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萌晟
摘 要 @毕导THU是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博士生,也是一名短视频自媒体创作者。他的短视频作品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背后挖掘科普选题,佐之以幽默风趣的调侃语态、深入浅出的动画模型解读等视听特色,以科学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将科学传播中影响传播效果的严肃性和高门槛进行了一定的消解。文章从选题来源、视听呈现和传播路径三个角度来简要探究“毕导THU”频道的短视频如何发挥科学传播中青年KOL的独特价值,实现生活场景与科学传播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短视频;科学传播;传播策略;毕导THU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2-0114-03
科学传播在大众的眼中,往往是形式刻板而又晦涩难懂的。随着短视频风口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从业者投身这一曾经的冷门领域,尝试用生活常识科普新奇有趣的实验等内容来重叩大门。自媒体频道“@毕导THU”是一名B站粉丝数逾200万的科技区UP主,同时也是微博Vlog认证博主。截至2020年5月25日,毕导已经在B站上发布了86个视频,累计播放量逾4 000万,粉丝数突破200万,其微博也有182万的关注量,4月其更是受邀参与了主题为疫情与科研的共青团中央“青年大学习”网络主题团课录制,成为了短视频行业中富有正能量影响力的青年意见领袖。
1 选题来源:用科学解读日常生活的趣味大观
早在2014年一则关于“PX词条保卫战”的新闻中,毕啸天便是参与其中的几名清华学生之一,接受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的采访中他就直言“作为清华化工人,科普、打击伪科学和不科学,我义不容辞”。而在专业学习之外,在2015年清华大学跨年晚会上的主持和脱口秀也让毕啸天发现了自己“段子手”的潜质。2020年5月23日,毕导作为“中科院物理所X bilibili第17届公众科学日”的特邀嘉宾参与了活动直播,他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做短视频科学传播的点滴:2016年直博的毕啸天被朋友以“你平时说话写东西都那么有趣,为什么不做个公众号呢”为由开始了自媒体创作,第一篇达到300万阅读的走红推送来源于某日走在北京街头的他,因毛衣漏风而瑟瑟发抖,便思考化工专业课上所学的流体传送过程中包裹材料导热系数不同的传热问题,由此他生发出了一个“秋衣外穿,毛衣内穿”的古怪想法。这一推送中的计算和理论虽然后来被他本人证实存在很多的外部因素没有纳入考虑,但开启了毕导这一自媒体“把在科学中学到的理论应用在生活中,并向用户讲述一个好玩的故事”的创作方向。
在最初运营公众号一年半内,毕啸天构思了许多后来短视频选题的雏形,并付诸实验,生产出了多条笑料十足的动图文推送作品。2018年,短视频博主大量出现,自认为较懂科学和写梗的毕啸天也开始做起了自己的短视频频道。在尝试遍了产品评测、土味手工实验、Vlog等多种形式之后,他认为以上这些短视频形式并不能够展现自我的核心竞争力,便开始重新调整视频的功能定位和视听呈现。2019年10月,他与团队推出了全新的一系列拥有统一话术、叙事逻辑和剪辑风格的科普短视频,这些短视频无疑都是以生活中大众习以为常的场景作为引子,通过解读背后的科学知识,带领用户了解此科学知识还能举一反三应用于哪些生活领域,均收获了百万播放量的好评。毕啸天总结这次改变来源于自己“好奇+探索”的人生信条,也正是多想一层、多做一层的精神,让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用科学趣味解读日常生活的短视频博主。
2 视听呈现:幽默话语和故事化叙事对科学高门槛的弱化
一直以来困扰科学传播工作者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将实验室里和课堂上高精尖的科学理论以普罗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实现传播下沉。价值共创时代短视频的出现正是赋予了科学传播一种新的可能,“以短视频为形式的科学传播,降低了科学传播的门槛,突破了科学传播的严肃印象,使得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科学传播的全过程之中,助力了科学传播的大众化,推动了公众参与科学范式的发展”[1]。身为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博士生,多年研习理工专业自然让意图成为短视频创作者的毕导在科学传播上拥有足够知识储备的先决条件,而名校背景也赋予了他所传播的内容一定的公信力。而毕啸天本人认为相较于传统由教授或机构人士承担的科学传播,自己的短视频中知识的连接比知识本身能够带给观众的启发更重要,他的目标是通过让用户在快乐的观看中引起好奇心。而承担起这样目标的,包括幽默的话语策略、适量的动画模型、适度的留白思考空间等在内的一系列建构个人风格的核心视听要素,并统归于场景化、故事化叙事的框架之下。以下将以@毕导THU于2019年10月以后投稿的短视频作简要分析:
毕导的视频场景选择在一个灯光较暗的空房间内,镜头外的正对人物的光源提供必要的曝光,背景中僅有一红一绿两盏纸灯的布置,直接突出了讲述人这一画面视觉重心,简洁而又明快。伴随着人物的出现,毕导往往在视频的开头就会提出当期选题缘起的一个假设,围绕这个问题,视频的第一部分会呈现文献综述,带领观众了解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而视频的简介和片尾毕导也会放入自己前期准备的参考文献,为短视频整体逻辑的谋篇布局设置了科研式的思维框架。初步的梳理后,毕导会用生活中的相关场景作为转场画面,辅之以适量的动画建模,来对问题做一个形象化的展示。毕导视频中的动画建模和专业的数理推导过程在画面中停留时间较短,避免给绝大部分的非专业用户带来观看压力。而对于想要了解相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用户,画面暂停后的信息量也足以让他们在观看之余搜索自学。这样的设置兼顾了科普短视频的理论来源真实性、观看的易得性和创作者与观众的互动性的平衡。
