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前的夏天》中凯特的异化

2020-09-10 07:22彭晗聪
今古文创 2020年46期
关键词:自我救赎异化

彭晗聪

【摘要】 本文从异化理论出发,阐释《天黑前的夏天》里的主人公凯特在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双重压迫下产生的种种异化现象。多年来机械服从和奉献的家庭主妇生活,让凯特迷失了自我。自我的异化,与他人关系的异化,让凯特苦苦思索和探寻。她在迷途中苦苦探寻的艰辛过程也激励着处于困境的女性,寻找自我救赎之路。

【关键词】 《天黑前的夏天》;异化;自我救赎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6-0013-02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多部有口皆碑,引人深思的作品,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关注种族歧视、两性关系、人类生存困境等多个社会话题。

在1973年的著作《天黑前的夏天》中,莱辛以冷峻的女性视角揭示了中年女性在男性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下,迷失了自我感受到种种异化体验,不知何去何从的生存危机。个体在追寻自我、探求自我救赎之路过程中,所遇到的迷茫、困惑与无助都被莱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部小说也被《纽约时报》称为“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小说描绘了中年家庭主妇凯特的一次夏日之旅,二十余年来一直恪尽职守为家庭付出,一夕之间却成了可有可无的人,怅然若失的凯特接受了外出工作邀约,走出家门,开始了一段追寻自我、扬弃异化的旅程。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语alienatio,主要指脱离、喪失和疏远等,后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术语,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的推动下发展成为异化理论,主要用于分析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人的异化即人的本质和各种特性发生异化,主要指作为主体的人,被人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等客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反而成为制约压迫主体的异己力量。使作为主体的人丧失主体性,进而导致人与自身的异化,人和人之间的异化。凯特与自我的异化,与他人关系的异化,让她难以触及真实的自我,游走在迷惘无助的自我救赎之路上。

一、自我的异化

《天黑前的夏天》中凯特的异化,就集中体现在她与自我的异化,凯特在努力做好妻子母亲角色的时候,却渐渐迷失了自我。凯特是一个二十多年如一日为家庭默默付出的家庭主妇,囿于家庭与外界几乎隔绝的家庭生活,让她感到自己碌碌无为“她不敢期盼将来会发生什么,只知道自己将在忙碌的家庭琐事中慢慢衰老” ①。她小心翼翼恳恳勤勤终日为家人鞍前马后,为婚姻为家人委屈自己,然而却没人在乎她的感受,把她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这个夏日,在家人都有各自安排的情况下,凯特终得以独自走出家门,在远离家庭的地方回顾审视自己的家庭生活,她“终于看清了一个事实:多数中年女子的脸庞和步态,都和囚犯或奴隶相似。” ②

她们的生活以家为圆心,家人活动的区域为半径,围绕着家庭转圈圈。一股无形的力量将她们禁锢在家庭的方寸之地,她们好似忠实于家庭守卫着家庭的士兵,又如同毫无怨言提供服务的奴仆,围着家人转,围着家庭转。当她们试图摆脱无形的镣铐,以一种疏离的姿态对待家庭时,家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她们拽回到原有的模式,希望她们保持原有的恳恳勤勤的态度。凯特感到自己“多年以来都是一台由迈克尔设定的机器”③,“设定的唯一功能就是:管理、安排、调整、预测、命令、烦恼、焦虑、组织。小题大做” ④。

在男性霸权的支配下,凯特的真实自我、观念都与思想意识相分离,她感到自己多年只是一个他人操控着的机器,一支转动不停的陀螺,生活并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只是机械地完成着家人为自己设定的任务,庸庸碌碌匆匆忙忙地生活着、衰老着。她感受不到自己的真实感情,触不到真实的自我,处于一种失语状态,无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不自由麻木的状态,使凯特异化为家庭的奴仆,工作的机器,完全失去自由意志和人的本质。

二、人与人的异化

对凯特来说,她与他人的异化主要体现在她与丈夫以及与孩子的异化。阿莉森·贾格尔联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提出“女性在性行为中的境况与那些被迫同自己的劳动过程和产品相分离的工人们是十分相似的” ⑤。

