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策略

2020-09-02 06:25李晶晶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29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摘要】开展经典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应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学习经典的主阵地。我们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探索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策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饮湖上初晴后雨》  经典阅读教学  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063-02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是要加强学生在文学和典籍方面的修养,把经典中所蕴涵的语文要素和文化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素养。提倡经典阅读,通过一门深度阅读的课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小学阶段必背古诗文75篇,新的统编语文課程增加了很多国学经典,通过国学经典达到启迪心智的目的,使孩子受到古典美文的音韵陶冶,培养对文学的兴趣。本文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探索小学语文经典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案例

《饮湖上初晴后雨》选自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题,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为语文要素,围绕人文主题共安排了四篇课文。语文要素主要通过后三篇课文来落实,《古诗三首》是本单元的首篇,诗人用优美的语句描写了祖国壮丽的山河,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背诵积累了不少古诗,自读时能结合注释和资料了解诗词大意。但是融入诗境,体会为什么把西湖比喻成西施,感受诗人的情感,还有一些难度。

(一)飞花令,引出主题

中国诗词大会的开播掀起了全民上下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因此本节课我们以飞花令导入,让学生分别背诵带有山和水的诗句,引出祖国河山的单元主题,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点,自然地进入本单元的学习。

(二)猜图片,揭示诗题

我们逐个出示西湖十景较有代表性的图片,有苏堤春晓、雷峰夕照、断桥残雪、三潭映月。由欣赏画面入手,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里的景色,学生很容易猜出是西湖,紧接着让学生回忆背诵学过的描写西湖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来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思考通过题目你读懂了什么,从而知道诗题的意思。诗题写了:作者在西湖上和朋友饮酒时,先欣赏了晴天西湖的景色,又看到雨天西湖的美景。

(三)初读诗,正音读通

在“初读古诗”环节我们设计了三次读。首先让学生自己小声读,要求读准字音,特别强调“潋滟”读音。接着读,让学生读通诗句。再接着读,通过充分朗读,让学生读出韵味。

(四)品诗句,明意悟情

这个环节也是我们的重点环节,我们首先让学生自读古诗,想象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再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潋滟”“空蒙”说说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在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认知后,我们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体会阳光下的西湖波光闪动,美丽极了;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茫,景色也很奇妙,再带着感受朗读古诗。

那么西湖在作者苏轼的眼中像什么呢?引出越国美女西施,我们先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西施的了解,我们再一边出示图片,一边补充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而且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根据学生讲的成语故事——沉鱼落雁,加深西施的美。顺势提问:为什么苏轼将西湖比作西施呢?引发学生讨论,将西施的美与西湖的美联结起来,让学生体会诗人比喻手法的精妙,理解西湖无论在什么季节,什么时候都是美的,感受诗人对西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再让学生带着感受诵读古诗。

我们还创设情境引读诗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诵读。如: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游览,看到波光粼粼的湖水,不禁吟诵——当你看见蒙蒙细雨中隐隐约约的远山,不禁赞叹——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五)用学法,关联阅读

学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后,我们接着导入:苏轼在杭州为官时,他经常到西湖去,写下了很多描写西湖的古诗,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习古诗前,我们先引导学生归纳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自学古诗,自学后小组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了解诗意,并能想象雨中西湖的壮美。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有何异同?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第一首诗描写西湖初晴后雨的秀美,第二首诗描写雨中雨后的壮美,两首诗都用了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

二、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策略

(一)注重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我们首先让学生自读古诗想象画面,让去过的孩子介绍他看到的西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结合文字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头脑中初步形成画面感。然后,抓住关键词“潋滟”、“空濛”想象晴天和雨天的西湖是什么样子的,再结合图片体会阳光下波光闪动和雨中云雾迷茫两种不同的西湖美景,调动不同的感官体会西湖的自然之美,丰富学生对西湖美景的认知,从而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和中国语言文字之美。

在学习重点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时,我们也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课前搜集西施的资料、以及老师课上的补充资料和拓展学生讲成语故事沉鱼落雁想象西施的美,来体会比喻的生动、精妙。

孩子们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通过语言、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二)注重诵读的指导和情感的体验

在初读时,我们设计了三次读,从读准字音,到读通句子,再到读出韵味三次读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要求,通过具体指导让学生产生读诗的兴趣,为后面的情感体验做好铺垫。

在中间环节我们也加入了诵读指导,如在感受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后,以及将西湖与西施的美结合起来,感受西湖的美体现在每时每刻。在这两个环节通过指导诵读让学生读出诗人对西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学完之后,我们再次进行了诵读指导,通过老师创设情境的引读,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将诗中的画面再次呈现在孩子的眼前,情景交融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教学中要以读为主,充分地读了,孩子自然就会理解得快,并有所感悟。学生在一次次朗读的基础上一点点提高,在读中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注重进行关联阅读,促进古诗的积累

第一次的关联阅读是“飞花令”的导入,通过创设平台让学生展现平时积累的山、水的古诗词引出单元主题的同时,将学生带入到古诗的意境中,同时又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第二次的关联阅读是在出示西湖十景较有代表性的图片后,让学生回忆并背诵学过的描写西湖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来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目的是将之前学过的内容和今天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关联,进而产生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次关联是在学习完《饮湖上初晴后雨》后,及时让学生归纳并总结,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又拓展了苏轼的另一首描写西湖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诗意,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其实方法的归纳,不仅可以指导下一首诗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日积月累下来学生的古诗欣赏水平会得到提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第四次的关联体现在我们作业的布置,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教学重在积累,所以课后我们让学生继续搜集与西湖有关的古诗,组织学生分享、交流。

三、总结

传统经典阅读教学与语文素养的提高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传统经典阅读教学既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和语文应用能力,又可培养个人情操,增加个人涵养,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质。把传统经典阅读教育与培养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合,使之和谐地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母语水平和母语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者简介:

李晶晶,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小學语文教师,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