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分析

2020-09-10 12:35杨婷慧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2期
关键词:语言迁移外语教学

杨婷慧

摘  要: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的语言学研究领域,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迁移也一直备受关注。文章分析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影响迁移产生的主要因素有语言水平,标记性以及非语言因素,如年龄、动机、个性和学习策略等,了解把握语言迁移现象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就语言迁移现象提出了外语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迁移;外语教学

一、导言

迁移是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使用第一语言知识的过程(Odlin,1989)。转移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当先验知识有利于学习任务时,即当前一项正确地应用于当前主题时,就会发生正迁移。当母语和目标语言都具有相同的形式、模式或规则时,迁移有利于学习。让我们更仔细地看看迁移,它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效果:

1.正迁移。并不是所有的语言迁移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事实上,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没有某种语言迁移,就不会有第二语言学习。可能是较小的儿童能够在不参考他们的第一语言的情况下学习第二语言,但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母语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资源。当语言在历史上和语言上相互关联时,转移的积极影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

2.负转移。也称为干扰,发生在第一语言干扰外语学习时,先前的表现会干扰第二项任务的表现并导致错误,或目标语言中的某一规则或原则被错误地应用于另一种学习情况并导致错误。这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常用的策略。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经常使用第一语言模式或规则,这会导致目标语言中的错误或不适当的形式。

二、语言迁移的因素

虽然对语言迁移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但人们一致认为有必要研究语言迁移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我们必须了解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Gass和Selinker(1994)总结了影响语言迁移的三个主要因素:1.学习者如何组织母语;2.学习者如何看待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异同;3.他们的第二语言水平和对第二语言的理解。从他们的结论可以看出,研究者主要从认知领域研究语言迁移,认为语言迁移是一个认知过程,是语言习得全过程的一部分,是学习者参与的,积极的,创造性。此外,还应注意影响语言迁移的外部因素,即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客观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物理环境是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创造类似于真实语境的情境所必需的,这样学习者就可以理解那里有什么。案例中使用合适的语言模式。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习一门语言不仅意味着学习目标语言的语言规则,而且意味着对一种新文化的参与和习得,这也反映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通过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来弥补孤立语言知识的不足,帮助学习者实现对目标语言的迁移。

总之,无论我们从学习者的内部因素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研究语言迁移的影响因素,它们都对我们的外語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主客观因素相结合,可以指导和启发外语教学。

三、影响语言迁移的主要因素

1.语言因素

(1)语言能力。其中包括学习者的母语水平和目标语言水平,将影响迁移和学位的性质。在母语水平方面,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母语水平对迁移有影响,第一语言水平越高,迁移越积极。一般来说,人们只有在掌握了母语之后才能学习或获得一门外语,因此他们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学习发音时,有一定母语基础的初学者,经常根据母语的发音特点来听和发音目标语言的发音,因此很难学习真正的目标语言的发音。对于没有完全掌握母语发音特征的孩子,由于母语的影响不是很深,他们可能会获得更真实的目标语言发音。另一方面,词汇、句法、文本等层面有很多共同之处,这对母语基础良好的学习者是有益的。在母语相似部分的帮助下,他们可以快速分析、比较和找出共性,掌握起来会更快。然而,对于第二语言熟练程度对迁移的影响没有达成共识。

(2)标记性。标记理论是结构语言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Prague)学派的语音学家(Trubetzkoy,1936)首创的。是指音素对立中的两个成分,其中一个成分具有另一个成分不具有的特征。具有这种特征的音位称为标记,其他音位为无标记。Chomsky在他的音韵学中也使用了这个术语,并在他后来的研究中将标记理论引入生成语法,以区分语言规则的“核心”和“边缘”部分。他认为语言的一般规则由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组成。核心语法是指儿童通过普遍语法和相关环境功能在头脑中产生的语言成分。每种语言也包含一些不受通用语法限制的成分,这些成分构成边际语法。

跨语言标记模式也与典型类别(原型类别)密切相关。核心成员的一些特征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征集群,而边缘成员缺乏部分聚类特征。特征聚类边界模糊,核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没有明确划分。经常引用的例子是“鸟”的类别。麻雀、燕子和黄鹂作为一个典型的范畴,是其核心成员。它们是典型的鸟类,而鸵鸟和企鹅则是边缘成员,是不典型的鸟类。语法范畴也是人类建立的范畴,也应该是一个典型的范畴。以名词和动词为例,典型名词具有主格,单数,阳刚等特征,不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名词为非典型名词。典型动词具有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肯定形式、主观动态等特征,不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动词是非典型动词。一个类别的典型成员是无标记的项目,而非典型成员是有标记的项目。未标注项目或典型构件使用率高。

2.非语言因素

(1)语言距离。语言距离是指母语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关系,其中语言距离不仅指两种语言之间的实际距离,而且指学习者的心理语言距离(也称为心理类型)。如果这两种语言在语言和非语言方面非常接近,学习者就会发现它很容易学习,并且会发生许多积极的转移。在更多的情况下,学习者对语言距离的主观估计要比客观语言距离对迁移的影响更大。学习者心理语言的类型决定了他们在言语行为中实际迁移的语言形式,学习者对语言距离的心理认知随着其第二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变化。

(2)年龄。许多研究探讨了年龄与语言习得的关系。约翰逊和纽波特对美国4至17岁的中国移民进行的实验表明,儿童在学习语言方面比成年人有优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受母语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完全成功是极其罕见甚至根本不存在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没有一个年龄在语言学习上有绝对的优势,在某些情况下,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习得比儿童更好,因为青少年和成年人可以利用母语的特征,特别是在语法和其他方面,比儿童更快。然而,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在第二语言语音习得方面比成年人有优势。

四、结束语

著名语言学家Gimson(1989)指出:“要想学好一门语言,你必须掌握近100%的发音,大约50%的语法,1%的词汇就足够了。” 可见,发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语音知识和技能是英语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更容易、流利、自然地说英语的有利保证。

总而言之,在对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中,不仅要注意母语负迁移的作用,而且要探索正迁移的途径和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因为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指导实践,将语言迁移理论与外语教学相结合,以更好地发挥其对教学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参考文献:

[1]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甘利.母语负迁移问题与英语语法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4(4).

[3]李小龙.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研究.鄂州大学学报[J].2015(9).

[4]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外语教学于研究[J].1998,2.

[5]于巧丽.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2006(2).

猜你喜欢
语言迁移外语教学
Application of‘Never Forget English’in English Teaching
A Conclusion Report Based on TBLT Appli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Speaking Classes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英语口语语误的文化迁移现象及其文化根源
依托文本,生成微作文精彩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法语初学者语音错误分析及语音课程教改思路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