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周损伤在我军空降跳伞训练中发生率为13.5%,外军空降训练中髋部骨折发生率为5%[1-2]。半蹲式跳伞着陆过程中髋周肌肉是躯体稳定的基础[3]。髋部损伤不仅直接影响髋关节的功能,也可能间接影响踝膝及脊柱的功能[4]。由于肌肉受力情况无法直接测量,通常利用肌肉激活度来判断受力情况,肌肉激活度是指某块肌肉相对于其最大收缩程度的激活百分比[5]。通过测定上述五组肌肉在不同条件下的肌肉激活度,分析跳伞着陆过程中髋周肌肉活动变化,为研制防护装置及制定科学组训方案提供参考。
1.1 对象 2 2名现役空降兵,男性,平均年龄(23.50±4.22)岁,平均身高(178.27±2.45)cm,平均体质量(70.36±5.58)kg,平均伞龄(1.63±0.56)年。纳入标准:男性空降兵,现役,既往无下肢重大外伤及手术史,髋膝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6个月内保持进行正常伞训。排除标准:既往有下肢外伤史或者手术史,并且仍在康复期内;6个月内体能训练及跳伞训练不规律,不能保证良好的训练状态和体能。
1.2 仪器 ①Vic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200 Hz)(Oxford Metrics,英国):主体为8个运动捕捉摄像机及辅助设备,记录实时动态光学数据。②AMTI三维测力系统(1 600 Hz,SMA-6)(AMTI,美国):可测定矢状、冠状、水平3个轴向的反作用力。③跳台(40 cm和120 cm)及其他辅助设备。其中40 cm水平距离为0 cm(以40-0 cm表示),120 cm跳台设置水平距离为0 cm和80 cm(分别以120-0 cm、120-80 cm表示)。水平距离既跳台前缘与测力台后缘之间的距离。
图1 120-0 cm跳台及120-80 cm着陆
1.3 方法 收集被试者一般资料,包括身高、体质量、手足厚度及双下肢长度等并记录。试验前着07制式伞靴,躯体粘贴反光Mark点。分别从不同高度的跳台上跳下,按照半蹲式着陆姿势着地,双足落在测力台区域内(图1)。每个高度跳落重复3次,间隔2 min。利用AnyBody人体建模软件,输入被试者身高、体质量及各体节尺寸参数,完成肢体肌骨模型数据模型的建立(图2)。模型包括骨盆、骶骨、股骨、胫骨及足5个刚体及周围主要肌肉,其中髋部有3个可控自由度。采用系统中的最大/最小模型[6-7]:
FiM为第i块肌肉的肌力,Ni为肌肉强度,二者比值为肌肉活动度(AiM),C为矩阵系数,R为地面反作用力,nM为肌肉总数。选择易于测量的髋周5组肌肉,分别为屈髋状态下的髂腰肌、伸膝状态下的股直肌、大腿内收状态下的缝匠肌、伸髋状态下的股二头肌和髋外旋状态下的臀大肌。将C3D文件导入肌骨模型,运行后采集最大肌肉激活度。
图2 加载肌肉后的AnyBody半蹲式跳伞着陆肌骨模型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40-0 cm和120-0 cm高度最大肌肉激活度比较 120-0 cm时5组肌肉激活度均显著高于40-0 cm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40-0 cm高度时,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臀大肌4组肌肉存在2个波峰,分别出现在25 ms和250 ms。股二头肌激活度在105 ms时达到峰值并逐渐减弱至基线水平(图3A)。120-0 cm高度时,自足底接触测力台时各肌肉激活度迅速上升至峰值,以髂腰肌、缝匠肌、股直肌最为显著,峰值较40-0 cm高度明显增大且出现早(12 ms)。臀大肌的激活度始终维持在15%,其曲线较为平缓,波动幅度小(图3B)。
表1 不同高度最大肌肉激活度比较(%)
图3 不同高度和水平距离肌肉激活度时间变化曲线
2.2 120-0cm和120-80cm水平距离最大肌肉激活度比较 120-0 cm为垂直下落,没有水平速度,120-80 cm水平距离的速度为6.5 m/s。120-80 cm时5组肌肉激活度明显高于120-0 c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不同水平距离时髋周肌肉激活度曲线中5组肌肉都具有2个波峰,第一个位于触地后不久(15 ms),第二个波峰邻近关节角度峰值时刻(190 ms)。其中髂腰肌、缝匠肌的波峰最大。120-80 cm臀大肌幅度波动较大,在190 ms出现第2个峰值,而在120-0 cm并未出现(图3B、C)。
表2 不同水平距离髋关节最大肌肉激活度比较(%)
随着跳台高度的增加,各块肌肉的激活度均不同程度的增加。髂腰肌在屈曲过程中激活度最大(增加24.22%),其次是缝匠肌激活度(增加17.55%)。臀大肌激活度增幅较小(7.66%),这与着陆过程中髋关节的运动情况相符合。足底接触力台后,髋关节以屈曲活动为主,外展、外旋幅度小,提示着陆屈髋时髂腰肌受力最大,损伤风险高。垂直高度对髋关节肌肉的激活度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高度增加,髋关节肌肉激活度增加,肌肉负荷增大。有研究表明,单腿落地时,臀大肌收缩引起髋关节外旋,适当的髋部外旋可稳定着陆姿势,并分散地面冲击力以减小髋关节集中应力,降低髋关节脱位及膝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率[8-9]。臀中肌收缩引起髋关节外展,良好的外展肌神经肌肉控制可避免下肢损伤[10-11]。当双腿着陆时,臀中肌、臀大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股内收肌的激活度增加,而髂肌无变化[12]。本试验测试中,髂腰肌、缝匠肌、股直肌、臀大肌激活度明显增加,股二头肌的激活度较低。分析原因,半蹲式跳伞着陆,双下肢夹紧,以髂腰肌、股直肌、内收肌收缩为主,激活度增加,而外旋外展肌激活维持平衡及稳定,深蹲状态下膝关节屈曲角度增大,股二头肌激活度较小。普通人单腿着陆时,髋部外旋外展以维持躯干稳定,因此外旋外展肌力增加。双腿着陆时,双下肢分开,保持适度的髋关节外展外旋,同时上臂摆动以维持平衡,摆动的双上肢使髋关节屈曲幅度减小,髂腰肌激活度弱,而膝关节屈曲角度小使股二头肌保持一定的张力。对于空降平台训练,重复的高强度着陆冲击力可致屈髋肌肉疲劳,而髋关节的外展外旋肌力会代偿性增加,出现双腿分离或者骨盆偏斜现象,最终躯体不稳诱发损伤,主要是髂腰肌等屈髋肌的损伤[13-14]。在加载水平速度条件下,5组肌肉的激活度均有增加,提示水平速度对髋周肌肉的受力产生影响。臀大肌出现第二次峰值说明在髋关节屈曲角度增大时(深蹲状态),臀大肌二次收缩,使脊柱重心后移,减小身体前倾角度及速度,避免躯体失稳摔倒。
髂腰肌、股直肌是髋部受力缓冲的主要肌肉,缝匠肌、股二头肌、臀大肌维持髋部稳定。外旋外展肌肉在维持冠状位的髋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15],日常训练中往往忽视了这2组肌肉的训练。吊环训练加载了水平速度,使髋部屈曲角度增大,损伤的风险增加,臀大肌、臀中肌的稳定作用尤为突出。因此,空降兵地面训练时应增强臀大肌、臀中肌等外旋外展肌群的训练,降低髂腰肌等屈肌群的负荷,可以避免因过度屈曲造成的腰骶部、臀部软组织损伤及骨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