融当地民族风俗、文化历史,延续至今天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刺绣风格。用刺绣的方式表达各自的情感、思想、喜怒哀乐及当地文化风俗,需要绣娘从小培养刺绣素养,并将所有的思绪采用一针一线的方式融入到作品当中,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表达形式。

湖北江陵马山硅厂 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汉代的刺绣应用更广泛,贵族、富商多以丝织刺绣品作服装和礼物,社会需求大增。汉代王充《论衡》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汉代刺绣的针法,主要是运用辫子绣,它是以丝线圈套连接而成的,可以单向锁绣表现轮廓,也可以圈排、并排锁绣成面饰。这种针法圈套浮线短,所以它坚实耐用,是实用型的主要针法。辫子绣以长寿绣、信期绣、乘云绣为代表,表现龙纹与云纹、凤纹与云结合。它在汉代一直占着主导地位。

汉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武汉汉绣绣品主要有四大类,即民俗产品、舞台文艺用品、宗教文化用品、灯会庙会产品。

汉绣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用品、装饰等。常见的作品有绣衣、绣枕、门帘、帐沿、靠垫、香坠、桌围、花帽、绣鞋、围腰、中堂、挂屏、彩帐、戏装道具、神袍、袈裟、锦旗、彩幡、蒲团、寿衣等。

清朝中叶,以汉口为中心向周边扩散,遂以鼎盛之势与苏绣、湘绣平分秋色。那时候,朝廷在汉口设织绣局,征集贡品,可见其一时之盛。

清朝咸丰年间,因国内政局动荡,大批汉绣艺人纷纷逃离汉口,汉绣遂以衰亡。

清朝中后期是汉绣的鼎盛时期,当时武昌的郑氏兄弟在汉口大兴路上开了第一家汉绣铺,不久便引得众多汉绣匠人“扎堆”开店,近40家汉绣铺占满了整条街,老百姓们索性称其为“绣花街”。绣花街云集了上万名绣花匠人,他们绣制的各类服饰、戏剧舞台用品和宗教用品备受青睐,受到达官贵人和黎民百姓的钟爱。

1944年,美军飞机轰炸大兴路附近的日本军火库,与其相邻的绣花街也被炸毁,绣匠们四散逃命,汉绣开始走向衰败。

汉绣名艺人吴文琇转到洪湖,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汉绣承传的大宗,其代表作《文房四宝》《和平之春》和双面绣《群猫图》《雏鹰展翅》等,被国内同行公认是我国刺绣艺术的尖端之作,名扬遐迩。

“破四旧”时,大量汉绣制品被焚毁。改革开放后,汉绣手工艺人为留住手艺,改善生活,重新开始发展并一路成长至今。

2008年6月,汉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武汉汉绣博物馆,在汉阳江欣苑社区挂牌成立。2018年5月,汉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18年12月获选湖北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二、推广传播困境

汉绣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消逝的可能,所以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学习她,进一步将她传承下去。在传播推广中所面临流传的圈子面窄小,不符合时代潮流,产品单一,推新周期长,外贸业框口关闭等主要困境。

(一)汉绣流传的圈子面窄小。在汉绣的发展过程中,刺绣技艺都只是流传于荆州、仙桃、潜江、洪湖、武漢、荆门、襄阳等一带农村妇女,一方面满足自己家族一家老小的穿用,一方面用于补贴家用,如今汉绣主要是家族传承为主,以及师徒传承,其流传的圈子面窄小,只有圈内以及对汉绣感兴趣的人才来学习刺绣。

(二)汉绣不符合时代潮流。从追求个性时尚、创新性来讲,民间艺术比较重视传承,传承代表从某些角度需要遵循古法(部分刺绣家族传承来讲传嫡不传旁、师徒传承、针法不外露、花纹、配色搭配等形式的固化),现代艺术本身追寻的是潮流、时尚,新颖、刺激、视觉冲击大、独特性,从这个方面来讲是背道而驰的。

(三)汉绣产品单一。市场上产品大多还是挂画、摆件、屏风、主要用于家庭装饰、收藏,绣衣、绣枕、门帘、帐沿、靠垫、香坠、桌围、花帽、绣鞋、围腰、中堂、彩帐、戏装道具、神袍、袈裟、锦旗、彩幡、蒲团、寿衣等,这些产品目前被人们使用到的频率不高。

