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梅花, 解红文
(江苏省镇江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江苏 镇江,212001)
中国营养学会提倡新生儿出生后进行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开始增加辅食,也建议母乳喂养至儿童2岁。国内相关调查研究[1]显示,中国母乳喂养率低问题颇为严峻,鉴于新生儿与产妇的群体特殊性,需要重视母婴保健工作。计划行为理论现已成功应用于指导临床护理实践,该理论包括5要素,分别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行为[2]。上述5要素中前3项要素越正向,必然越有利于树立正向行为意向,促进正向行为的产生。用此理论指导新生儿护理,通过灌输坚持母乳喂养理念、新生儿护理知识等,在新生儿护理方面具有有益的促进作用。刘千玮[3]建议,重视父亲在新生儿护理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出父母参与式护理模式,强调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新生儿护理,更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本研究将计划行为理论结合父母参与式护理应用于临床。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于镇江市妇幼保健院足月分娩的单胎产妇78名。纳入标准:① 足月分娩的单胎产妇;② 新生儿父母均具备正常的沟通能力,且认知正常;③ 新生儿父母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产妇伴严重妊娠期并发症;② 新生儿患有先天性疾病,或有严重并发症;③ 产妇患有精神疾病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④ 新生儿父母出院后依然能接受随访、定期返院复查。所有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名。两组产妇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由管床护士负责实施护理工作,工作内容包含:① 健康宣教,常规向产妇及其家属介绍产妇产后及新生儿照护知识。② 监测母婴生命体征各项指标。③ 给予产后饮食和运动指导。④ 离院前嘱咐居家护理注意事项,并定期电话随访,给予线上专业指导。
1.2.2 计划行为理论结合父母参与式护理 观察组产妇给予计划行为理论结合父母参与式护理。
1.2.2.1 成立护理干预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管床医师、管床护士等,同时建立护理干预小组微信群,新生儿父母均进群。护理前小组集体培训,培训内容有计划行为理论学习、父母参与式护理要点、护理流程等,在培训结束时需要进行考核,只有考核成绩合格方能入组。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制订、实施计划行为理论结合父母参与式护理计划,而护理干预全程由新生儿父母共同参与。
1.2.2.2 行为态度干预 ① 产妇入院待产1 d内安排专人负责整体评估,包括产妇身心状况、母乳喂养自信等,再依据整体评估结果确定具体护理内容。② 发放健康宣教手册,定期(1次/周)经微信群推送健康宣教知识,如不同分娩方法利弊、母乳喂养益处等。③ 新生儿父母可在微信群里自行讨论、相互交流,科室定期邀请产科专家讲座,讲座内容包括分娩知识、围生期注意事项、母乳喂养技巧等。④ 向新生儿父母说明父母在新生儿护理中的重要性,同时介绍父母参与式护理内容、要点等,新生儿父母共同学习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方法。
1.2.2.3 主观规范干预 向新生儿父亲说明此阶段产妇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帮助新生儿父亲肯定自己在产妇妊娠阶段和产后恢复阶段中的重要作用,新生儿父亲能主动陪同产妇共同学习相关知识,能够给予产妇精神支持。医护人员在进行健康宣教时,可利用乳房模型讲解、微信在线知识宣教、视频播放等方式加强新生儿父母母乳喂养的意识,熟知新生儿基础护理方法、注意事项,如重视勤吮吸,新生儿吮吸12次/d,有效吮吸15 min/次。
1.2.2.4 知觉行为干预 一对一指导产妇母乳喂养方法,鼓励产妇母乳喂养。不同产妇可相互分享经验,或讨论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等知识。住院期间由小组成员负责及时解决产妇遇到的问题,新生儿父母要独立照护新生儿,包括新生儿喂养、皮肤护理和沐浴更衣等。离院后4周内电话随访1次/周,离院后5周起至6个月内电话随访1次/月,了解新生儿父母居家期间有无遇到问题、困难,力所能及范围内提供有效帮助,嘱咐产妇坚持母乳喂养至2岁。另外,产后6周内每周五19∶00~21∶00微信群里由专门医护人员在线解答新生儿护理相关问题。
1.3.1 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评价指标共3项:体长、体质量、头围,评价时间为出院时、产后半年。
1.3.2 啼哭情况比较 干预前、干预14 d后调查两组新生儿每日啼哭时间。
1.3.3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BSES)评分比较 BSES含30个条目,各条目评分介于1分(一点也不自信)~5分(总是很自信),BSES总分介于30~150分,得分越接近150分表明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越高[2]。干预前、干预8周后进行评价。
出院时,两组间新生儿体长、体质量、头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产后半年,两组新生儿体长、体质量、头围均显著大于出院时(P值均<0.05),且观察组新生儿体长、体质量、头围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新生儿啼哭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后,两组新生儿啼哭时间均显著短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啼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啼哭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产妇BSE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两组产妇的BSES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产妇B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BSES评分比较分)
新生儿生长发育取决于自身营养状况,而母乳是新生儿营养摄入的最理想来源[4]。考虑到目前新生儿护理问题较为突出,恰当科学的护理干预显得必要且重要。本研究选择施行计划行为理论结合父母参与式护理,其中,计划行为理论能够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等不同方面予以干预。其不仅能帮助产妇良好调节心理状态,而且能帮助产妇熟知新生儿照护要点,意识到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并能坚持母乳喂养,具备良好的新生儿照护能力,来自父母双方周到细致的照料必然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有利于稳定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指标,保持生理舒适,故不易产生哭闹情绪。新生儿父母与新生儿间的亲情交流有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5],父母细心照料新生儿,语言交流、肢体接触等均能很好满足新生儿身心照护需求,能够给予其足够的安全感,对改善新生儿啼哭有着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后半年,观察组的新生儿体长、体质量、头围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值均<0.05);干预14 d后,观察组啼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施行计划行为理论结合父母参与式护理,利于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减少啼哭。
母乳喂养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而母乳喂养行为通常情况下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如新生儿父亲的支持等。父母参与式护理能充分发挥新生儿父母共同参与的积极作用[6-7],特别是新生儿父亲,通过多样化方式(如情感支持、辅助母乳喂养过程等)参与新生儿护理,与产妇共同面对新生儿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陪伴、理解产妇,进而减轻新生儿母亲生理负担、精神负担。新生儿父母共同参与制订母乳喂养方案,加上新生儿父亲的支持、尊重,进而坚定了产妇母乳喂养的决心、信心。除此之外,计划行为理论用于指导新生儿护理[8-10],能够通过对新生儿父母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母乳喂养技巧等给予专业支持,肯定母乳喂养理念,规范母乳喂养行为,故能增强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结果显示,干预8周后观察组产妇B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施行计划行为理论结合父母参与式护理,有利于提升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
综上所述,施行计划行为理论结合父母参与式护理,有利于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减少啼哭,提升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