女性被无情地当作发泄性欲的对象,遭受性侵害和折磨,而不被纳入整体的人的范畴,处于无力的性对象的地位。在与丈夫的关系中,凯特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遭遇,丈夫迈克尔的出轨让凯特感到“自身价值乃至体内物质都遭致侵袭” ⑥,丈夫的不忠使凯特陷入自我否定当中。而迈克尔外遇的唯一目的就是性,更让她觉得自己被无情践踏了。纵使自己保养得当,身材依然精致迷人,丈夫仍像“一个贪吃糖果却不予节制的孩童” ⑦为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频频出轨。凯特感到在丈夫眼里,自己同他出轨的对象并无二致,只是他用来发泄性欲的对象、工具,并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丈夫情感上的背叛,性异化的痛苦经历让凯特“觉得自己像个填充的木屑慢慢漏光的玩偶”⑧,这种思想同身体割裂的异化体验,使凯特难以通过性行为获得愉悦,并对丈夫的无情背叛久久难以释怀。

贾格尔指出“母职”对于女性来说,也是一种异化体验,女人与她生育劳动结果,与生育过程、育儿方式等相疏离。作为家庭主妇的凯特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着这种异化。凯特如同一个提取“产品”的机器,接二连三地生下孩子,直到照顾三个孩子的琐事将凯特的生活填满,挤走她所有关于自己的需求。养育孩子成了凯特生活中最最核心的任务和使命,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凯特“总是随时待命,总是听候传唤,总是遭受指责,总是榨干自己喂养这几个——魔头” ⑨。她每天鞍前马后围着孩子们转,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在这些孩子眼里,作为母亲就意味着默默付出,隐忍而没有自我,即使凯特委曲求全,仍然得不到孩子们的尊重。社会规约的母亲角色将凯特牢牢地束缚在家庭生活中,多年没有自我的生活让她“逐渐变成了一个忧虑成习的疯子,成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伤脑筋。” ⑩

即便如此也并没有人真正关心凯特的感受和生活,孩子们只把凯特当成照顾自己的工具,一个可以随时抛之脑后的“老保姆”。多年来没有自我成长空间的凯特,情感上像个“瘸子”和“废物”,不被孩子们理解和关心,在需要帮助和照顾时,孩子们却选择了漠视和冷漠对待,这让凯特“觉得自己像只受伤的小鸟,被健康的同类生生啄死;又像一只动物,遭残忍的孩子戏耍玩乐”。养育孩子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孩子成年后对她的付出所判定的微小价值之间形成巨大反差,让作为母亲的凯特黯然神伤,家人们对凯特的孤立和放逐,也越发加深了凯特的异化体验。

三、自我救赎

凯特自我的迷失;思想与身体的割裂;母亲角色的束缚无疑都是异化的结果,充斥于凯特多年来的家庭生活中。作为主体的人就其社会属性来说具有其类本质,即人性和主体性。凯特要避免异化就要摆脱他人的目光,重新确立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性。凯特意识到自己一直活在他人的目光中,活在男人的凝視之中。“布朗女士的服装、发型、举止、姿态和声音以前都是赝品……但如今她说不了:不,不,不,不——这个将一切集中于头发的声明。” ⑪

不同的服饰打扮给了她不同的身份,一直以来她都没有按照过自己的意愿穿着打扮,终于她勇敢地抛弃了一直以来为维持中产阶级身份的一身行头,不再亦步亦趋追逐时尚去保持曼妙的身材和姣好的外貌,凯特这个关于头发的声明,表明她不愿再活在他人的目光中,而是要对自己的身体做主,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同时她欣然接受了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和解也与真实的自我达成和解。

与女孩莫琳合租,凯特度过一段难忘的愉快时光,她重新回顾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有欢乐也有烦恼,跳脱出自己的家庭,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以往的经历和感受。凯特明白了“我们怀着不同的想法和感情经历了某一事件,并在当时有了相应的判断,等事情过了很久——瞧吧,看起来就会大不相同” ⑫时间会给一个答案,离得越远或许能看得越清楚。凯特不再执着于得到一个满意的判断或一个理想的评价时,也最终释怀了。这个意义非凡的夏日之旅,让凯特在临近天黑时想明白了许多事,找回了迷失的自我,坦然接受了不完美的生活。

注释: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⑩⑪⑫多丽丝·莱辛著、邱益鸿译:《天黑前的夏天》,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第90页,第62页,第90页,第60页,第60页,第62页,第86页,第91页,第243页,第223页。

⑤阿莉森·贾格尔著、孟鑫译:《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55页。

参考文献:

[1]阿莉森·贾格尔.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M].孟鑫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M].邱益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3]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自我救赎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马克思如何阐释异化与非异化的内在关联
“摸金”中的自我救赎
寻爱之路,自我救赎
电影镜头中寂然独立的女性身影探究
大型货代企业的“自我救赎”
论《追风筝的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
归化与异化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