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改革对当时俄国上下层社会影响对比

2020-09-10 07:22夏宏瑞
今古文创 2020年46期

【摘要】 彼得一世在位时期对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的社会面貌,也使俄国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俄国的经济、文化都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脚跟,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彼得一世去世后,改革的新制度一度受困,到最后甚至成了罗曼诺夫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改革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不同,就此产生的不同阶层的不同走向,为改革的后世影响埋下伏笔。

【关键词】 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国情;上下层社会

【中图分类号】K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6-0091-02

前  言

改革一般包括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做出的改良革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马立诚在《历史的拐点》一书中写道:“搞改革要有足够的权威,我搞改革侵害了你的利益,你也没有办法反抗我;二是如果权威不够,就得有足够的补偿。”改革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上的,对社会制度的变革,改革的有效性与进步性和改革措施与当时时代背景的发展的匹配情况密不可分。自上而下的改革必然会对上下层社会的人民产生不同的影响,影响的差别对这个国家日后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一、彼得一世改革背景浅析

对比同时期的西方欧洲国家,在彼得一世改革之前,基本上完成了欧洲的自我转型。威廉·迈克尔尼在《世界史》中写道:“欧洲地理终于被划分成一系列比较巩固的国家,每个国家由一个中央集权的、通常是君主制的政府控制。在最成功的例子中,巩固的规模是民族范围的:法国、西班牙、英国和瑞典。”国家政权走向新的方向,政权集中并且巩固。除此之外,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海外殖民扩张的开始,走向海洋时代,文化上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开拓了人民眼界,促进社会世俗化、科学化的文明发展。

而反观此时的沙皇俄国,在1613年击退入侵者之后,莫斯科大教长宣布他儿子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到彼得一世1682年继位,俄国社会还在老旧的轨道上发展,社会积弊已然显露,不仅在技术和财富上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内矛盾也不断激化。在西欧国家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时候,俄国的农奴制仍然盛行,保持着原有的自然经济,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而文化上,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民众的思想还被束缚,农奴制度盛行,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更是无人问津。政治更是向绝对君主制倾斜,军备落后,岌岌可危。

此时,彼得一世继位,其到欧洲游历,发现了西欧开化的先进文明,意识到了俄国社会的积弊和不足,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二、彼得一世改革措施分析

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动,主要是在北方战争期间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彼得一世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围绕着军事改革而展开的。他在军事和外交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创立了海军。但是要快速完善政策并推行政策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不可避免地增赋税,这使得俄国下层民众的生活更加困苦,对农奴的剥削更加严重,造成了几起叛乱事件,虽然都被镇压,但是给俄国社会埋下了隐患。改革中贵族服役的强制性被完全取消,可以说对贵族军事上的束缚取消,但是农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自由,反而被加大了剥削,战争的开支都压在农民身上,致使俄国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日渐明显。

其文化上的改革不仅仅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建立学校,对贵族子弟进行强制教育,还进行了国内的宗教改革,此次改革更是将教会的经济和权力全部收归国家,成为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沙皇成为东正教的“最高牧首”。在彼得一世之前十七世纪初期,俄国国内政局混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文学市场处在以世俗故事冲破中世纪文化格局的趋势。彼得一世向西方学习,进行宗教改革,开拓人民的思想,促进教育的同时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使彼得一世时期的文学新旧杂陈,带有过渡性质。这是对之前文学格局的冲破,也为之后的文学繁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文飞的《俄国文学演讲录》一书中写道:“彼得改革后俄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尤其是叶卡捷琳娜对文学的倡导以及她自身的文学活动,使古典主义文学在俄国扎根,使俄国在文学上与欧洲接轨,为俄国文学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虽然没有进行创新性的类似欧洲式的代议制改革,但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势力的同时能够加强行政管理效率,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近代化发展。

