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邈
摘要:教育教学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并且产生了大量的经典教育理论,这些理论的最大亮点就是充分融合了心理学知识来做教学方法思考。文章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分析如何运用心理学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以期望能更好地提升我们当前的教育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
关键词:心理学 中小学 教育质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心智、性情、习惯等会随着周边环境的长期影响而发生变化,也会随着自身年龄及社会经历的增长而逐渐改变,而不同阶段会有较为明显的心理特征体现,在其表现初期还未定型时,可以借助外力进行引导、规范、重塑,而一旦成型,转变起来就不容易了。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学校、家庭环境、社会因素等多重影响,既有心理上的共通性又极具个体差异性,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一些优秀品性值得我们去鼓励和培育,而某些不良心理会对其自身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带来巨大阻碍。因此,在对其进行教育教学时,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以适应不同阶段学生心理所需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自主性,从而实现提升教育质量的最终目的。笔者就此结合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来揭示中小学生心理,并以此更好地指导当前教育工作。
一、借助生活素材,增强学生兴趣,提升教育效率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论,就是将教育融合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日常中,借助于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素材来降低学生的学习陌生感,增强其学习兴趣。这种教育理论是基于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步阶段。这一时期,他们既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又因自身认知能力及心理局限性,对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因知识复杂、事物陌生而学习困难,慢慢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弃学等不良情绪。同时,一些课程知识点相对枯燥,学生在学习上容易产生疲倦感,久而久之,将学习当作一件苦恼的事,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课堂学习气氛紧张,教学进度缓慢,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基于中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引入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事物,并与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可有效抓住学生兴趣点,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先提问:“谁知道天在下雨前都会出现什么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去思考,随后通过列举“燕子低飞,鱼儿浮出水面,蚂蚁搬家”等各种动物行为,来说明下雨前的自然征兆。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认识和探知这些自然现象,并在生活中去判断这些情况,以起到预防作用。同时,告诉他们,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自然现象也是下雨天的征兆,如天空布满乌云、突然刮起山风、天气突然变得非常闷热等。通过借助这些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既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课本的熟悉度,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二、融入社会场景,增强学生自知,提升教育实用性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理论,将社会也归结到教育体系中,指出教学工作不应脱离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要在教学中积极融合社会因素,也要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以此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提升学生思维认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学生知其然,又要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让他们知其不足,启发其在社会实际中去找差距,养成谦虚、好学、全面思考的优良品质。如一些中学生在学习了物理杠杆知识后,明白了利用杠杆原理可以实现力的转化,可以最小的力产生最大的效果。一些学生自认为已经学会学透这一原理,但是在教师要求他们自主设计一个杠杆实例或用杠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他们却束手无策,既不知道应该在哪里设计支点,也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实现力的传递。因此,教师既要在课堂教学中深入讲解物理原理,丰富学生的认知,又要在条件许可下让学生开展各类实验活动,或带学生寻找社会生产中的杠杆原理实例,来打破学生相对封闭的学习心态,避免学生落人“坐井观天”的局面,从而让学生养成深入学习、保持谦逊的好品格,并能真正掌握书本知识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
三、推进教学融合,增强学生承受度,提升教育质量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另一重点,这是对“社会即学校”理论的深化,也是对学生心理的更深层次研究。理论重点突出教与学要相辅相成,要和谐统一,包括“劳力亦要劳心”“行是知之始”“有教先学”以及排除“注人式”教学这些主要观点。从心理学层面来看,这一理论是基于学生学用脱节和教师教学脱节的问题提出的,体现的是学生“学而不用,止于书本”的问题,教师教法单一,不求创新的心理。其中“有教先学”是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必须自己先学透学深,要具备教育能力。如教师要进行德育教育,自身就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到以身作则,身正为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心理学知识与运用心理暗示、引导、激励等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而不是在学生做错事时一味地责罚他们。比如,对于成绩暂时落后、学习理解能力较差、胆小懦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其更多的耐心和关心,课堂上多鼓励他们回答问题、参与教学互动游戏,及時表扬其取得的成绩,并使其逐渐树立学习信心,实现转化。而打破“注入式”教学即是改变现有教学状态,改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机械学习的模式,充分把握学生学习心理和接受能力,调整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活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比如,考虑到学生厌倦教室的沉闷环境,向往自由的心理,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设计一些户外活动,并在户外活动课中融入学科知识,实现“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快乐地获得知识。考虑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越是采用强硬教育措施其效果越差,所以我们要做到张弛有道,既要加强心理开导,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采用谈心、交朋友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扰,从而增进沟通,帮助其解决问题,又要恰当运用奖惩制度,明确对错让其清晰明白自己的行为后果,以达到约束的作用。另外,利用其青春期好强好胜又缺乏失败承受力的心理,通过体育竞赛,学习比拼、班级比赛活动等方式,一方面激发他们的竞争性,另一方面让他们历经失败的磨砺,并逐渐消除心理阴影和极端性格,增强心理承受度、增加耐性、提升学习热情,从而更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促其健康成长。
四、结语
中小学生因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具有不同的心理表现,这些心理利弊互存。一方面,这体现着学生的特殊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予以正确引导和利用,以培育具有独特技能的优秀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对其不良心理进行及时纠正,根据学生情况在教育教学中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挖掘生活素材、融合社会实践、创新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培训、激励,以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