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古以来,中国就一直重视舞蹈教育。深入理解和把握唐代舞蹈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更好的传承乐舞文化,本文通过对白居易乐府诗《胡旋女》的分析来看唐朝舞蹈教育特点,主要从《胡旋女》这部作品出现的社会大背景、《胡旋女》中的乐舞元素来进行论述。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唐代的舞蹈教育,从而为当今的舞蹈教育提供更好的参考,最后,纵观全局,总结唐代舞蹈教育的特点,促进舞蹈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 唐朝;舞蹈;教育;特点;《胡旋女》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6-0017-02
一、白居易乐府诗《胡旋女》出现的背景
(一)《胡旋女》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白居易,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将自己的作品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其中他最看重的作品是自己的讽喻诗,而《胡旋女》就是讽喻诗的代表作之一。
唐代当时流行的三大乐舞中,即胡旋舞、霓裳羽衣舞和秦王破阵乐,唐明皇李隆基对胡旋舞十分喜爱,他的宠妃也非常善跳胡旋舞,诗中是这样描述的“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能道胡旋”,由此可以看出,杨玉环和安禄山是舞的最好的两个人,也说明了胡旋舞在当时是十分流行的,宫中人人都在学习此舞蹈。《胡旋女》作为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作之一,他讽喻的是什么呢?在读此诗时,不难发现《胡旋女》还有一个副标题“戒近习也”,这也明确了此诗歌的创作目的,探讨了安史之乱为何会发生,强大的唐王朝为何会由盛转衰。唐代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极为繁荣的时代,繼承了很多前代的旧制与遗风,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找到最适合本朝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制度虽各有利弊,但不影响唐代辉煌发展的趋势。如唐朝统治者实行的轻徭薄赋、租用调制、恢复封建社会经济等都推动了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唐王朝周边的诸国也纷纷前来朝拜,唐朝疆域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到唐明皇即位更是开创了唐朝的“开元盛世”,仿佛一切事物都在正常运转之下,然而危险正悄悄来临,李隆基晚年沉迷乐舞享乐,宠爱杨贵妃,对朝政的治理一再懈怠,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 ,重用安禄山来稳定唐王朝边疆,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二)《胡旋女》出现的文化思想背景
大一统的唐王朝在扩大疆域时接收了很多的外来文化,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与交流越来越多,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另外,宗教的传入对唐朝政治、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意识形态方面,儒释道三教并立,同时还吸收了西域的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起初这些宗教均在中国传播和流行,但最终流传下来的还是佛教和道教。总的来说,有了政治经济的繁荣和军事的强大,文化宗教的交流和流行就有了保障;而宗教文化的交流同样也影响着唐王朝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唐朝统治者利用宗教思想对人们进行约束,有利于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宗教也影响着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内容,与之前作品相比,风格会有所创新。诗歌文学在唐代的发展还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唐代科举制度非常严谨,所以古代读书人都会遵循考试的原则和规定,这样就对诗歌创作有了很大影响,比如诗赋的考核主要以“声律”的好坏作为考试标准,如果声律运用不恰当则会被淘汰,虽然科举考试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弊病,但从整体文学环境方面看,科举考试给了广大平民从政的机会,中下层文人对于民生疾苦的了解比官宦子弟要多、要细,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科举考试限制的诗歌创作对唐代文学文化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从《胡璇女》的舞蹈元素中看唐代舞蹈教育特点
可以看到诗中所描述的乐舞艺人有善跳胡旋舞的杨玉环和胡旋女,善跳胡腾舞的安禄山;描述的乐舞机构是梨园,并且杨玉环曾在这里被册封为贵妃。诗中的乐舞艺人和乐舞机构紧密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并且与乐舞教育息息相关,为唐代乐舞教育做出了铺垫。
(一)《胡旋女》中的乐舞艺人