三、当时国情下的改革影响分析对比

吴贺的《彼得一世改革》中写道:“总体来说,中等贵族和小贵族是彼得大帝的改革的赢家,他们从改革中获得了利益,军事改革和行政改革为他们‘腾跃龙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他们逐渐走向前台,热情地支持改革,并成为专制体制的新支柱。”因为改革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份人的利益,而大贵族和教会上层人物的利益在这场改革中被触及了。但是,彼得一世进行了一系列平定反改革运动,使得改革有序进行了下去。在改革中最大的获利者仍是上层社会的人物。

上层社会的贵族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甚至一些贵族子弟先会说法语然后才是俄語,当时俄国贵族子弟的受教育程度不亚于任何西欧国家的贵族。但农奴制的长期存在,在整个欧洲都很罕见,广大农民得不到教育,在教育文化水平上形成了极大的对比差异。

玛丽·普拉特·帕米利的《俄国简史》中写道:“如果说教化一个未开化的人很有难度的话,那么让数以百万的人民披上他们原本不喜欢的文明的外衣几乎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套完整的社会组织能够彻底改变整个民族的日常习惯,哪怕是产生一些深远的影响。这个进步需要铁的手腕和钢铁般的意志,就像众所周知的那个形象的比喻,俄罗斯是被鞭笞着走向文明的。”当时的俄国普通民众其实长期生活在地缘为基础的村社之中,俄国人将自己奉献在了俄罗斯土地上,长期以来,普通民众与贵族之间的隔阂,积弊已久。

彼得一世在文化上的改革措施则主要针对贵族的上流社会,上层社会开始学法语,穿西装,而下层民众仍然保守无知。随着改革的深入,文化教养乃至生活习惯都形成了较大差距。

在改革推行中政策的实施少不了资金的支持,与改革近乎同时的战争更是加重了农民这个社会底层群体的负担,剥削不断加重使得改革给后世留下了隐患。改革中巩固的地主阶级以及发展近代经济产生的新兴阶级,都是建立在对农民阶级的剥削之上的。在贵族获得利益和自由的同时,农奴制走向强化。沙皇统治后期俄国封建农奴制将行崩溃,资本主义关系日渐形成,激起了农民的反抗,但是长期的愚昧压迫使得农民的政治觉悟普遍不高,起义活动有着显著弱点与不足,少数训练有方的军队就将之可以击败。

而上层知识分子逐渐开化,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对沙皇专制统治逐渐不满。在上流社会形成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自由主义贵族、十二月党人以及尼古拉时代的思想家们。他们受到西欧资产阶级已经成功的国家的启发和鼓舞,感受到俄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与无能。导致在当时的俄国社会形成了两股不同的革命动力,在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后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彼得一世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在世界历史转变的大趋势下,推动了俄国历史向近代化的转变,为后续的农奴制改革,资产阶级革命都奠定了基础。在改革推行之时对农民阶级的压迫与剥削,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阶级矛盾。农民作为农奴制与封建沙皇专制最底层的被压迫阶级,改革一方面使得他们的压迫更加沉重,生活更加困难,但是另一方面又使得他们与上层社会相比较而言更加愚钝,對沙皇统治变得麻木。而当时的上层社会,贵族子弟思想逐渐开化,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熏陶,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尤其在沙皇统治后期,有识之士更是意识到原有的腐朽制度行将就木,思想开化的上层贵族则变成了社会变革重要的推动者。

四、结语

彼得一世的改革在俄国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随着俄国社会农奴制的不断加深,彼得一世改革中的隐患也日渐明显,在其之后的沙皇的确不乏出众之辈,但是也没有对彼得一世的改革进行突破性的发展,多数只是维持原有的状况。在维护上层社会利益的同时,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农奴制在俄国长期存在,对农民的压迫不断加深,俄国上下层人民之间的差距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都被不断拉大,社会的两极分化日渐严重,成为俄国沙皇制度最终土崩瓦解的潜在推力。

参考文献:

[1]马立诚.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变法实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威廉·迈克尔尼.世界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刘文飞.俄国文学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4]吴贺.彼得一世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美)玛丽·普拉特·帕米利.俄国简史[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8.

作者简介:

夏宏瑞,女,汉族,湖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