(四)产品推新周期较长。从产来讲,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基本上都是以小作坊的形式进行操作,接单、下单、刺绣、验收等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导致市面的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从营销角度来讲,汉绣作为非遗项目,做刺绣的手艺人更多关注自身的技艺,不懂营销思维、技巧和包装等,所以无法将汉绣推的更远。

(五)突遇疫情,刺绣外贸业框口纷纷关闭。

三、策略

互联网时代,复活汉绣是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融合新时代的科学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精髓。单纯“以艺养艺”不能与市场接轨。笔者试从政府行为引导,媒介传播融合,学术研究创产学研一体化,内容、题材创新,跨界共享五个方面探讨。

(一)政府行为引导

1.倾力打造中国汉绣圈。2018年至2020年,建设中国汉绣圈,包括汉绣展示中心、汉绣大师工作室;推动汉绣传承人成立汉绣传承人群联盟,形成行业规范;开发汉绣培训教材及视频,推进校园传播和社会传播;与高校合作开展传承人群研培及汉绣研究工作;举办汉绣精品展,以精品创作带动衍生品的开发;建立汉绣线上展厅,完善汉绣数字资源库;推动汉绣与本土服装生产设计企业开展合作。

汉绣展示中心,采取场景复原的形式,用汉绣四大类产品展现老汉口的历史风貌和民俗风情,再现历史上著名的绣花街盛况。汉绣大师工作室则以汉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主,兼顾市级传承人。工作室主要用于汉绣传承人进行设计、制作、教学、交流、展示等,也鼓励其进行创新及发展产业。

2.外事活动展示。

3.出台“关于汉绣保护工作的通知”文件,对汉绣保护提出了具体意见和保护措施。

(二)媒介传播融合

1.影视+汉绣传承。“汉绣”文化的融入,让《你和我的倾城时光》又添了一份感动。在早前剧组发布的“汉绣版”海报中,就融入了黄鹤楼、樱花、梅花等武汉特有的城市元素。而在剧中,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被更直观的展现,引来观众的一片惊艳好评。可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播电视局、省广播电视台、武汉广播电视台、省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汉绣体裁电影。

2.全民娱乐、刺绣pk赛、刺绣IP、动漫、游戏进行跟踪宣传。2019年6月由全国妇联、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妇联承办的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是巾帼创业创新行动、巾帼脱贫行动的一个深化和发展。线下举办手工巧匠刺绣手工大赛 之外,线上多举办此种刺绣大赛。通过海选互动晋级的方式让全民参与其中,打造刺绣网红(名人),建立地区自己的刺绣IP,开发一整套周边产品:动漫、游戏。 携手各大游戏制作商共同打造刺绣互动游戏,在吃鸡、王者荣耀游戏中创建刺绣人物,用刺绣中不同的针法进行设计动作,出现酷炫的视觉效果,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个角色,从而用游戏的方式了解刺绣文化达到传播、推广的作用。

3.音乐+非遗传承。周华健演唱《倾城之恋》,韩磊演唱《在此》,将古琴台、黄鹤楼、长江、楚字、落袈山、大桥、古建筑等非遗地标融入。武汉音乐学院“长江流域音乐非遗展”,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主题曲调釆用监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啰啰咚》等。可由湖北省群艺馆、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各高校音乐系创作非遗歌曲,添加刺绣元素。与中国好声音武汉站联手。

4.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汉绣(文化遗产),加快推进传播速度。全媒体时代,充分用好两微一端、三屏同步。策划人物报道。云游非遗。举行网络大直播。结合抖音、快手、花椒等直播平台做强汉绣。

(三)学术研究(高校、社团),创产学研一体化

1.社会团体、基层组织+非遗传承。社会团体在基层参加扶贫活动时,可与基层组织当地留守妇女、中老年人做绣活,利用社团组织力量进行策划、指导,给相关部门决策咨询,同时引进各高校校友会企业家投资运营。在产品生产方面,与政府、妇联、残联合作,时间上利用农闲之时,利用农村多余女性劳动力,由专门的刺绣老师进行传习,考试合格后,开始刺绣并建立刺绣基地,女性加入刺绣后,不再是单靠男方劳动力挣钱养家,自己通过劳动后赚取现金,用以补贴家用,还可以打发多余的时间。不同于其他固定式劳作模式,刺绣基地可做做绣活,也可将材料带回家做,合作方式较为灵活。目前使用的方式是统一向农村妇女提供原材料、培训技术、指导验收、品牌包装、销售运营,以保证绣品的质量和销售。 在销售方面,由当地政府牵头联合当地企业进行回购产品,作为特色礼品赠送客户,另外产品进旅游景区进行展示当地文化,建立刺绣博物馆,让非遗正式走入千家万户。

