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冰, 余剑佩, 黄惠仪
(开平市中心医院 1. 儿科; 2. 医院感染管理科, 广东 江门,529300)
手足口病(HFMD)是肠道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口腔、手足和肛周等部位出现疱疹、斑丘疹,可伴随发热、流涕等,需及时就医,防止疾病出现恶化。若发生脑炎、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将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不良影响[1]。口腔黏膜散在疱疹为HFMD发病初期常见症状,使患儿口痛流涎,出现拒食哭闹现象,不利于疾病治疗。胡玲等[2]报道,口腔pH值能够反映口腔内酸碱度变化,口腔环境酸性或碱性过高,都会引起口腔内菌群失衡,引发口腔感染性疾病。因此,临床治疗HFMD时,多采用碳酸氢钠溶液对患儿口腔漱口,以改善患儿口腔环境,预防与抵御真菌产生。但目前关于不同浓度碳酸氢钠溶液用于HFMD患儿治疗中,是否对口腔pH值有影响暂无具体定论。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碳酸氢钠溶液不同漱口方案对HFMD患儿口腔pH值的影响。
本研究已通过开平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选取开平市中心医院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HFM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3]相关疾病标准;② 签署知情同意书;③ 无器质性病变。排除标准:① 严重感染;② 中途转院;③ 疾病发展迅速(脑脊髓炎、脑炎、肺水等)。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7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2.85±0.89)岁;合并发热27例,呼吸系统症状11例,神经系统症状14例。B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7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2.87±0.91)岁;合并发热29例,呼吸系统症状11例,神经系统症状13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和合并症状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于每日9∶00、14∶00、20∶00用漱口液清洁患儿牙齿、牙龈,每次漱口量10 mL,每口含漱时间为15 s。针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签或软毛牙刷蘸取漱口液清洁患儿口腔。漱口前后20 min禁饮禁食。A组患儿采用3%浓度碳酸氢钠(山西华卫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90724,规格:10 mL)漱口液,B组患儿采用5%浓度碳酸氢钠漱口液。两组均持续治疗1周。
① 临床指标。记录两组患儿开始进食时间、口腔护理和住院时间。② 口腔pH值。采集患儿舌正中唾液标本,应用pH试纸检测患儿第1次含漱前、第1天含漱后、第3天含漱后和试验结束后次日清晨口腔pH值。③ 口腔黏膜反应。治疗1周后,由同一名护士晨间对患儿口腔黏膜反应进行评估,根据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4]将口腔黏膜反应分为:0度,口腔黏膜完好,未见皮损;Ⅰ度,口腔黏膜局部存在红斑,对进食无影响;Ⅱ度,口腔内存在单个或多个溃疡创口,单个最大直径约1 cm,可进食半流质食物;Ⅲ度,口腔存在大片融合溃疡创口,经口进食困难。④ 真菌检出结果。治疗1周后,采集患儿晨起口腔分泌物,进行血菌培养,记录患儿真菌检出情况。
B组开始进食时间、口腔护理和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
第1次漱口前,两组患儿口腔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含漱后、第3天含漱后和试验结束后次日清晨两组pH值均升高,与A组相比,B组上述各时间点pH值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口腔pH值比较
B组口腔黏膜反应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口腔黏膜反应比较 [n(%)]
B组真菌检出率为7.50%(3/40)低于A组27.50%(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19)。
多种肠道病毒可引发HFMD,其中最常见的为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HFMD流行无明显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较多见。HFMD极易通过打喷嚏、咳嗽等方式传播,患儿自身和一些隐形感染源均为传染源,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频繁等为主要传播途径[5]。学龄前儿童是HFMD多发人群,尤以幼儿园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出现病变的部位以手、足、口和臀为主。而口腔发病后,患儿会因口痛食欲下降或拒绝饮食,致使口腔屏障能力减弱,同时会因疼痛造成口腔内分泌物无法下咽而形成流涎,加重口腔感染,造成恶性循环[6-8]。
目前认为口腔护理是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既往常规护理无法达到治疗口腔黏膜病变的需求,继而不能完成理想的口腔清洁目的。尤其HFMD病发后,患儿口腔天然屏障作用降低,导致口腔感染使口痛加重,患儿会因口痛拒食,导致营养欠佳,不利于生长发育;同时,HFMD会影响口腔自净能力,使自净作用减弱,有利于细菌大量分解、繁殖,导致患儿出现口腔溃疡、口臭等症状,不利于疾病治疗。因此,及时予以患儿有效口腔清洁,对HFMD患儿而言尤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开始进食、口腔护理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P值均<0.05)。提示5%碳酸氢钠溶液口腔清洁效果更佳,更有助于缩短HFMD患儿进食和住院时间。分析其原因在于,碳酸氢钠能够对口腔内异常发酵的酸性物质产生中和作用,清除口腔坏死组织,起到清洁杀菌、去除口腔异味和去腐生肌的作用。在应用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后,能够促进口腔创面愈合,并使肠道菌群生长环境遭到破坏,继而保持口腔清洁,缓解患儿口痛症状,有利于加快进食,使机体营养状况得到恢复,最终促进患儿疾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而5%浓度作用更显效。
文献[9-11]报道,口腔pH值处于4.0~6.0是最适宜口腔真菌生长的环境,而HFMD患儿因口腔发病,导致口腔自净能力降低,口腔黏膜保护屏障减弱,极易出现真菌感染。本研究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第1天含漱后、第3天含漱后和试验结束后次日清晨 pH值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且B组口腔黏膜反应优于A组(P<0.05)。提示碳酸氢钠溶液有助于提高口腔pH值,恢复口腔酸碱度平衡,减少黏膜损伤,且5%浓度效果更明显。分析其原因在于,碳酸氢钠为碱性溶液,属于pH纠正液,能够有效清除口腔表面有机物,溶解口腔黏膜附着蛋白,并中和口腔pH值。而随着碳酸氢钠浓度增高,口腔pH值也随之升高,对患儿口腔起到良好清洁作用,促使患儿口腔黏膜抗菌能力提升,有助于抑制口腔内创口发生,促进疾病恢复。口腔属于定植菌主要繁殖地,因而清洁口腔可改善口腔内环境,减少口腔真菌、细菌等微生物数量,避免口腔、舌等发生感染[1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B组真菌检出率显著低于A组(P<0.05),提示碳酸氢钠溶液能够有效抑制真菌感染,且5%浓度抗菌活性更强。分析其原因在于,HFMD患儿因病发后免疫能力降低,致使致病菌侵入造成口腔感染诱发口腔黏膜相关疾病,不仅加剧患儿痛苦,还可能使真菌蔓延,导致脑膜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而碳酸氢钠具有良好抑菌、杀菌作用,能够改善口腔酸性环境,预防真菌感染,且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利于减少口腔真菌水平。
综上所述,碳酸氢钠溶液能够有效改善HFMD患儿口腔pH值,改善口腔黏膜功能,抑制真菌感染,且5%浓度作用更为明显,更有助于促进患儿疾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