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要:高中历史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中历史课程蕴含的知识点也非常多。然而因为历史的特性,学生在学习理解历史知识点的时候,就很容易因为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距离现今比较久远,无法产生代入感,无法直观的理解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文化,故而学生学习历史就会变得比较困难。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促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直观具体。鉴于此,本文就将谈一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情景教学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景教学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无法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不能让学生真情实感的体会到历史文化的魅力,无法有效发挥出历史教学的教育意义。故而教师就要坚持以改革创新历史教学模式,要将情景教学积极引用在历史教学中,这样才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才能促使学生深入掌握历史知识。
一、情景教学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景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自然而然的理解学习历史知识。它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少高中学生之所以无法高效学习历史课程,是因为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具体的感受到历史的不凡,可以让学生对历史学生充满热情和动力。
(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可以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教师利用角色扮演来落实情景教学,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就会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而在创设问题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情景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影视情景再现
情景教学对高中历史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应该快速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要做到与时俱进,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影视情景再现,这样就可以消除隔阂,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了解与掌握。
比如教师要讲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就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背景与人文风俗,要掌握经济发展程度与民生特点,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理解这一单元的含义。因此教师就不能直接照本宣科的讲述文字知识,而是要借助多媒体,在网上查找对应资料,播放一些讲述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政策及政治体制的视频。教师还可以在网上选择优秀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可以观看复原的古代风俗和人民生活的状况。这样一来,学生在學习历史知识时就不会因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而产生难以理解的情况。
(二)角色扮演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实施情景教学。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一小节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先讲述在我国古代不同朝代中常用的器具,如我国在原始社会晚期就掌握了冶铜技术,夏商西周时期多用青铜器。西周时期出现了铁器,商朝时期出现了瓷器和织布机等。当教师讲述了这些问题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让学生扮演现代学生穿越到不同时代,收集或发展符合时代背景的手工业制品。这结合了当下流行的元素,可以促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积极。
(三)创设问题情景
除了利用视频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施情景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现情景再现。创设问题是教学中常见的手段,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最简单有效的手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设计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当教师提供了思考思路和方向后,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对历史知识的体验感也会显著加强。
(四)模拟实地情景
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模拟实地情景的方式来贯彻情景教学。教师不能将学生的学习阵地局限在狭小的教室内,要适当的带领学生去实地勘验,实地考察,让学生实地感受,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会更加深入。
还是以上述人教版的例子为例,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历史博物馆看看如今现存的历史文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引入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历史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活跃立体。将情景教学法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就可以采用多样化方式来落实情景教学。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运用影视情景再现,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实现情景再现,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或是模拟实地情景做到情景再现。运用这些方法,学生就能够快速融入到情景中,高效学习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赵金霞.解析情景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50.
[2]南嘉鑫. 高中历史情景教学法的运用研究[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39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