2.高校+ 非遗+扶贫。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将大悟县汉绣基地作为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加快设计、研发、制样进度,开发具有汉文化、荆楚文化、孝文化特色系列汉绣产品,以大悟县“妈妈回家”汉绣巧手脱贫项目和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汉绣研究生团“设计引领 技艺扶贫——汉绣+经济振兴平台”公益项目,通过设计助力汉绣产品研发。

(四)内容、题材创新

1.加入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做到创意刺绣。紧跟年轻一代的喜好,做出其喜欢的书签、香包、背包、眼镜盒、耳环、摆件等外,也可做口罩、眼镜盒、包装盒、茶盒、梳妆盒、耳环、书签等。

2.题材选择。

(1)汉绣从不局限于中国传统的工笔画,不断推旧展新引用人民所熟知的历史、神话故事等,如“一百零八将”“郭子仪上寿”“群仙祝寿”等。

(2)与当地的众多的文人墨客的画进行融合。

(3)与西洋油画相结合,用刺绣的方式表现虚实,凸显油画中重要部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变和再创造。

(4)革命文化+英雄谱+家风。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资源,以现代文明为驱动,发展与提升大众文化,大力推进文化整合,文化创新。

(五)跨界共享

1.围绕“非遗+电商”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培训,线下遴选具有一定电商运营基础的非遗项目集中参训,其余项目则参加线上学习,并可通过留言、作品分享等方式与现场老师、学员进行“云互动”。 课程设置上,培训涵盖三个层面:一是电商发展趋势层面,邀请了电商平台的非遗业务负责人主讲,他们从电商平台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政策出发,用大数据解读当下非遗产品消费趋势,为学员指明航向;二是具体业务层面,既涵盖产品运营、店铺视觉、营销引流等通用电商知识,又有成功的非遗商业模式讲解和优秀案例分析,我省在电商平台表现突出的非遗网店运营者现身说法,将自身经验倾囊相授;三是实操技能层面,主要围绕文案策划、产品拍摄、视频制作等方面展开理论教学、实操练习和作品交流,由知名短视频机构的摄制老师讲授及点评。如何设计网店形象,吸引更多公众关注?如何读懂大数据,做好产品的类目划分?如何拍摄短视频,多维度展现非遗产品的特色?如何讲好非遗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参训学员在“触网”中面临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难题在经验分享与实际操练环节、在老师的细致分析与答疑解惑中有了更为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答案。

2.由资方入场,转向规范的商业化模式进行运营及操作。将“中国汉绣圈”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前期的产品设计、生产、营销、销售统一管理。打造一个专门为汉绣产品服务的线上平台,将传承人作品放于平台之上进行统一上线,供所有对刺绣爱好者、汉绣产品需求者进行浏览和选购。设定奖赏制度,对销量较好、欢迎产品的传承人进行奖励,在利用金融思维来运营和操作这个平台,做好统筹及管理,保证传承人的基本生活收益让其可以全身心的进行创作而不会因为生活所困而发愁。这个平台分给所有的传承人股份,按照為平台贡献大小(以一年为期限进行排名),平台盈利则可以年底分红,除此之外,保护好汉绣原有的技艺,将汉绣往上市公司方向打造,从而实现推广、传承的目的。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2020年是“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开局之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引领下,“跨界、融合、共享”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如椽巨笔绘蓝图,指点江山画卷舒”,勇立新时代潮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叉点上,振兴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赋予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担当。 汉绣,是荆楚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新时代汉绣人需要将其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实现和突破,让其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兴保持一致,实现可持续性、复制性、延展性的代表性传统行业。

参考文献:

[1]唐文倩.湘绣在服装中的运用现状及发展研究[J].风景名胜,2018,(11).

[2]许方.东南亚中华传统服饰刺绣纹饰风格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0).

[3]钱永平.论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包容性经济发展的结合之路——以山西省灵尚刺绣为例[J].文化遗产,2019,(01).

猜你喜欢
产业互联网
“一带一路”战略下台湾产业转型初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