“短视频平台上的科学传播呈现出一种人格化叙述的风格,视频中的知识讲述者成为了科学传播的载体,乃至成为知识的一部分,他们讲述知识的风格特色转化为区分度和记忆点,往往更能吸引用户的持续关注”[1]。作为奠定毕导短视频风格核心要素的话语语态层面,除去紧扣社会热议的能引发观众共鸣的高密度段子之外,毕导还别出心裁的将每期视频中的科学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对于不同知识素养的观众都能容易理解的普通常识类,他会做详细讲解;串联起整个视频主题的核心线索,涉及大学科学专业才会学到的学科知识,他会看似玩笑般地加注一个“小学二年级学过”的前缀,既制造了用户观看时哑然一笑的幽默效果,也方便养成观看习惯的核心用户对本期重点理论的分辨;而视频中的其他知识,毕导还会与弹幕形成互动提问,这一部分是毕导认为的冷门技术要点,既可以与之前的视频形成联结,也可以进一步增强短视频的互动性。此外,毕导在视频中常会提到的“非常的amazing,这些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等口头禅,看似是玩梗,实则是用戏谑的语气消解了科普短视频较高的点击门槛和用户观看过程中的畏难心理。综上所有视听元素的运用和精心设置的要素呈现,都集中服务于毕导团队要讲科学故事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叙事策略。
3 传播路径:自我定位下平台选择与多渠道的分发策略
相较于传统媒体如电视台所制作的高高在上、长篇大论说教式的科学传播,@毕导THU的短视频时長大多控制在8分钟左右,充满着创作者浓厚的个人风格的短视频,让用户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知识科普,观看体验得到了一定提升。仅仅完成了短视频的自我风格定位,还不足以成为有代表性的个人短视频频道,寻找到与风格定位相匹配的平台作为传播渠道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毕导THU的短视频主要上传到B站和微博这两个平台,微博是当代青年人接入社会议题讨论和满足自我展示需求的必备社交媒体之一,而B站近年来对于短视频社区的精耕,以及突破原有亚文化囿限主动向主流文化融合的一系列举措,使得自身也以黑马之姿跻身短视频行业的头部地位。微博提供的Vlog博主“黄V”认证和B站的多项短视频创作者激励计划,让大批有志于用影像分享生活点滴的青年聚集于此。如前所述,毕导的短视频选题大多紧扣能够引起用户共鸣的社会生活现象,而他幽默如段子式的话语风格,又与一直以来主打“先解构再重构”的青年亚文化十分契合,因此可以说B站和微博便是毕啸天在选择短视频发布渠道上的一着好棋。
此外,毕啸天做短视频之前在微信平台上开通的公众号“毕导”,也并没有随着转型被闲置,而是作为短视频传播的有益补充。公众号上会同步或隔日发布短视频主要内容的文稿和资料版,在没有短视频更新的空档期,用图文推送的形式与用户谈论引起社会舆论的热点议题。公众号推送的内容不如视频那样结构完整、价值丰富,但正是这类像高校辅导员和同学如朋友般的自由畅聊,与短视频一同组合形成多时态、多元化、多渠道的综合性矩阵传播力量。
4 结语:科学传播中青年KOL的价值所在
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科学传播是实现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所提及的科技创新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创新科普传播形式,顺应信息社会科学传播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等发展趋势,综合运用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普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的融合转变”[2]也是中国科协提出的中国科学传播科普传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见。短视频的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特性极佳地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社交网络媒体积极参与科学传播带来了科普资源的丰富和传播力的增强”[3],业已成熟的短视频行业市场和用户已经逐步养成的短视频使用习惯也为该样态的科学传播提供了极大的用户基数和良好的传播生态。大量涌现而质量参差不齐的科学传播短视频作品市场上,毕导的自媒体频道没有因追逐流量而陷入同质化、低俗化和传播伪科学的利益陷阱中,而是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秉持科学工作者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去发掘生活背后的奥秘,结合时代青年敏锐的眼光把握住了短视频的传播风口,带领自己的团队持续产出叫好又叫座的高质量科学短视频精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坚持向用户传递科学知识的正能量形象,以及对生活抱有好奇和热爱的科学态度,才是@毕导THU作为科学传播短视频的青年KOL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郭珂静.价值共创视角下短视频平台科学传播机制探析——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J].东南传播,2020(2):31.
[2]曾静平,卫玎.5G赋能短视频在中国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内容重构与价值体现[J].未来传播,2019(6):28.
[3]胡俊平,钟琦.新冠肺炎疫情期口罩主题短视频的科学传播特点及启示[J].科普研究,202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