唐王朝雄伟强大,以博大的胸怀兼容着一切外来文化,舞蹈艺术发展迅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着创新,形成的交织贯通的乐舞被广为传习。统治阶层一般都接受着良好的舞蹈教育,《胡旋女》中是这样记载的,“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一曲终了拜谢天子,天子都为之开口褒奖,可见,唐明皇见了胡旋舞是如此的喜爱,深深沉溺其中,也正是他的这种喜爱,可以间接看出他在乐舞方面的造诣很高。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自己构思编创而成,后来又吸收了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的《婆罗门曲》,二者合一,取其精华,最终完成了《霓裳羽衣舞》的编排,最擅长霓裳羽衣舞的杨玉环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舞蹈家,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说道,“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能道胡旋”。由此可见,杨玉环不仅善跳《霓裳羽衣舞》,还善舞胡旋,并且能把技艺高超的胡旋舞跳得最好,可以看出她学习乐舞的能力之强,技艺之精,同时此诗句也提到了安禄山。而在《旧唐书·安禄山传》中提到节度使安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二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膀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胡舞作旋,疾如风焉”。总的来说,统治阶层受到的舞蹈教育程度是很高的,从上述这些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并且有着较为高深的技巧训练,证明了唐代上层社会的舞蹈教育占总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胡旋女》中的乐舞教育机构
梨园是唐玄宗亲自创办的音乐舞蹈教育机构,它以梨园命名。梨园的主要教授是“法曲”,有着“大曲”一样的结构,除了音乐、舞蹈还有器乐伴奏,所有入选梨园内的人都很出色,因此,白居易在《胡旋女》中有记载,“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说的是杨玉环因为擅长歌舞而受宠,在宫中乐部梨园内册封为贵妃,可见梨园是极为重要的乐舞教育机构。太常乐工会精心挑选梨园弟子,三百个男性艺人,住在梨园;另外有几百个艺人是女性,居住在宫里的宜春北院。梨园的乐工舞人大都从坐部伎中选拔而来,她们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除宫殿中的梨园,还有一个叫“梨园别教院”,它属于长安太常寺,主要是传习法曲,属于洛阳的叫“梨园新院”,此乐舞机构演出“俗乐”,唐玄宗热爱唱歌和跳舞,他的作品常常由梨园表演,并进行了排练,开元年间,唐玄宗把“十部乐”里的节目重新归纳组合,并按照表演形式等的划分,成功把“十部乐”中的乐舞重新组建成“立部伎”和“坐部伎”两套宫廷乐舞。这一时期的音乐舞蹈文化和创作已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辉煌时期,因为他酷爱音乐和舞蹈,并创建了乐舞机构供艺人学习,营造了一个适合乐舞发展的社会氛围,促进了乐舞教育的繁荣和发展。但到了安史之乱后,宫廷乐舞机构逐渐衰败,统治者已无意沉浸在乐舞中,到公元799年,梨园解散,尽管它已经消失了一千多年,但一直使用梨园这个名字。
三、文化交流、繁荣发展下的唐朝舞蹈教育特点
(一)唐朝舞蹈教育的普遍性
前文中提到了胡旋舞的学习在宫中,舞蹈教育也表现在了统治阶层。其实,市民阶层中也同样可以看到舞蹈教育的普及化,如唐朝海、陆丝绸之路畅通,经济发展迅速,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生活上的愉悦性,大街小巷出现了各种休闲娱乐的场所,例如秦楼楚馆、胡店等,这都将促进舞蹈教育在中下层社会的发展,还有一些豪门贵族积蓄培养家伎,同时进行着舞蹈教育的传播与创新,比如崔颖在《岐王席观伎》描述了唐玄宗的弟弟岐王府中的乐舞场景,“二月春来半,王家日正长。柳重金屋暖,花发玉楼香。拂匣先临镜,调笙更炙簧。还将歌舞态,夜夜奉君王。”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唐朝舞蹈教育的普遍性。
(二)唐朝舞蹈教育的兼容性
唐朝统治者能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對异域乐舞有着特别的喜爱之情,在《胡旋女》也提到了唐玄宗在看到技艺高超的胡旋舞表演之后,为之开口褒奖,统治阶层的这种异域乐舞喜好,对人们学习异域乐舞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次,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唐朝舞蹈教育的发展,异域乐舞传播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技艺高超的乐舞艺人,比如胡旋女、杨玉环、安禄山等。唐朝宫廷乐舞”十部伎“里有八部是异域乐舞,这在宫廷乐舞教育中比较罕见,《坐部伎》《立部伎》同样如此,所以在乐舞传授过程中,既需要乐舞的专业教授,也需要学习者长期的刻苦训练,二者缺一不可,从另一方面也体现着唐代乐舞的包容性,唐朝舞蹈教育的兼容性。
(三)唐朝舞蹈教育机构的多样性
唐代音乐舞蹈教育机构很大,除上述提到的梨园外还有太常寺、大乐署、教坊等教育机构,起初教坊并不受到重视,到公元714年,唐明皇整改大乐署,把演唱和伴奏民间乐舞的艺人分离出来,组成三个梨园、四个外教坊。从此,教坊和梨园的地位提高。唐明皇最初有一个设在禁苑蓬莱宫侧的内教坊,然后建立了四个外教坊,两个地处洛阳,两个地处长安,洛阳的外教坊都处在明义坊,而长安的外教坊一个处于延政坊,称作左教坊,以舞取胜;一个处于光宅坊,称为右教坊,以歌见长。这些教坊直属宫廷,管理者为宫中宦官,掌管全教坊事物。由此可见,唐朝舞蹈教育机构比较完备,舞蹈教育也逐渐走向成熟,这与唐朝文化交流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王宁宁.中国古代乐舞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523-524.
[2]石曼晴.白居易乐舞诗的舞蹈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6-9.
[3]钟祎洵.中国古代舞蹈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30-33.
[4]汪继红.隋唐时期的舞蹈教育[J].兰台世界,2011,(14):28-29.
[5]周冰.唐代的舞蹈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5-13.
[6]牛抒真.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7]文淦.丝绸之路[M].北京:阳光出版社,2012.
[8]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张英英,女,汉族,山东荣成人,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舞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